湖北黄鹤楼的历史故事
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
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
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
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扩展资料:
湖北的美丽景色
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
湖北省蕲春县是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全省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十堰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成祖朱棣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6个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大意失荆州成语典故 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
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曹操败北,刘备迂回百折,方达到“刘备借荆州有去无还”的目的。
刘备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鲁肃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州已不仅是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
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赵云似乎是最早考虑的人选。
其时赵云经过长坂坡的严峻考验(赵子龙单骑救主非小说家言):复杂多变的混乱局势中救刘备的独子,舍弃刘备的夫人,至少表明赵云的政治头脑十分清醒而坚定;千军万马、血染战袍、历尽艰苦磨难显示出赵云对主子的忠诚耿耿;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匹马纵横充分证明赵云的战斗能力——实万人敌也!赵云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参加“桃园结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这个自己还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刘备不太放心。 诸葛亮也是刘备的思考轴心。
诸葛亮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俊杰。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
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谨恰是江东孙权的谋士,刘备私下以为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刘备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
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弟弟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刘备的本意。 张飞。
让此公守荆州重镇,刘备糊涂尚不至于此也。 只有关羽了。
刘备善于政治手腕,为不引起诸葛的怀疑(一说为当时刘备器重庞统甚于诸葛,故把庞统带于身边侍侯),决定由关羽协助诸葛共同管理荆州。但是很快,庞统命丧落凤坡,刘备悲痛之余,当即调诸葛至西川。
至此,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陈寿同志著作《三国志》时,大抵关羽的名头还没到神的境界,故陈寿同志指出:“称万人敌,为世虎臣。
然刚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这是关羽对儿子说的原话。他只是说了交战的能力。
但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这个河北解良人的素质明显先天不足。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孙权为联刘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刘备;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全面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关羽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
这个时候,关羽和盟友的关系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属面前,关羽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气,“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
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这样,关羽的失败已经注定。
在荆洲貌似稳定的气氛中,已掺杂了某种凶兆。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失掉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刘备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
《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
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关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关羽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刘备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
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关羽的悲剧。
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重大缺陷。
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狲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
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按理说,刘备和诸葛亮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刘备诸葛尤其是诸葛亮,又来个“雪中送炭”!刘备封马超,关羽“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马超一比。
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
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关羽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都是被捉并被敌人斩首的。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的悲剧都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有九个头表示头脑精明,精打细算, 你想,你一个头能算过九个头吗? 以此来形容湖北佬的处世和为人,还有在生意场上的精明! 传说中,九头鸟也叫“鬼车”,是古代的不祥怪鸟,典籍中最早出现九头鸟的是《太平御览》:“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南宋人周密也在《齐东野语》一书中说这种鸟原来有十个头,后来一不小心被狗吃了一个,才剩下了现在的九个,因此被称为“九头鸟”。狗吃剩下的九头鸟白天看不见东西,遇到阴暗的天气才飞鸣,喜欢慑人魂气,据说人见到这种鸟就会倒霉不走运,它的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灾难。
人们听到九头鸟的声音,就会赶快熄灯并使唤狗叫,像赶瘟神一样迫使九头鸟快点儿飞离。 你翻开《辞源》,在现代语言里九头鸟比喻奸诈狡猾的人. 查阅文献,发现九头鸟与湖北人联系起来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张居正的时代。
明神宗时的宰相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传说当时有九大御史参奏张居正,结果张居正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下狱,又传说张居正曾向皇帝保荐九个湖北籍监察御史,他们大公无私,革新政风,受到所有的贪官污吏对他们恨之入骨,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有一个叫余远谋的人专门作《九头鸟歌》:“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谁将此鸟比鄂人?《齐东野语》无稽才。———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诅咒九头鸟。”
湖北人像九头鸟样有九个头,你说他有多聪明多狡猾,九头各奔东西南北沟心斗角不同心同德窝里斗.当然有九头可见其生命里之强。
湖北人杰地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现代,湖北名人都是人才辈出:
古代湖北名人:
屈原 李时珍 毕升 张居正 王昭君 庞统 陆羽 伍子胥 孟浩然 米芾 皮日休 马谡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陈友谅 钟惺、谭元春
近、现代军事、政治湖北名人:
李先念 董必武 刘华清 徐海东 项英 恽代英 施洋 王树声 许世友 聂凤智
陈锡联 郭天民 秦基伟 王建安 韩先楚 周纯全 林彪
近、现代科技湖北名人:
李四光 曹禺 闻一多 胡风 杨守敬 张光年 王亚南 叶君健 熊十力 郭超人
朱光亚
近、现代文艺湖北名人:
高枫 梦鸽 池莉 刘醒龙 徐帆 黄格选 熊天平 任贤齐 周传雄(小刚) 苏慧伦
近、现代商业、经济湖北名人:
陈东升 徐立华 雷军 黄明生 李志高 李儒雄
近、现代体育运动湖北名人:
伏明霞 李小双 李大双 周继红 乔红 陈静 杨威 郑李辉 刘国正 肖海亮
刘黎敏 田秉毅 高凌 李青 关虹
神农架的民间传说:
相传炎帝神农是轩辕黄帝同父异母的兄长,作为天上火星神龙降世人间,为人间造福。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荒蛮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作者塑造了一个文韬武略、悲天悯人的中华民族始祖形象。
炎帝姓姜,名榆罔,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作为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即是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共同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出生于现随州随县厉山。
远古时候,神农皇帝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见这儿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了良药400种,著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
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做了神农架。
神农皇帝确指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中华医药兴,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具有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遍尝百草,自然要寻药物丰足的地方,神农架山林则正合其需要,因为这儿至今仍有“天然药园”之称,盛产药用植物,分木本、藤本和草本三大类,其中上百种具有滋补、养颜功能,数十种富含防癌、抗癌元素。
传说对"架"字的解释很全面,也很有说服力。因为神农架的珍贵药材对生境的要求多很苛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钗。金钗系石斛科植物,依形状又分为人字金钗、豆芽金钗、龙头凤尾金钗等多种。
其中,龙头凤尾金钗最难得,也最珍贵,因为它既要求生长在悬崖峭壁之端,又要求下临无底深渊,还要求水面反射的日月光华恰好回落崖头,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凭借如此生境,金钗才尽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才位居七十二还阳草之首。
要采金钗,药农就必须先选合适地方“架木为屋”,继选合适材料“架木为梯”,梯分包括硬软两种,木梯主要用于攀登悬崖峭壁,绳梯则主要用于空中悬身。
至于“架木为坛,跨鹤飞天”,它显然带神话色彩,但用于炎帝神农氏也毫不过分。天门垭西侧的山脊线呈梯形,顶端高耸云霄,相传那便是神农"架木为坛,跨鹤飞天"的故址;山下的河谷遍生紫竹,相传便是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竹简化成的。
神农架还有一个关于野人的传说:
神农架野人,据说是生活于神农架一带的野人,古有屈原野人诗一首,从解放前就不停有执著探险家在一直考察,找到的也就是一些所谓脚印,痕迹。但时至今日也没有足够信服的证据证明神农架野人的存在。
学者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有一公一母就能保证传宗接代,而实际上一个高等动物物种是不可能只靠一对雌雄,或者几头甚至几十头而繁衍下去的。小群体另一个难以避免的危险是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生下的后代,身体状况、生存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长期如此必然导致遗传品质的下降,遗传多样性的消失,从而走向整个群体的灭绝。一个群体要避免近亲繁殖,能够长期健康地繁衍下去,至少需要几百头个体。但是一个地方如果真存在数百个“野人”,就不会那么难以发现。
不管是群居还是独居,猿类的活动范围都很大,更容易暴露行踪。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认为,“野人是远古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这一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现在还没有证据足以支持野人存在。
扩展资料:
神农架是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源源不断汇集地,地域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富,门类繁多。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构成了神农架民间文学的宝库,也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文化封存在神农架的有力见证。
由于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殊,人们深受传统观念、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和保存了种种古老、淳朴的年俗、婚俗、丧俗、酒俗、饮食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唐(堂)戏、皮影戏、打丧鼓、狩猎、薅草锣鼓、打火炮、吊锅等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神农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神农架野人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据说匡俗字君孝, 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
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
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
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
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
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
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
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卞和献玉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襄樊市南漳县、保康县境内)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
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秦始皇一统天下得和氏璧后,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得之永昌"八字,作为传国之宝。后不知所终。
إ 围?之战 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
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国人的劫掠和杀害。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国。
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人也乘夜幕溃逃。
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إ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
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 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
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 西汉置襄阳县 西汉初年始置襄阳县。
约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阳城。西汉襄阳城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没河中。
襄阳县建置延续2000多年至今未变,但襄阳何以得名有待考证。إ 刘表徙荆州治所于襄阳 东汉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
时江南战乱,刘表不能赴任,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帮忙,占据襄阳城。是年冬,李?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襄阳遂为荆州治所。
时荆州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乱起的情况下,刘表使襄阳"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动乱社会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
保存至今的襄阳古城可能始建于此时。 隆中对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إ 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大将关羽北攻驻守樊城的曹仁。
曹操派于禁、庞德增援曹仁,驻防于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时值八月,大雨滂沱,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丈余。
于禁、庞德与诸将登小山避水。关羽利用曹军夏季屯兵在低洼地带的错误,命水兵乘早已备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个冈顶的曹军。
庞德竭力应战,兵败被关羽擒杀。于禁及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إ 秦晋襄樊之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
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苻丕遂加紧攻势。
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秦军收买李伯护为内应,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阳,俘朱序。
إ 岳飞收复襄阳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阳达6年之久,由伪齐政权统治。绍兴四年(1134),岳飞上书宋高宗:"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遂率兵从鄂州西进,兵逼襄阳。伪齐守将李成以骑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战。
岳飞以长枪步兵击其骑兵,以骑兵攻其步兵,将李成骑兵赶入汉水,马踏步兵死伤无数,李成趁夜败退,岳飞遂占领襄阳。绍兴六年(1136),岳飞经襄阳进兵中原,收复了陕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区,但因宋高宗坚持妥协保权政策,岳飞被迫退兵鄂州驻守。
إ 宋元襄樊之战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举围攻襄阳,南宋派两淮安抚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救援,支持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打败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夺取襄阳当作南进灭宋的前哨,增兵围困。
至次年,襄阳城内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
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队突破元军重围,把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张顺战死。后张贵出城求援兵,被元军杀害。
襄阳城西原建有双烈祠,以纪念二张。咸淳九年(1273),元军集中水陆军用火炮攻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王福先后战死。
元军占领樊城后,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阳城。城内南宋诸将厌战,主将吕文焕顺势降元,襄阳失陷。
宋元襄樊之战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