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出自:《渔家傲》 年代:宋 作者: 范仲淹 范仲淹诗词全集 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出自:《使至塞上》 年代:唐 作者: 王维 王维诗词全集 勿使燕然上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边,言追六郡雄。雁山横化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
出自:《送魏大从军》 年代:唐 作者: 陈子昂 陈子昂诗词全集 何时反旆勒燕然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 。
出自:《春思》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皇甫冉诗词全集 愿随春风寄燕然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
出自:《长相思二首》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燕然可摧倾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
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愿比燕然车骑功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
出自:《塞下曲四首》 年代:唐 作者: 李益 李益诗词全集 只今已勒燕然石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出自:《统汉烽下》 年代:唐 作者: 李益 李益诗词全集 只要李益的结果
倚剑登燕然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
出自:《发白马》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且向燕然山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
出自:《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会勒燕然石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
出自:《横吹曲辞·出塞》 年代:唐 作者: 窦威 窦威诗词全集 更就燕然石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
出自:《横吹曲辞·出塞》 年代:唐 作者: 耿湋 耿湋诗词全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宋 范仲淹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送魏大从军》 唐 陈子昂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春思》 唐 皇甫冉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塞下曲四首》 唐 李益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统汉烽下》 唐 李益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发白马》唐 李白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唐 李白
汉代起杭爱山在中国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在1800公里左右。自从秦朝起,“大漠”一词就经常在史书中出现。汉朝时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将匈奴赶到“漠北”。后来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蒙古国的肯特山脉)。公元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匈奴人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而还。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耿夔率领汉朝大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杭爱山以北,中国人称为“极北”,基本上被视为蛮荒地带。唐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天山”也指此处。
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典故出在《窦2113宪传》:“勒燕然”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5261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4102纪汉威德。”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1653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内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而“燕然未勒” 的意容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平之意。
【词语】:燕然勒功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
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
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勒”是在石头上刻字。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所以,“燕然未勒”有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的含意;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决心。
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渔家傲》宋 范仲淹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送魏大从军》 唐 陈子昂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春思》 唐 皇甫冉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塞下曲四首》 唐 李益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统汉烽下》 唐 李益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发白马》唐 李白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唐 李白 汉代起杭爱山在中国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在1800公里左右。
自从秦朝起,“大漠”一词就经常在史书中出现。汉朝时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将匈奴赶到“漠北”。
后来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蒙古国的肯特山脉)。公元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匈奴人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
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而还。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耿夔率领汉朝大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
杭爱山以北,中国人称为“极北”,基本上被视为蛮荒地带。唐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天山”也指此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