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贾氏窥帘韩掾少:韩寿,晋人,司空贾充的僚属,充每在家聚会,贾女从窗格中偷窥,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充发觉后乃以妻寿。
2.李商隐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典故 “庄周梦蝶”语出《庄子*齐物论》,后多以“庄周梦蝶”比喻梦幻迷离,往事追忆,或梦中佳趣。李白《古风》云:“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追求自由境界的超然哲人庄子。某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忽上忽下的翩翩飞舞,真是愉悦畅快无比,竟不知道这是在梦境中。
突然惊觉,原来庄周还是庄周。可是尚在回忆中的庄子还在怀疑: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子与蝴蝶即“万物与我为一”。
事物虽名称不同,却存在同一的“道”。这与佛学中的“佛我合一”思想很类似。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
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 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
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
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用了4个典故,分别是“庄周蝶梦”、“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1、“庄周蝶梦”: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
2、“杜鹃啼血”:以冤禽兽托写很怀,来表达殷切的思念。
3、“良玉生烟”:借此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也有一丝的感伤。
4、“沧海珠泪”: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来抒发一种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仇恨。
扩展资料:
锦瑟原文: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
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提李商隐,第一联想就是他那些情意绵绵的爱情诗,在大伙的丰富想象力中,这家伙的拍拖波折不知有多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奇的是,除了原配,没人知道李商隐究竟和谁怎么样地轰轰烈烈、死去活来过。 千百年来,好事者对李商隐情诗的胡说八道可以堆满半个图书馆,飞出来的口水足够解决全球的缺水危机,但没一个不是异想天开、自说自话。
李商隐身上越发散布着一股惆怅迷离、神秘幽邃、缠绵悱恻,要是统计一下李商隐的歌友会,估计女“粉丝”得占到七成强。 不过李商隐这厮重色轻友,对兄弟不太够朋友。
他一辈子走背字,和他对哥们儿不仗义严重相关。 初次恋爱未遂 李商隐的情诗中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凡是谈过恋爱的,不少人都拿来派过用场。
但他的情诗意思晦涩模糊,即便是那些名句,往往也不知具体所指。 好比王家卫的电影,根本就不明白他老兄想拍什么,但好多人就是吃半夜戴墨镜的这一套。
除了李商隐诗风隐僻幽远之外,好像他也有难言之隐,因此有意遮掩。故此虽然关于李商隐的情史议论纷纷,但都是痴人说梦型的信口雌黄,和时下那些古装电视剧是一个套路。
李商隐自己肯认账的,是他年轻时候的一段未遂冒险。 女方叫柳枝,是一位17岁的姑娘,善解音律。
李商隐的一位堂兄李让山和柳枝是邻居,一天,李让山偶尔吟诵李商隐的一首诗,柳枝听见后问是谁写的。李让山照实说了,柳枝扯下衣带打上结,请李让山送给李商隐求诗。
第二天,李商隐和李让山一起路过柳枝家门口,遇见柳枝头挽双髻、抱立扇下,看见李商隐后,就说3天后将焚香相待。 唐朝人确实够开放,从素不相识到约会这样迅速高效,比美国言情片还干净利落。
谁知道和李商隐约好准备同去京城的一个哥们儿,不早不晚在这个时候搞了个恶作剧,偷了李商隐的行装就先跑了。李商隐没办法,只得去追赶朋友。
后来李让山也到了京城,说柳枝已经被某大官僚娶走。 战斗还没打响,就草草收兵,按理说谈不上刻骨铭心。
但李商隐回忆柳枝时,说她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看来很是动心,《柳枝五首》也写得一如既往地情深义重。以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多情种子,难怪大家猜测他的故事绝不会那么简单。
其他的哀怨幽怨情节,只能在他的诗里面胡思乱想了。 白居易想转世当他儿子 李商隐确实有两把刷子,他17岁拜见任职节度使的令狐楚时,令狐楚就对他青眼有加。
令狐楚不是一般角色,不仅身为一方诸侯,而且令狐楚的骈文、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当时被公认为“三绝”。皇帝老子对令狐楚的文字也极其推崇,到了只看奏章的文风就知道哪个是令狐楚大作的地步。
令狐楚这么一位大手笔,一见李商隐这么个无名的穷酸小子就把他收为门生,还鼓励李商隐和自己的子侄令狐袊等人多多厮混,建立点人脉,对他才华的器重很不一般。 李商隐名声在外后,因为当时没有明星的电视采访,时人对他只是闻名未见真容。
一次李商隐出门住店,旁边有一帮客人喝得半醉,正以《木兰花》为题赋诗。转头看见李商隐,就以唐朝人惯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劲头请他过来一起happy,李商隐当场也写了一首,众客看了大惊,忙问老兄是何方神圣,李商隐一报家门,众客再惊,酒全醒了:原来是当红一线明星李哥,难怪出手如此不凡,有眼不识金镶玉,恕罪恕罪! 最离谱的是白居易对李商隐的称道。
李商隐成名时,白居易早就告老还乡,看见李商隐的文章一下就成为他的老“粉丝”,对李商隐很酷地冒出来一句:我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当你儿子就心满意足了。对偶像的忠诚度简直高得可怕。
白居易谢世后几年,李商隐生了儿子,想起白居易的话,就给儿子起名字叫“白老”,大概算是对前辈遗愿的尊重。 不料白老长大后木讷蠢钝,不怎么灵光,看来不像是白居易转世,倒像是郭靖的前身。
著名的花花公子温庭筠就拿白老开涮:你小子要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是丢老白的脸吗?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
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擪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
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
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
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
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女方叫柳枝,是一位17岁的姑娘,善解音律。
李商隐的一位堂兄李让山和柳枝是邻居,一天,李让山偶尔吟诵李商隐的一首诗,柳枝听见后问是谁写的。李让山照实说了,柳枝扯下衣带打上结,请李让山送给李商隐求诗。
第二天,李商隐和李让山一起路过柳枝家门口,遇见柳枝头挽双髻、抱立扇下,看见李商隐后,就说3天后将焚香相待。 唐朝人确实。
典故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典故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典故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典故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李商隐的无题
李商隐 无题尾联用的两个典故分别是蓬莱山和青鸟。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此处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同出《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此处意指作者相思之情的寄望.
无题 (其一)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生平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家世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
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
早年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
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
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
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
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
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仕途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
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
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
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
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
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是晚唐著名诗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牛党掌权后,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
★关于李商隐的小故事:
1、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以为是诗人的鬼魂出现,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2、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儿子衮师出生,李商隐为他取小名叫“白老”。
3、唐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但录取并拟官职后,却意外地被中书驳下。这样,开成三年暮春,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来到离长安五百里的泾州,在泾原幕府为从事,担任文字之役。就在这时,他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儿相爱并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有诗为证: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考证确认李商隐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
但是没有历史文献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在诗歌和文章中数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治今陕西富平西北)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今属河南)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县令。
李商隐一门三进士,李家的第一位进士是安阳君李叔洪。李叔洪是李商隐的爷爷,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与彭城刘长卿、虚清河张楚金齐名。
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关于李叔洪,史藉记载他的事迹很少。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
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
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
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
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
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世取名叫白老,这个儿子却十分蠢笨。
直到小儿子出世,小儿子倒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
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活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
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
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
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
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
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良师益友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