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
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 法表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 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於白讲了吗?” 接著,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 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 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 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著。
牟融讲完故事,接著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 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 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内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从此以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译文:吴地(今江浙一带)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汉灵帝时(公元168年—189年),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他来到吴郡时,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耳的声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原文: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搜神记》
伯牙鼓琴的典故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的听力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后来,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听蜀僧浚弹琴》 作者: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
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评析】: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
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
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