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 手 中 线,
游子 身 上 衣。
临行 密 密 缝,
意恐 迟 迟 归。
谁言 寸 草 心,
报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天晚了,梦云回到家里,母亲在看电视,推开家门,家里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些温暖的气息,“妈妈我回来了。”
“都疯到那儿去了,你还有我这个妈妈吗?一个下午连个影子都没有见着,”母亲装着很生气的样子。
“这能怨我吗?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害我现在才敢回家。”梦云装着很委屈的样子。
“你,你什么意思呀!”张梅有些吃惊的看着儿子。
“不是吗?我放学回家就见你在阳台上发呆,饭也没做,我就只好上方叔叔那儿混饭吃去了,顺便替你找来了方叔叔。”梦云一脸怪怪的神情,“谁知当我再一次回家的时候,却看见你跟方叔叔在,在……”梦云用双手坚起在拇指,做了一个非常孩子气的接吻动作。
张梅的脸呼啦一下热了起来,“你,你什么都看见了?”
“一点点,就只看了一点点,”梦云一脸见怪不怪的样子,“为了把家里的空间安全的留给你们,我只好去流浪街头,谁知出去又正好碰上林阿姨来找方叔叔,我就把林阿姨骗去了公园,要不然我那有时间上公园玩。”
张梅突然有些紧张,“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些什么?”
“说了什么,你想知道吗?”梦云故作神秘的看着母亲。
“当然想知道呀,你到是讲呀。”张梅有些等不急了。
“我对她说,等我长大了我会娶她做我的老婆。”
“你,你小子都在说什么呢?”张梅气得哭笑不得,“你当你妈还是三岁小孩,你这么糊弄你妈你就不怕糟天遣。”
“真的你不信就去问林阿姨好了,”梦云一本正经的说,“再说了,你跟方叔叔……你不觉得亏欠她吗?”
听了儿子的话,张梅突然像是被什么电了一下,浑身都觉得不自在,仔细的看着儿子,发现他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小子了,可自己却不知道对他说些什么好,良久才说了句,“去做作业吧。”
“我的作业早就在学校做完了,我怕回家得太早很无聊,所以就做了才回家。”
“儿子,对不起,是妈妈冷落了你,妈妈向你道歉……”
“我没事妈妈,到是你……”
“妈妈也没事,好了,我要去洗个澡,等会儿你也洗一个,”说着张梅起身去了。
母亲洗了澡,一头湿漉漉的长发瀑布般的随意披洒下来,还换上了那套她最喜欢的乳白色的睡衣。身体那细腻精致而柔美的曲线就在那层溥溥的雾纱后朦胧而清晰的晃来晃去。梦云突然发现今晚母亲的气色真好,她的美丽还是那样深动,身体那每一处突然出的曲线都有完美得让他不敢随意的呼吸。只有静静的努力让自己更平静些,可冥冥中他发现,在自己面前晃荡的也不再是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让他忍不住心跳的女人。
张梅为儿子准备好热水,这时才发现儿子正用一种他从未曾有过的目光在看着自己。他那清澈的双目里不再是幼时的天真与无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蓄进了与他年龄不相符合的深沉。
与他双眸相遇的时候在他眼角悄悄的留下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羞涩,却把他脸上稚幼的气息轻轻抹去的找不到一丝存在的痕迹。
“儿子,过来洗澡了,”说着拉着梦云进了洗澡间。
梦云彩心里有些兴奋,好久好久都没有洗过澡了,也不知为什么,心里还有些紧张,“妈妈我还是自己来吧。”梦云按住母亲为他解衣服的手,“我自己洗,我能行的。”
张梅有吃惊的看着儿子,突然发现儿子今天真的变了,“怎么啦?我是你妈妈呀,不管你多大可你始终是我的儿子呀,妈妈给你洗澡害什么羞啊!”
梦云没有坚持,虽然觉得还是有些难为情,可还是在母亲的帮助下脱去了衣服,坐在浴缸里,母亲轻轻的为他揉着身子,他捧起雪白的泡沫慢不经心的玩着,努力的让自己像平常一样平静。
“妈妈你爱方叔叔是吗?”梦云突然没来由的问道。
张梅双手一颤,窘得不知应该说些什么好。半响才说,“大人的事你是不会懂的,还是别问的好。”
“可我已经知道了,还有必要瞒着我吗?”
“妈妈真的没法对你谈这个话题,你还小不应该为这样的事而烦恼,我们大人的事我们会处理好的,你放心好了。”
“妈妈你说林阿姨会伤心吗?她也爱方叔叔呀,如果她知道了的话她一定会很难过的,”梦云很认真的说,“我不想林阿姨难过,我喜欢她,但我更担心妈妈你,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听着儿子的话,张梅心中说不出的激动,不顾他身上还是湿漉漉的突然把他紧紧的搂在怀里,“儿子,妈妈也爱你,只要你能永远幸福,妈妈就什么也不求了。”
“妈妈你轻些好吗,”梦云被他搂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侃母教子”与“廉政家风”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
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她那出色的言传身教常使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
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
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幼小的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 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 “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放心吧,母亲,陶侃记住了。”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颇为不解,”娘,你——”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
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
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
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墓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
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一代贤母湛氏去世了,人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她葬于新淦县城。 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
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
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
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
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
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难堪。谁料,他母亲却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
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呢。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的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一整夜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点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
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整天去哪”,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糟糕;
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小孩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时代不同了;
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电话,说今天生日,而你回答: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而你却为你的儿女在奔波;
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它们像榔头般痛击着你的心。
如果母亲仍健在,那么别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爱着她。 如果她已经不幸永远离开了你,
那么你必须记得,母爱才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
【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形容母爱真挚深厚。
【凯风寒泉】凯风:和风,比喻母爱;寒泉:比喻劳苦、忧患。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
母爱(诗)
文章来源:《圣洁的母爱》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哀哀父母 恩同父母 恩逾慈母 父母恩勤 孟母三迁 贵 升堂拜母
衣食父母 再生父母 曾母投杼 重生父母
希望有帮助O(∩_∩)O哈哈~
我国古代名人的母亲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业、品德教育,她们为培养子女勤奋好学、修身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孟轲,世称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他幼年丧父,家贫如洗,全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
孟母很贤惠,也很善于教育、诱导孩子。她为了选择一个对儿子成长有益的环境,曾三次搬家。
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啼哭的人多,影响学习,于是迁到一集市附近居住,那儿闹闹嚷嚷,孟轲又不安心求学,其母又迁往一家学堂附近住下,孟轲看见别人上学,也爱好读书了。这就是流传于世的“孟母三迁”。
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听见孟轲才读了一会儿书又不读了,就把他叫到跟前,当面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说:“儿啊,你这样不专心读书,就像我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一样,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啊!”慈母的话给了孟轲很大的震动,从此他发愤学习,终于取得了成就。 岳飞是南宋时的抗金英雄,小时候由于没钱上学,全靠母亲教会识字。
他读书用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长大后又学得一身好武艺,熟读兵书。
金兵入侵时,岳飞应征入伍。出发前,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并教导说:“不要挂念家里,要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兵!”岳飞牢记母亲教诲,英勇奋战,立下累累战功。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困,欧母教子读书,没有钱买纸笔,就用芦柴棍儿在地上画着教他识字写字,被传为“欧母画荻”的美谈。
明朝末年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毕生用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考察事业,这一壮举是在他母亲的教诲、支持下实现的。徐母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传统,勉励儿子“志在四方”。
徐霞客出游时,她为儿子打点行装,“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徐霞客归家后,徐母要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一示我。”
听着儿子讲述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母亲很是高兴,煮蒲烹铭,表示祝贺。 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四岁跟母亲读书,蒋母一手摇纺机,一边教儿读。
诸姨对蒋母说:“你只有这一个孩子,何必这样苦呢?”蒋母说:“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他如果不成器,将来怎么办呢?”蒋士铨成名后,母亲仍教育他“能习于勤”。在士铨准备为母亲画像时,蒋母提出以“鸣机课夜”为题,重新再现母织儿读的情景。
他们的成才和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与慈母的严教分不开的。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
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
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陶母封鱼 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李母退米 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
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
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
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寇母遗诗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
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
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个人以为天下哪个母亲不是慈母,只不过儿女没做出成绩,这千千万万的慈母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这母爱的故事太多了,不需要太费心的去找,从我们从小爱过的游子吟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另,此诗可说了孟郊的心中所感,可算是孟郊的真实故事,要不孟郊怎么写的出这首诗)
综合历代文献记载,董黯故事大致如下: 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
有个邻居叫王寄,富而不孝。有一次,王寄的母亲见了黄氏说:“我家境比你好,身体却不如你,为什么?”黄氏回答:“虽然家贫,但儿子待我很好,心情愉快,身体自然就好了。”
王母听了,回家责骂儿子,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怀恨在心,有一天趁董黯不在家,他把黄氏打成了重伤。
董黯知道后,跪在母亲床前痛哭:“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
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
他给母亲守墓,想着报仇的事,睡觉也枕着斧头。他日夜痛哭,以至于泪积成潭,树上的乌鸦也被他的哭声感动,伴他哀鸣不止。
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他写下《歼仇告母文》:“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育我,诚然信然。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
昔仇已报,更无后冤。”随即去官府自首。
官府“大其复仇,义其锡类,而杀人者死,国有常宪,持两不能决”,只好上报朝廷。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觉得他孝心可嘉,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并要他出来做官。
董黯没有应诏,他愿意终老山林,活了八十岁。 当初,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
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
终于黄氏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慈城。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大隐溪的水。
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到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把句章县治从城山渡迁到慈城浮碧山,他望着不远处阚山脚下的那一条“慈溪”,决定将“句章县”改名为“慈溪县”。
山寨版董孝子故事 关于慈城董孝子,有一种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其父死后,母亲年轻守寡,与隔溪一男子相恋,董黯知母心意,常在晚上背母过溪与该男子相会,凌晨又背母回家。但母亲死后,董黯即去该男子家将其杀死,并将头颅祭于父亲坟前。
当邻居和法官问其缘何如此时,他慨然而言,当初背母相会是为了报答母恩,如今杀之祭父,是为了报父之仇。而今恩仇两毕,因此无挂,特来自首。
听了其言,皇帝不仅免其死罪,而且以孝行授官。”(《千古风流说慈城》170页) 笔者特地询问了当地老人,听到的故事大致相同:所谓“造桥依娘心,杀僧报父仇”,区别只在董黯并非背母过溪,而是造桥以方便过河,那男子是个僧人,至于先帮后杀、先报恩后报仇的情节都是一样的。
另据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记载:“董孝桥,一名渡母桥,报恩观西,距府六十步,天禧五年(1021)建有亭,久而圮,乾道五年(1169)守张津重建。”这个“渡母桥”是否就与董黯造桥渡母有关? 又去网上搜索“造桥依娘心,杀僧报父仇”,居然发现苏州有一个《渡僧桥的传说》与之相似: 从前有一个和尚同年轻寡妇私通,因隔着一条河,所以不分寒暑趁夜偷偷摸摸涉水过来奸宿,临晨回寺念经做功课,日子一长,设寡妇的儿子发觉,但他敢怒不敢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日夜寒窗苦读,十年后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他孝娘,怕冬天和尚涉水时连累娘受冻,因此衣锦还乡时出资造了一座石桥,方便了那和尚。
不过他终究恨和尚让爹在阴间做了王八。几年后他娘病故,那儿子便借故把和尚捉来杀掉,并当堂言明:“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
为此这座石桥就被叫做“渡僧桥”了。 不知道是原创的还是抄袭来的,总之慈城地区除了史书记载的董孝子故事,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山寨版”的董孝子故事。
然而,当我读了这个山寨版的故事,却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故事比较恶劣。 首先董黯太阴鸷,从曲意奉承到翻脸杀人,一副越王勾践的做派。
可怜那男子,与董黯母亲相好,追求人生幸福,却无缘无故成了刀下鬼。董黯说是为死去的父亲报仇,却也不想想,即便父亲安心了,母亲知道心上人被杀,能安心吗?即便那段恋情不合礼法,董黯无论造桥渡僧还是背母过溪,事实上都已成了帮凶,究竟如何裁决,不能由董黯自己说了算,他怎么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至于因此认定董黯是孝子,也说不通。
《论语》记载孔子论“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董黯事母不合礼法,祭父、祭母也不合礼法,并且前后矛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