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意示意图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意示意图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五福如意:
作为吉祥的象征,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如意,
紫檀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价甚为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变迁,现今如意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属,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悦目怡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鸿运一词出自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雪公,你鸿运当头,做事千万要漂亮。”
青云出处自元代高明《琵琶记》第二出:“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早当驰骤。
如意出自《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刘秀《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英玮明允,特达聪亮,负经济之伟才,属会昌之鸿运。” 陈子龙《嘉靖五子诗·李于鳞》:“鸿运正中天,应期来羽翼。”
《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汉书·扬雄传上》:“青云为纷,虹霓为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
《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傅玄《历九秋篇》诗:“齐讴楚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叶适《送郭黄中》诗:“雁山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
《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司马光《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红楼梦》第四回:“谁料天下竟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 薛 家!”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
天涯访鱼。
鸿运一词出自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雪公,你鸿运当头,做事千万要漂亮。”
青云出处自元代高明《琵琶记》第二出:“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早当驰骤。
如意出自《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刘秀《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英玮明允,特达聪亮,负经济之伟才,属会昌之鸿运。”
陈子龙《嘉靖五子诗·李于鳞》:“鸿运正中天,应期来羽翼。” 《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汉书·扬雄传上》:“青云为纷,虹霓为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
《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傅玄《历九秋篇》诗:“齐讴楚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叶适《送郭黄中》诗:“雁山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 《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司马光《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红楼梦》第四回:“谁料天下竟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 薛 家!”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 天涯访鱼。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
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
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
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
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
《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
……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
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
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的来历(2) 如意的源渊始于秦汉时期已有的一种搔痒工具,俗称“爪杖”。因人手不能到之处以其代劳搔痒,可尽如人意,故得“如意”之雅号。
因其柄长两尺,宽约三寸,造型扁平,轻盈可取,常伴身边,随手可得,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划划的器物。尤其在六朝时期,贵族知识阶层盛行清淡之风,在宣讲演说之时为烘托声势,常借用此物比划指点,以作谈兴之具、别有一种风格和韵致.由此,借用如意助谈兴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种场所。
尤其是传到佛家僧侣当中,更是灵活便用,平添了实用价值,在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将经文写在如意上面,以备遗忘,对讲经传道起到了重大的宣传作用。自古以来,如意一直为贵族人士所青睐,又依赖佛教僧侣所推动,才大大提升了如意的地位。
以至于在魏晋、隋唐时期,所塑造的文殊菩萨的造像也发生了改变,代表智慧与义理的菩萨自然而然地成为手执如意的形象了。由此,如意便成为象征吉祥美好及思辩睿智的符号。
如意象征吉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如意的帝王贵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阶层不断将这些深厚意蕴附加到如意之上,并日见系统化与固定化,使如意精神性越来越强,实用性越发可有可无。到了唐代,如意的发展到了转折点,“如意”与“爪杖”开始初步分离。
“爪杖”专指那些用于搔痒的工具,后来又别称痒盒子、孝顺、不求人等,却不再称“如意”。而此时的“如意”特指新型美观却没有使用价值的一类,二者并行不悖,但后者不断演变,含意愈见丰富,制作日益精良,材料质地愈选愈贵,久日久之成为引人瞩目的内涵丰富的高档工艺摆设品至今。
如意之构造 自从唐代如意的性能发生变化之后,制造如意选用的材料就十分的考究和贵重。有金、玉、玛瑙、翡翠、水晶、珊瑚、紫檀、绿檀、黑檀等材料,有的适用一种纯材料制作,有的选用几种材料相互搭配成型。
不管选用何种材质,都要出于三个因素的考虑:第一、必须十分贵重和稀有;第二,根据承受对象的喜庆内容;第三,根据承受对象的喜好。不管选用何种材质,在制作技术上都运用平雕、浮雕、镂空、单镶、多镶等高难度的工艺,且镶嵌金银丝、红绿宝石等,组成各种寓意深刻的图案,制作工匠都选用顶尖高手,无论是凹下去的阴线,还是凸起的阳线,都能做到精雕细琢不差毫发。
如意之寓意 如意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被历代的皇帝大臣所器重,除了它的材质贵重,造型新颖,精作精良,美观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意所蕴含的寓意非常深刻,深得人心,素有“凡如意必有寓意,凡寓意必有吉祥”之说。 首先如意本身的芳名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意的名字和表示称心的“如意”在语音、字体上完全相同,听起来好听,再加上封建帝王大都特别迷信,总想凭借好听的名字来象征吉祥。
不仅如此,还要借如意二字借题发挥,雕琢成各种吉祥图案。例如,有的如意头上镶嵌两个柿子模型,这是因为“柿”与“事”同音,这样就可以称“事事如意”了;有的雕琢成灵芝状的如意头,这是因为灵芝一向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药,这样就可以称“长寿如意”了;有的雕琢成5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的图案,这是因为“蝠”和“福”相谐,这样,就可以指“五福捧寿如意”了。
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健、德行、善终,真是样样如意了。这样在如意之上,再堆彻近似的装饰题材,使如意本身的蕴含进一步扩充,使之对吉祥寓意的强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百事如意、万事如意、事事如意、吉祥长寿、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正是因为如。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阿那律’。
'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种。一种是为了抓痒而用的,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
另一种‘如意’,则是作为记事备忘之用的。据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小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
综合上面的说法,所以日僧无著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编著者)曾说:‘凡佛菩萨所执器物,动有所表。盖说法到人疑处,令彼能通晓,犹如爪杖搔痒处痛快,故执此表其相。若复依此义,则文殊虽执;亦何妨焉’?
'如意'的质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铜制的、有用铁铸的、有用玉石雕琢的。
'如意'的形状:有略似‘心’字形的,这是用表妙心之义。另有如龙爪状的,这则是依据净名经义钞的典故而来的。该义钞略说;牛司尊者,说法时因有口病,恐大众讥笑;有龙现爪,以遮其口。因作如意,犹象龙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0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