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
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
“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
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
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
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
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
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
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
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
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
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
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
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
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
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
【九万风】参见人事部?志趣“九万欲抟空”。
唐李商隐《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千里仁风】参见政事部?治理“仁风动”。
唐高湘《和李尚书命妓饯崔侍御》:“谢安春洛饯袁宏,千里仁风一扇清。” 【长风】参见人事部?志趣“乘风破浪”。
唐李群玉《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北窗风】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
唐李商隐《自贶》:“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风落帽】参见器用部?衣冠“孟嘉帽”。
唐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西风尘】参见地理部?土石“元规尘”。
宋苏拭《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之一:“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易水风】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唐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二首》之二:“夜忆萧关月,行悲易水风。”
【草木风】参见武备部?军旅“草木兵”、武备部?其他“风声鹤唳”。 唐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秋风起】参见人事部?情感“忆鲈鱼”。唐韩翔《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朝南暮北风】《后汉书?郑弘传》李贤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 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日:‘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
'后果然。”o指顺风。
宋陆游《溯溪》:“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另参见九流部?神仙“樵风”。
【舜风】参见人物部?帝王“舜咏”。 唐张锡《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天漏】参见九流部?神仙“女娲”。O喻天下雨。
唐杜甫《九日守岑参》:“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石燕】参见地理部?土石“石燕”。
北周痰信《喜晴》:“已欢无石燕,弥欲弃泥龙。 ”【石燕】《水经注?湘水》:“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O咏雨。清尤侗《四月十五日圣驾祷雨立降喜成二律限韵》之二:“旱魃敢同石燕舞,雨师早驭土龙迎。
”另参见天文部?气象“石燕拂云”、动物部?飞禽“湘燕”。【雨垫巾】参见器用部?衣冠“折角巾”。
宋杨亿《公子》:“'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 【洗兵雨】参见武备部?军旅“洗兵”。
南朝梁《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随车一雨】参见政事部?治理“甘雨”。
宋范成大《次韵袁起岩甘雨即日应祈》;“天造贤侯惠此州,随车一雨缓千忧。”【联床雨】参见伦类部?亲眷。
对床夜雨。清赵翼《与邵松阿别几三十年今夏始至虞山》:“廿年别绪联床雨,四海虚名满鬓霜。”
【楚雨】参见人事部?情感“朝云暮雨”、唐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漂麦雨】参见植物部?草本“飘麦”。
清唐孙华《春日感怀次张蒿园韵》:“浥草只愁漂麦雨,鸣条无奈落花风。”【霖雨】参见人物部,将相“济巨川”。
唐张嫔《投翰林张侍郎》:“愿与吾君作霖雨,且应平地活枯苗。”【灌坛雨】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太公为灌坛令。
文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
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文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搜神记》卷四略同。O咏雨,或喻有德政。
唐杜甫《题都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 ”另参见政事部?治理“灌坛遗风”。
【山阴野雪】参见伦类部?朋友“访戴”。唐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不是尚书期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
【玉田】参见器用部?珍宝“种玉”。O喻雪景。
唐李绅《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 ”【披氅】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
①喻雪。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袁安雪】参见人事部?贫贱“袁安困雪”。清顾炎武《吴兴行赠归高士柞明》:“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惟有袁安雪”【雪似盐】参见人物部?妇女“谢女”_O喻雪。
唐李贺《马诗》之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梁苑雪】南朝宋谢惠连《雪赋》:“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
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日。
‘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O咏文人赏雪赋诗之雅事。
唐韦庄《代书寄马》:“鬃白似披梁苑雪,颈肥如扑杏园花。”另参见地理部?城建“兔园”、伦类部?宾主“延枚”、伦类部?宾主“梁国客”、文明部?诗词“赋吟梁苑雪”、文明部?诗词“授简”、文明部?文章“梁苑赋”、人事部?雅逸“声洒梁苑”。
【程门雪】参见伦类部?师友“立雪程门”。元谢应芳《杨龟山祠。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
红榴拆:红石榴绽裂开来。
唐·王维《田家》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然:燃。谓石榴花开得象燃烧的火焰。
宋·苏轼《阮郎归》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榴花:石榴花。子:指石榴。
唐·韩愈《榴花》
关于万亩石榴园历史典故:峄城万亩石榴园,位于峄城西十余里的群山之阳,东西长30里,南北宽4里的山坡上,面积达十万亩。园内榴树35万余株,43个品种,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榴园,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榴花盛开季节,置身园中,榴山林海,繁花似锦。红如丹霞火一片,白如瑞雪云朵朵。苍劲奇崛的石榴树干,虬枝古朴,千姿百态,如卧虎盘龙。榴树深处,曲径通幽,深深山溪,声貌动人。金秋时分,硕果累累,确为一处使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园内有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权妃墓、三近书院等景点。
山石榴花十二韵(唐·白居易)
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
艳夭宜小院,条短称低廊。
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
千丛相向背,万朵互低昂。
照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
风来添意态,日出助晶光。
渐绽胭脂萼,犹含琴轸房。
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
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
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
恐合栽金阙,思将献玉皇。
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
石榴树(唐·白居易)
可怜颜色好阴凉,叶剪红笺花扑霜。
伞盖低垂金翡翠,薰笼乱搭绣衣裳。
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
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芳。
山石榴(唐·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1、海妖之歌:
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2、苹果之争:出自希腊神话。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惟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寻衅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蒂都争相要这个金苹果,最后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并由此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比喻祸端。或指挑动是非、播弄不合。
3、阿基里斯之踵:
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4、忘忧果:
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赛的船队返乡途中,船被风雨吹到一处海边。同伴们吃了当地特产忘忧果之后,竟然忘记家乡和亲人,忘记自己上岸的目的,也忘记回船上去。后比喻身居异乡,乐不思归。
5、月桂:
出自希腊神话。阿波罗爱上了女妖达乎涅,但达乎涅拒绝了他的追求。有一次阿波罗遇见达乎涅,达乎涅立即跑到河边,向他父亲河神呼救,她父亲便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抚摩着月桂说:“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至少也得做我的树。月桂树啊,我的头发上、竖琴上、箭囊上要永远缠着你的树枝,我要让罗马大将在凯旋的欢呼中头上戴着你的花冠,你的枝叶永远接受光荣吧。”后来人们遂用月桂树枝编成的花冠赠给优秀的诗人。月桂、桂冠也被用来做胜利和光荣的象征。
6、护城神像:
古希腊作为城市保卫者的武装神祗的雕像。当时的人认为,只要护城神像还在,敌人就攻不破。被雕成的神像主要有太阳神阿波罗、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后转义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柱。
7、认识自己:
出自希腊神话。奥维德的《爱经》里有这样的话:“阿波罗说:”快把你的弟子领到我的殿里来罢,他们可以在那儿念那全世界闻名的铭文:凡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
8、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都在奥林匹斯山的庇厄里亚出生和居住。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因为她们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知音: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桃李: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铜臭:古时有个做官的人,整天花天酒地在妓院里无所事事。
一次他拿起一枚铜钱放在鼻边,说道“铜钱的味道好香啊!”旁边的徐娘看不惯便说“铜乳之臭,不屑一顾。”那个人听见便让人将徐娘打死。
这就是铜臭的来由。泰山: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
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赐绯服。
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因为中国向来有称岳父为“泰山”的,又代表长寿的意思。替罪羊:“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
对应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犹太新年过后第十天)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
仪式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
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三不知:“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
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乔迁:乔迁一词,出自: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见成语乔迁之喜,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用语, 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雷同: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
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
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
后来,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便有了今天的意思。敲竹杠: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
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
这时,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漫不经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竹篙“嘟嘟”直响,别人没有反应,船主却吓得面色大变,知道师爷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这位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请他关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师爷得到银子便没说什么,随缉私人员下船去了。
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下来。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唐荆州衣冠薮泽,。
zhuàngyuán
状元(状元)
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
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 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准 《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ǎngyǎn
榜眼
其名始于 北宋 初,当时殿试录取的第二、三名,皆称为榜眼。后第三名称“探花”,榜眼专指第二名。 宋 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 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明史·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北宋 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tàn huā
探花
1.看花。 唐 皮日休 《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 陆游 《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 陆采 《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 春英 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3. 宋 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本于 唐 的探花使。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知音: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桃李: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铜臭:古时有个做官的人,整天花天酒地在妓院里无所事事。
一次他拿起一枚铜钱放在鼻边,说道“铜钱的味道好香啊!”旁边的徐娘看不惯便说“铜乳之臭,不屑一顾。”那个人听见便让人将徐娘打死。
这就是铜臭的来由。泰山: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
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赐绯服。
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因为中国向来有称岳父为“泰山”的,又代表长寿的意思。替罪羊:“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
对应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犹太新年过后第十天)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
仪式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
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三不知:“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
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乔迁:乔迁一词,出自: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见成语乔迁之喜,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用语, 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雷同: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
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
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
后来,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便有了今天的意思。敲竹杠: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
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
这时,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漫不经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竹篙“嘟嘟”直响,别人没有反应,船主却吓得面色大变,知道师爷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这位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请他关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师爷得到银子便没说什么,随缉私人员下船去了。
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下来。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唐荆州衣冠薮泽,。
第一个嘛,应该是源自这个顺口溜:
Peter, peter, pumpkin-eater,
had a wife and failed to keep her
put her into a pumpkin shell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
第二个复制来的你看看:Swan Song最后杰作;绝笔
Swan Song字面译做"天鹅之歌",源于希腊成语Kykneion asma.
天鹅,我国古代叫鹄,是一种形状似鹅而体形较大的稀有珍禽,栖息于海滨湖畔,能游善飞,全身白色。因此,英语成语black 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见的人或物,类似汉语成语"凤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偶尔也可指某中最后残余的东西。
Swan Song是个古老的成语,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鹅临死才唱歌"的说法。古罗马政治家、作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伦别墅哲学谈》等论文中,就使用了"天鹅之歌"来比喻临死哀歌。在英国,乔叟,莎士比亚等伟大诗人、剧作家,都使用过这个成语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剧《奥噻罗》(othello)中塑造的爱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关头勇敢得站出来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临死时把自己比做天鹅,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第三个和拿破仑有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