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殊诚实守信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2、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3、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4、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5、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 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3、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注:宋濂,明初文学家) 6、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 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 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7、狼来了:这个大家都知道 8、曾子杀彘:见你们家木木的回答。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金缨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宋·普济《五灯会元》第4卷负:违背。惭:惭愧。
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普济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五代·荆南·孙光宪《北梦琐言》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道,而坏事却传播得非常迅速广远。——孙光宪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想要人不知道,最好是自己不说,自己不做。——《上书谏吴王》 守正直而佩仁义。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朱熹 用心莫如直。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为人应正直——李翱 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李白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唐·孟郊《游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孟郊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信任是把双刃剑. 、春雨润物细无声2、士逢知己千杯少3、永安托孤4、五体投地守正直而佩仁义。
朱熹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上书谏吴王 违背。
惭:惭愧。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
普济 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 金缨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未知 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 奥尔巴赫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培根 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苏霍姆林斯基 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马·亨利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培根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马克思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
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就是。
鲍叔牙至始至终都很相信管仲,并且把他推荐给了齐桓公。管鲍分金,管仲多拿了,别人问鲍叔牙,鲍叔牙说管仲家有老母,应该多给他一份。
后来管仲跟随公子纠,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在回齐国继位的时候,管仲在路上向小白射了一箭,幸好小白戴在身上的一个坚硬饰品挡住了才幸免于难。
小白装死,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便慢慢回去。结果小白先到继位为齐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说管仲是为了实现他的才能,为了不辜负他的毕生所学,各为其主而已。并对齐桓公说,若要国富民强我鲍叔牙就可以,若要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
言听计从
yán tīng jì cóng
【解释】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也用于同辈。一般作谓语、状语。
【正音】从;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从;不能写作“丛”。
【近义词】百依百顺、深信不疑、言听计用
【反义词】一意孤行、疑神疑鬼、疑团满腹
【例句】你千万不要做~的傀儡;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管鲍之交山涛与嵇康——嵇康很看不起山涛出世做官,放弃隐居生活,甚至写了一篇文章吗他。
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过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
’匠人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尽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刘秀和冯异——两人以前关系就很好,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俩人有一次一起睡一张床上,冯异还故意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但是已经成为皇帝的刘秀却毫不在意,并且仍旧希望他成功难为自己的谋臣。
庄子有个典故 描述互相信任的小伙伴之间的默契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1、赵匡胤与董宗本
赵匡胤在没有当皇帝前投奔随州大将董宗本,董宗本让其子董遵诲与赵匡胤交游。董遵诲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性格粗鲁、做事鲁莽,常因小事辱骂赵匡胤。赵匡胤不堪其辱离开董宗本。等到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后,为国选才,不计前嫌,打算录用董遵诲,使其为国效力。
当董遵诲得知赵匡胤在寻找他,非常害怕,担心赵匡胤找其算账,打算自杀。董遵诲之妻告诫他,等你见了赵匡胤后,看看情况,再做决断,堂堂大宋皇帝,还会为小事忌恨你吗,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呢。董遵诲打消自杀念头,去京城见到赵匡胤,叩头请罪。
果如董遵诲妻子所料,赵匡胤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设宴款待,畅叙友情,只字未提过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驻守西部边关的将军。董遵诲为报知遇之恩,上任后,严守边关,屡立战功。
2、武则天与狄仁杰
一代女皇武则天治理天下的气象被赞为有贞观遗风,其对有才之人的信赖颇值得称道。武则天的胸怀和格局影响了其下大臣的行事风格。武则天时期有两个名臣,一个是狄仁杰,一个是娄师德。狄仁杰能够成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离不开娄师德的推荐。
等到二人在朝中同为朝臣,狄仁杰“颇轻师德”“频挤之外使”,而受轻视、被排挤的娄师德没有表示出怨恨、愤怒的意思:“师德知之而不憾。”洞悉群臣心态的武则天叫来狄仁杰并且向他提问:“师德贤乎?”狄仁杰回答:“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
武则天又问:“师德知人乎。”狄仁杰回答:“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随后,武则天“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推荐表,以赐梁公(狄仁杰)”。
听了武则天的言语,看了娄师德推荐表后,狄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娄师德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宽容狄仁杰所为,实为朝廷存留一个能干之臣;狄仁杰的自我忏悔亦说明娄师德没有看错人。
如果娄师德因为猜忌质疑狄仁杰,唐朝有可能失去一个贤良之臣。幸运的是娄师德选择了对狄仁杰的信任,没有选择邀功,没有选择发出埋怨之言,可谓聪矣。
3、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4、冯异与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一个叫冯异的将军,作战有功,为人谦虚,论功时常坐大树之下以避功赏,人称“大树将军”。冯异手握重兵,在关中作战时,被人诬陷其挟威自重,刘秀却给予冯异无比的信任:“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5、诸葛瑾与孙权
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躲避战乱到江东,受到东吴孙权赏识,被委以要职。当其弟诸葛亮为刘、孙联合之事来到东吴,爱惜诸葛亮才华的孙权希望诸葛瑾能通过各种办法将诸葛亮留在东吴,为其效力。
诸葛瑾回答孙权,虽然自己与诸葛亮是亲兄弟,但是诸葛亮选择刘备,自己选择东吴,君臣名分已定,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事业。孙权表示理解,进而增强了对诸葛瑾的钦佩。后来,诸葛瑾奉命到益州去见刘备,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以示其忠。
再后来,孙刘联盟破裂,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责备他不该为报关羽之小仇,而破坏孙刘联盟,放弃恢复汉室大业。此时,政治谣言四起,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有这个身份,还派亲信与刘备联系,有可能投降刘备。
孙权表示出对诸葛瑾的莫大信任:“孤与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而,对诸葛瑾可能投降的谣言仍然不止。东吴主持对蜀作战的大将军陆逊明确希望孙权再次表态,以消除谣言。
孙权致信陆逊:“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同时,孙权亲自给诸葛瑾写信,以示信任。随后,孙权对诸葛瑾始终予以信任。胡三省评价此事说:“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