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
……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
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
」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
」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
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
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
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
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
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
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
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自信 1.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
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2.故事《自信——照耀我们成才的明灯》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
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自强 1.海伦-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
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请看海伦、凯勒生平: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2.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六岁时,有一天外出玩耍,路经一棵大树时,忽然有一样东西掉落在他头上。
他伸手一摸,原来是个鸟巢,从里面滚落出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王安决定带回去喂养,走到门口,她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养小动物。
他只好轻轻的把麻雀放在大门外,急步走进屋内,请求妈妈允许。妈妈破例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王安兴奋的跑出门外,不料麻雀已经不见了,只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的擦拭着嘴巴。王安当断不断成悔恨,为此伤心了好久。
从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准了能做的事,不必依赖他人,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 自立 1.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
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2.孩子当自强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
她的故事像淡淡的开水。她不是最漂亮的那个,她的笑容盛开如雏菊,淡定里透着甜美。她是很冷的人,高高的鼻子让人觉得桀骜,长长的头发里是让人理不清的思绪。不喜欢迁就,所以常常一个人走,也就习惯了孤单。昨晚刮了大风。清晨她一遍一遍地在树下寻找她那颗红豆。喜欢红豆只源于小时候吟过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她一天一天地长大,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红豆,喜欢它的情感也就渐渐地成长起来,已然长成了亭亭如盖的大树。她慢慢地搜寻,眼光扫过草地时,仿佛有一点红色,她马上回过头来,定睛一看,果然是。她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中指捏起来,放在手心里,用手指来回翻转着形状犹如一颗心,鲜活生动的红豆。她把它夹起来,对着清晨的阳光,但,她看到的红色是血红的,她感觉硬生生地疼。
这几天,天气转凉了。秋风萧瑟,吹得人心发凉。她望望哗啦抖动的树叶,自己哈哈气擦擦手掌。她打开伞,伞上开满着紫薇花,那冷色调仿佛要把整个世界淹没掉。年年花开花落,那些爱得疯狂的人最后痛彻心扉,那些繁华,喧嚣像是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一个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而她就那样自己一个人,撑着一把伞轻盈地走过春夏秋冬。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她竟然收到了情书,她平静的湖面起了波澜,她怕的是爱转变成伤害。她曾看到那些来得像雷雨般来得骤然,热烈,离去时只需一瞬的爱。前后的对比,让她感觉爱是如此的苍白和无力。浓浓的夜色里,淡黄的灯光下,有点悲凄的光圈似乎预见了那个结果。男孩眼中的光亮黯淡,接下来是死寂的沉默,最后,男孩走了,远远的,单薄的背影。
早晨,打开窗户,走出门,明朗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依然温暖如昔。空气还是那种甘甜清新的青草味,她喜欢的。深呼吸,整理完书本,她轻盈地走去上课……
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在她身上我们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有不甘于平凡的心,或许还掺杂着清高的成分。但,我们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踩着一样的节奏。生活继续,故事必然也会或多或少地重复上演着。就像空气中流动着不同的气味,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不同的心情。
(文章写了几件事?请简单概括)
(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描写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文章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因小失大的应聘者
北京某大公司高薪招聘,引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竞相角逐,经过一系列的挑选,剩下五人,接受最后面试。这些人都已过五关斩六将,以为最后的面试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无甚要紧。于是他们都满怀信心地走进经理办公室,这时,经理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有点事要暂时出去二十分钟,你们能等我吗?五人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可以。经理出去了,在办公室里无聊等待的他们看到办公桌上有很多文件,便都凑过去,一摞摞地翻看,不亦乐乎。二十分钟后,经理准时回来了,说,面试到此结束。几个年轻人莫名其妙,不禁问,我们还在等你呢,怎么就结束了?经理说,我出去的二十分钟就是你们的面试时间,我们公司不需要未经人同意便随便翻看别人东西的人,虽然你们都很优秀但是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我们不要。五人哑口,深为自己的鲁莽而懊悔。小行不检,大过也!
福特的故事
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