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
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
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
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
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
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孔洙让爵南宋和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
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150多年,但是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的“大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会促使分裂的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东平宣抚使姚枢起奏曰:“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代孙孔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二世孙孔洙仍然健在。
为了维护中国的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孙孔端操第四子孔玠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世祖为统一孔子世家,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分离归于统一。
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元世祖的决策,造成了南迁的孔子后裔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仍然和过去一样,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组织系统,让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长子孙,持有元世祖签发的“护持陵庙的玺书”,仍然是这个特殊人群的首领。
这个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庙为祭祀场所,进行着正常的礼仪活动。因此,南北两部分孔子后裔,虽然在元世祖的促使下互相认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实质上,仍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严诡寄”“守祀田”“责报本”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
置之重典,永有叙录。”如此种种,格外严厉。
这样,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渐衰败。他们的衣冠礼仪如同平民;祭田须纳课税,家庙无力维修;族人难入仕途,只能沉浮于书院山长和儒学教谕之中。
据《衢州东隅老执结为孔彦绳实系南宗嫡宗孙乞分豁祭田粮额事》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达随母改嫁来家(南宗家庙),相依住过,冒投同籍,本人为事累及,前田抄没入官,改科重粮壹佰贰拾陆石零,以致子孙办理纳艰难,岁租不敷……”这种日见困苦的岁月,南宗世家经历了六代200余年。孔彦绳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趋穷困潦倒,还有能力培养人才吗?这样,应该说,孔洙让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 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
东魏兴和元年(公 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
唐代修庙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
.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
到了清朝, 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 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
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 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 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
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
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
”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
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
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
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
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
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
明代时,在孔庙东面开辟桃李园,始造园要求,建有陆居舫、闻籁居、众芳亭等亭阁,处在孔庙前半里许,归澄江门(今嘉定镇南门)内,原有北宋天圣年间建成的留光禅寺,因士人认为有碍孔庙风水,不利于考试中举。于是在天顺年间由县下令挖土堆山,挡住寺庙,遂命名为应奎山。接着又凿了一个大潭,将孔庙附近的五条水道引到庙前。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环绕,素有五龙抱珠之称。这就是凿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历史的汇龙潭。
在当湖书院东边,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陈列有宋代黄庭坚;明代沈周、文微明、董其昌;清代何悼和学养志节相同的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四先生的珍贵墨迹诗文石刻。
杭州孔庙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府学巷8号,西湖东南侧吴山脚下。坐北朝南,南起府学巷,北连娃哈哈小学,东接劳动路,西与中国美术学院相邻,既揽湖山之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孔庙,既是南宋时的临安府学,也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庙所在地,在杭州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61年,杭州孔庙内的南宋石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对孔庙全面整修,并利用孔庙收藏的大批古碑和历年来收集的各地佚散、发现的碑石,把杭州孔庙改建为杭州碑林。 根据史料记载,杭州孔庙至迟建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在凤凰山山麓一带。绍兴元年(1131年),临安府学迁至运司河下凌家桥西侧,以慧安寺故基重建,位于府治之北,即今地所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杭州府学一度被南宋王朝增修为全国最高的学府——太学。按照学制,学校的主体建筑为祭祀孔子的殿宇——孔庙。
杭州孔庙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进行扩建,以大成殿为中轴,竖戟门、棂星门,筑廊庑,建厅堂,立祀架阁,规模宏伟。至元代,杭州府学已有“甲东南为杰观”之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旧学废除,孔庙仅为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被单位、民居占用,因疏于维修,至“文革”后仅存大成殿一座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越来越关注孔庙复建。2001年,孔庙复建立项,2007年工程开工,2008年这一工程全面完工,并于2008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复建,规模更加完善,其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依据传统格局、文化传承、文物内涵以及江南园林特色,分成东西两个区域,两个区域既相互连贯又相对独立。
?从曲阜回来已经一周多了,这一周来心态平和,读书、弹琴都很从容。
杭州的天气乍暖还寒,乍寒又热之后突然宜人,暖洋洋的阳光,清泠泠的风,春花竞艳过,柳絮纷飞过,空气里只是草木香,视野里只是新鲜饱满的绿色,就象是儒家的第一流人格,隐遁了绚烂的才气,唯余润朗自然的生命本色,使人觉得如沐春风。 ??刚到曲阜的那个早晨,菊人和我在“金声玉振”的牌坊前静静等着孔庙开门。
其实并不静,很多个旅行团已经等在门口,人声鼎沸。抬头是澄清广远的天空,红墙边透出苍虬古树的树冠,古树上空鸥鸟一圈圈地盘旋,呼应着铅灰色高耸的外城,透出一种寂静,消解了喧闹的人声。
这方“金声玉振”的牌坊在晨光里散发着清穆的气度,虽然书写者不过是个清代的地方官,但那一手颜体字结构谨严、骨骼有度,配上孟子掷地有声的四个字,顿时勾勒出孔子穿透千年岁月的天地气象。“金声玉振”背后面是乾隆题的“灵星门”坊,再后面是“太和元气”坊。
“太和”出自大易,宋儒张横渠最喜欢用太和、太虚讲道体。天地间的元气,和我们内心的德性同样流转不息,周遍六合。
程明道说:扩充得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扩充不去,则天地闭,贤人隐。我认为是对儒家“合天人之道”最生动的诠释。
??8点过些,进入孔庙,一进又一进的院落。前面两进院落,没有什么殿宇,空地上伸展着一株株千年古树,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沿着树身盘旋的纹路上窥天空,忽觉宁静,忽又觉心思被拔得很高很远,进入了超越此间的 “时空代入”。
后来在邹城的孟子庙,在曲阜郊外的周公庙,我们都饱览了这些古树,古树的姿态象极了宋元山水画中郭熙、倪云林笔下的造型,注视间我们的目光仿佛被牵引到树木的青年时代,那时这些树木和我们的祖先呼吸在同一片天空下。 ??不能不说,孔子的学统在圣人故里已经荡然无存。
虽然这里还有所谓孔子研究机构,但哪里有弘扬圣学的气度。孔孟的思想介绍,全都摘抄自粗陋的80年代以前的官方文献,草草给孔子贴个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标签了事。
坐井观天!完全不知道港台几十年来对儒学的研究不绝如缕;完全无视从汉到明中国历代大儒对孔孟思想从礼乐系统到心性系统的诠释和提炼;当代学者的儒家著作像样一点的在曲阜全找不到,在孔府商店里醒目的打出于丹的广告!别的城市只知道于丹的孔子可以,曲阜不应该,曲阜应该知道孟子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孔颖达的孔子、程明道的孔子、朱子的孔子、王阳明的孔子、钱穆的孔子、牟宗三的孔子、李泽厚的孔子。不但应该知道,而且应该向每一个到达这里的人默默地传播。
??不过其实曲阜自古以来就不是儒学重镇,这里只有衍圣公,没有圣学。圣人的血脉可以繁衍,良知却不能遗传。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保证家族的平均素质高于一般人,却不保证能够领悟真学问,真学问在于生命与生命的契接。孔子后裔为数众多,七十多代至今,在文化史上能留下名字的不过孔融、孔颖达、孔尚任寥寥数人,而使儒学重光的历代大儒都不姓孔。
?? 二 ??两千多年的岁月,有关孔子的一切,只能靠想象去接通。在大成殿前的这一方亭子就是杏坛了。
当年孔子与七十子在此讲论学问,如今却立了两块碑,再也找不到当初的亲切无间。庭院里一株参天老树,据说是“先师手植桧”,雍正年间被雷击过,在老树的根部又生出新芽,转眼又快三百年了,树冠已经覆盖住前一进殿宇。
我用手轻轻抚住树身,企图感受树木的脉搏。 ??大成殿里的孔子身着周朝王者的衣冠,据说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王服,不过这个皇帝封的文宣王似乎还不如汉儒送给孔子的“玄圣素王”来得地位高。
孟子说“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但这生民未有未必要用王位来体现,我们看起来亲切的还是吴道子绘的孔子像,对这个王者塑像只觉得陌生。殿里还有四配十二贤的塑像,四配是孔鲤、子思、颜回和孟子,十二贤大多是孔子的弟子,后儒只有一个朱夫子。
但是大成殿的门口用铁链拦着,这些配祠的先贤是看不到了。 大成殿的规模是很大的,据说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门口的一排盘龙柱据说就是故宫也没有的了。
孔子在历朝的殊荣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在孔家的待遇上,衍圣公从宋朝到清朝世袭一千多年,汉朝到唐朝叫法不同,但也是代代世袭。明清时衍圣公地位极高,朱元璋时代为文官之首,清朝不但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而且是唯一能够和皇帝并肩行走的。
衍圣公接见各级官员的传达室小组每个组员都是正七品,组长是正四品,级别相当于南侠展昭!而且在异族统治的元、清两朝,孔子和衍圣公的地位就格外高。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极重仁义气节的圣门对于这种沦陷时代的殊荣是何心情,只知道元朝入主时当时的衍圣公南下到衢州,而且拒绝了忽必烈继承衍圣公的申请,从此有了衢州孔门南支一脉。
??孔府的生活起居都保持着晚清孔令贻做衍圣公时的布置,还有至今居住台湾的孔德成先生生活的痕迹,孔德成先生曾被民国政府封为奉祀官。孔令贻的故事还在为曲阜津津乐道,他的墓在孔林也是一处标出的景点,其实只是最近而已。
孔府的文物据说都被搬到孔子研究院了。据当地居民说,三孔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0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