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爷休妻——不为穷人着想 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
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
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
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
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 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
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
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
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
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
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
公仪休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
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人人能算这笔账。
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
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
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
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则故事,与前述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完全不同。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务实的道理。而这则故事,调门是非常高的,高得几乎可以说是不近人情。
种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织布,就去织休妻。这一切,则又都是为了坚持做官的人不经营产业的原则。
这也就是说,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就会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时经营产业的理论矛盾,因此,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必需坚决拔葵去织,虽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计! 这则故事,未见于先秦典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这则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不过,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董仲舒回答汉武帝问题的、俗称为《天人三策》的对策(皇帝的简短诏书,称做"策",臣下上书回答皇帝诏书中提出的问题,称"对策")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
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
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说清楚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现在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农工业),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若是已经。
他是一个胸有大志而不在乎贫穷的人,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耻笑,一边砍柴,一边大声朗诵诗书。朱买臣的妻子很是反感丈夫的行为,就劝朱买臣不要再那样放纵。
朱买臣对妻子说:“我注定到了五十岁发迹,我知道你跟着我受了苦,等我成功以后,会好好地报答你的。”妻子听了,冷笑道:我跟着你受够了邻舍的白眼,你别提报答我的事情了,如果你真的报答我,就给我写封休书休了我吧。
朱买臣知道妻子跟自己受苦了,他苦苦挽留。妻子却似早已铁了心,原来她早和邻村的木匠对上了眼,朱买臣越是想挽留,妻子就越要离开他。朱买臣只好写了休书。
然而,命运最会捉弄人,穷困潦倒的朱买臣卧薪尝胆,几年后终于发了迹,官至太守,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结发妻子,
他派手下人把前妻和前妻的后夫接到他的“朱府”里,想让他们过着真正的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朱买臣越是大度想让她过上好日子,她就越感到“羞”,于是,已知羞的她来了个“悬梁自尽”。
扩展资料:
朱买臣(生卒不详),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
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过了几年,朱买臣因犯法被免官,后又被启用为丞相府长史。
晚年因为同乡严助报仇,卷入诬陷御史张汤的大案中和王朝、边通绑赴刑场被汉武帝下令斩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买臣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这是蒙学教材《声律启蒙》中一副叙事联。
一、原文: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二、译文
花开时万紫千红,水流时流光异彩。汉朝王吉的妻子被休,是因为她摘了邻居家的枣,周时鲁人公仪林的妻子被休,是因为她种菜纺织,和百姓争利。
三、它涉及了下面两个典故
1、“探枣”:《汉书·王吉传》记载,汉朝王吉的邻居种有枣树,枣树生长茂盛垂挂到王吉的庭园,王吉之妻采了几个枣子吃给王吉吃,王吉知道后,大怒。因此,王吉欲休妻,邻居闻知后便欲砍树。后经邻里调解夫妇重归于好。
2、“拔葵”:《史记·.循吏列传》写道,春秋时期公仪休为鲁国相,有一天在家中吃到美味的葵菜,又见妻子在纺纱织帛,说:“我已有俸禄,你还要与园夫红女争利益吗?”为了让其不与园夫和织女争利,于是怒而拔去后园葵菜,并休妻出门。
3、作者在一副对联中连用两个典故,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为民,不要占用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当官,不可与民争夺利益!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各司其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固。
扩展资料:
1、《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2、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3、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
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这是蒙学教材《声律启蒙》中一副叙事联。一、原文: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二、译文花开时万紫千红,水流时流光异彩。
汉朝王吉的妻子被休,是因为她摘了邻居家的枣,周时鲁人公仪林的妻子被休,是因为她种菜纺织,和百姓争利。三、它涉及了下面两个典故1、“探枣”:《汉书·王吉传》记载,汉朝王吉的邻居种有枣树,枣树生长茂盛垂挂到王吉的庭园,王吉之妻采了几个枣子吃给王吉吃,王吉知道后,大怒。
因此,王吉欲休妻,邻居闻知后便欲砍树。后经邻里调解夫妇重归于好。
2、“拔葵”:《史记·.循吏列传》写道,春秋时期公仪休为鲁国相,有一天在家中吃到美味的葵菜,又见妻子在纺纱织帛,说:“我已有俸禄,你还要与园夫红女争利益吗?”为了让其不与园夫和织女争利,于是怒而拔去后园葵菜,并休妻出门。3、作者在一副对联中连用两个典故,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为民,不要占用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当官,不可与民争夺利益!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各司其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固。
扩展资料:1、《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2、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3、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陆游休妻: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愿天下有情人都双双亲手缝制自己的一对“菊枕”,长相依傍,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珍爱到地老天荒!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手书钗头凤
选自《韩诗外传》。原文为“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选自《韩诗外传》。
原文为“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
《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
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
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