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称名虞,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
七年间无论征战何处,虞姬皆随左右,不怕颠沛流离,只为项王开心。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
明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清乾隆年间,乡人吴九龄、叶祥麟等又为该庙建中殿、后殿,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其诗云: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民国期间,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抗战期间,因兵燹失修而圮毁。
历史悠悠,千百年来,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颇多;京剧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历史悲剧——《霸王别姬》。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即当时垓下战场的一隅。
典故:霸王别姬楚军被围在垓下,虞姬把项羽劝进帐中,喝酒解闷,几杯酒下肚,项羽慷慨悲歌:咳!想俺项羽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随项羽多年,从没见过丈夫如此深切悲凉的歌声,自知与他团聚的时日无多,穿戴起华贵漂亮的衣饰,手持宝剑,边舞边歌:“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项羽饮酒消愁,忽然探马飞报:“大军压境,汉军分四路围攻。”
项羽立即披挂出帐,探马又报:“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项羽情知大势去矣!他催促爱妃穿戴战袍,快快随他杀出重围,这时候虞子期也来保护大王突围,虞姬不愿拖累项羽,镇静地叮嘱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东,再图后举,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
猛不防,虞姬抽出项羽腰上佩剑,自刎身死。扩展资料:《霸王别姬》反映了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朝《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
“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项羽半生作为多不可取,但穷途末路时却显示了非凡人所有的英雄气概。他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被围,英雄末路而作《垓下歌》。
虞姬和答此诗而自尽,苍凉沉痛而一往情深,不愧为末路英雄的红颜知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汉军围于垓下。项羽与宠妾虞姬夜饮解愁,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感到大势已去, 含泪唱《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自刎,顿时血流如注,香销玉殒。
后来,在虞姬的墓上长出了一种草,叶子对生,茎软叶长,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仿佛虞姬犹在,年年在春末夏初开花,即使转为草胎木质,还是像从前一样为霸王展颜巧笑、弄衣翩跹。
这种草就是“虞美人草”,其花就是“虞美人”。
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2]。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3]。
化石那解语[4],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5],翻愁不相顾[6]。
思想感情
此诗便是姜夔借虞美人草,以拟人化的手法忆及西楚霸王之作,从中也隐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品注释
[1]虞美人草:罂粟科草本植物名,初夏开花,花朵艳丽。旧时传说虞美人草听人唱《虞美人曲》便枝叶摇动,仿佛应拍起舞。
[2]“夜阑”二句:夜已深沉,项王高唱哀歌与虞姬诀别,军帐中一时充满悲凉气氛。夜 阑:夜深。玉帐:张 膗《云谷杂记》:“盖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 不可犯,犹玉帐然。”(见《说郛》三十)杜甫诗《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玉帐兮弓 射虏营。”
[3]“江东”二句:江东辽阔,还是大有可为,而大王意气不振,自取殒灭,致我含悲而 死,被抛撇在荒野之中。江东:指长江东岸地区。项王当时从垓下突围至乌江(在安徽省和 县入长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而死。蓬蒿:代指荒草、杂草。
[4]化石:湖北武昌山有望夫石。《幽明录》:“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 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5]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指项羽的坐骑。项羽《虞兮》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之句 。
[6]翻:意同“反”。顾:看顾。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屧”为鞋的衬底。此处代指伊人行踪。“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参考资料一:
虞姬,秦末人,项羽的宠姬,貌美,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安徽灵璧县),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大可以拔起大山,气概盖过世人,然而现在时机不好啊,连马儿也不走了。马儿都不走了我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今安徽灵璧县城城东、宿泗公路南侧尚有虞姬墓。
参考资料二:(可从窅娘的角度去演绎李煜的悲剧结局)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风歌曲《窅娘》
词:沐玄
文案:沐玄
说起舞蹈,绕不过两个奇女子。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窅娘。
她出身贫寒,十六岁入宫,因身怀混血,故名“窅娘”。 她白帛裹足,身轻如燕,创金莲舞。舞时如莲花凌波,蹁跹摇曳,俯仰之间,美态动人。
歌词
帝里天家 风月无话 一舞盈盈散绮霞
凄雨胡笳 簌簌沙沙 若有若无的喧哗
浪淘沙 秦淮的浪花
虞美人 如泛黄的画
蝶恋花 枯藤枝桠 声色犬马
楼台上 檐牙下 风轻摇那株蒹葭
丝竹哑 眸中的火啊 烧灿云霞
梦醒处 泪染颊 浸灭金陵的烟花
心无涯 风扬起长发 惊鸿舞罢
黄泉碧落 昆玉消磨 不过是美丽的错
石光寄火 金莲舞彻 这一场离别的祸
朝中措 京华烟云落
凤栖梧 孤凰何处卧
苏幕遮 纤足素裹 妖娆婆娑
千盅酒 难醉我 忆宫廷旧日蹉跎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再从头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烟波流遍 红尘紫陌
千盅酒 难醉我 银河畔织女投梭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一生只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荡荡烟波 流遍那红尘紫陌
内容引自姚展雄先生《窅娘:为了爱 舞一生》一文
成功
她一生只爱上一个人,只为他一人而歌,亦只为他一人而舞。这个人是南唐国主,名从嘉,后更名李煜。 金陵城破,南唐国亡,窅娘依然随李煜到了汴京。史料记载:“窅娘白衣纱帽随行,后主宛转劝留,不听。” 她明白,李煜自始至终只爱两人:大小周后。对于她,只是欣赏。然而她还是无怨无悔地跟着他,寸步不离。 金莲台,高六米,纯金铸莲花瓣,再以青铜柱支撑,造型恰倒好处。赵光义为赏金莲舞,特意将金莲台自南唐澄心堂运至宋都。刘真版窅娘
窅娘再无法推辞,不跳是死,跳了,亦难免赵光义的玷污。她微笑着做出了决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七夕已至,皇宫内外灯火辉煌。窅娘一袭轻纱,立于高高的金莲台上。良久,她动了,她的舞姿如踏浪,如凌波,如梦似幻,如诗如画,喝彩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一舞之中,她始终背朝御座,面向东南,裣衽再拜。 赵光义下令:窅娘转过身来!窅娘却置之不理,好像根本没听见一样。东面是李后主居住的地方,她默默念叨:今天是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您跳金莲舞祝寿! 而后,她纵身一跃,跳入了那片清丽的荷池。 赵光义哇哇大叫。
结局
一舞倾城,再舞倾国。那一刻,她宛若一朵昙花,在刹那间将绝代芳华绽放到了极致,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绚烂。 一个女人,一生只为自己心爱的男人跳舞,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因为我不大熟悉戏剧,只能尽力帮助,不知道是否能帮到忙)
饮 水 词 人 纳 兰 性 德 一 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①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年少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②,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在婚姻爱情方面,纳兰性德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因而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③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④尽管后来继娶官氏,并且有副室颜氏陪伴,可是亡妻的影子总也不能从他的生活中消失,有学者甚至认为纳兰词风为之而变。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⑤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纳兰性德因“寒疾”,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
在逝世的前七日,他还在渌水亭设宴(现宋庆龄故居南楼前)“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⑥却没有想到这次咏夜合花,竟然成了他的绝唱。 二 纳兰性德创作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⑦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⑧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⑨ 我们试着看几首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了: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