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是吴地生产的月形弯刀,这里指锋利的兵器——作者自认为有着铮铮傲骨,大有以笔代刀,除恶除恶务尽之意。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译义:(虚名薄利不关愁) 意指不为个人名利忧愁。(裁冰、剪雪)是形容梅、竹的傲骨和气节的,也有说是形容心思聪明如冰雪,吟诗作文水平很高,我更认为,作者是兼有两意:不为生活的困顿忧愁,而能安贫乐道,完成自己的著作,也是心愿。(吴钩)是吴地生产的月形弯刀,这里指锋利的兵器——作者自认为有着铮铮傲骨,大有以笔代刀,除恶除恶务尽之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名句,使得先秦青铜兵器“吴钩”的美名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吴钩是什么样子的?随着千年的斗转星移、尘封土掩,早已无人知晓它的真貌。近年随着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这一千古迷题终于揭晓。
吴钩(也称金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钩体如弯曲的镰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金钩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故此称之为“吴钩”,是一种仪卫性的兵器。
吴钩为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
“吴钩”,或称为弯刀,其实并非是刀,而是两面有刃,属于剑的一个变种。以刀论因为单侧有刃,而吴钩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实与剑相同。古时又称为“金钩”,西汉后成为一种仪卫性的兵器。到唐朝后模仿古时吴钩研制出的曲刀也称之“吴钩”,其实才是真正的弯刀,这种弯刀流传至倭国,就是现在日本武士刀的原形。
吴钩因其奇异的形状,和不凡的杀伤力而盛名在外,也经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之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浩浩然写就了好男儿尚武的气概;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另有一番沉郁顿挫的滋味!自古以来,那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背景而纵马持吴钩迎风长啸的场景都是男人心中最绚烂的景色。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吴钩 【解释】:1.亦作"吴钩"。
2.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后也泛指利剑【延伸】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外观和用法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
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
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
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刀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只手只使用一把刀的单刀式,另一中是把两把刀作为一组(副)的双刀式。
单刀时,有时用另一只手使用盾、钩、拐等防御里较强的兵器。刀的变化种类(即形态)有很多,这里很难一一介绍。
但是变化较大的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栓铁环的环刀等。●历史与发展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
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
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
这是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还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剩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
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扩大。
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故。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现今的中国、泰、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式样的刀)。
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为文人骚客广为歌咏。
广为流传。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
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
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
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穿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应该是泛指南京春秋战国时期、六朝定都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兴废历史或名流生活的风流韵事。
以及后人借此寄托的收复失地,建立功名,怀古思人的愿望。吴钩: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
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
’吴作钩者甚众。”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
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后泛指锋利的刀剑。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淮水:指秦淮河。
唐以后因旧传秦始皇凿通此河,遂改称秦淮河。秦淮河的源头有两处,东部源头出自句容市宝华山,南部源头出自溧水县的东庐山(天生桥下胭脂河),两个源头在江宁区的方山埭交汇,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
秦淮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六朝时建康(今南京市)城南淮水阔数十丈,岸上立栅,水上置浮航二十四,西则顺流而下出大江,东则溯流而上可径由破冈渎通三吴。
有铁锁横江的称谓,是历朝统一时攻取吴地的战略要道。例如晋国破东吴,徐道覆攻东晋,都是兵逼淮水。
刘禹锡留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的诗句。十里秦淮也是南国最繁华之地。
乌衣巷即在此地。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
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又是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柳营:即细柳营,典出周亚夫。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故名细柳营。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
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
后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由于楼主多问的是秦淮旧事,估计想说乌衣营,即乌衣巷。
后庭花:典出陈后主。“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隋炀帝灭陈后,后人有许多借此慨叹兴亡之事。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总之,以上是泛指南京春秋战国、六朝定都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兴废历史或名流生活的风流韵事。这些故事,后人多有歌咏,“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比如有刘禹锡,王安石,这些人都曾定居金陵,有很强的代表性。刘禹锡《金陵五题》【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金陵五题·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以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清还有夫子庙,贡院,李香君桃花扇,秦淮八艳等许多典故。
在阅读古诗时,经常会遇到“吴钩”这个词。
吴钩作为兵器,始于春秋。 当时诸侯混战,烽火四起,兵器品种日益繁多,于是一种似剑似刀,又非剑 非刀的兵器——吴钩就诞生了。
为什么会叫“吴钩”呢?这源于吴越争霸时,吴王阖闾 喜欢钩, 于是吴国便成为这种新兵器的重要产地。 汉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阖闾命匠人制作金钩,悬赏百金。
有人贪财,就杀掉 自己两个儿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阖闾问此钩有何不同。
那 人答道,我杀掉两个儿子才得此钩,并向阖闾展示了此钩灵异之处。阖闾赏 赐他百金,以后时刻都带着这两把钩。
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这两把钩,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吴钩由于 出招奇诡,处处有杀机,令敌手防不胜防而倍受志士侠客的垂青,携之不离 左右。
历代诗人更是对吴钩赞咏不已。“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西晋• 张载);“骢 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南朝宋•鲍照);“风胡有年 岁,骢利比吴钩”(北周•王褒);“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隋•孔绍 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唐•杜甫)。
尤其是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更是传诵千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在 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每个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梦想, 但自古壮志未酬者多矣,他们身怀壮志,心系国家,奈何因为种种原因,空 有一身本领而无处施展,因为怀才不遇而怅然,独享那“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 然而涕下”的悲凉。如今,更有因文凭、职称而被排斥者,他 们的水平和能力也很高,但就是被埋没。
在举国上下都把人才当作事业兴旺 发达的前提时,这样的悲哀还是少些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