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行,来表现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得以发展,人物个性得以显示,从而创造出神采飞扬的人物形象。
陆逊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他曾经参与吕蒙袭击关羽的行动,并在平定荆州后提出供养和提拔人才的建议。
吕蒙死后,他是孙吴方面主要的军事统帅。他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挫败刘备恢复荆州的意图,为稳定孙吴政权建立了功勋。
以后,他长期坐镇上游,统帅着吴国的主要军队。传记记叙陆逊一生的主要事迹,突出他高明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忠诚勇敢的性格特点。
它着重描写夷陵之战,写陆逊认清局势,按兵不动,设法使吴军从退却变为与蜀军相持,又写他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一举击败蜀军,从中显现这位历史人物的足智多谋、因事制宜。 吴蜀交战,陆逊面临内外的矛盾冲突。
一是吴蜀两国的矛盾,一是陆逊与吴军众将的矛盾。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
当时,刘备率领大军到吴国的西部边界。他从巫峡、建平连营直至夷陵地界,建立了数十个营地,用黄金、锦缎、爵位的赏赐来引诱打动各少数民族,还任命了各路将军。
他“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对于蜀军咄咄逼人的进攻,孙权曾试图求和,但是遭到拒绝。
此刻,吴蜀矛盾势同水火,蜀军声势浩大,处于优势,吴军数战不利,处于劣势。孙权只得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 、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御。
陆逊受命于吴国危难之际,置身于吴蜀矛盾之中。因此,他上书孙权,认为“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
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目前吴国争夺这个地方,务必取得成功。他表示“臣虽不材”但是要“以顺讨逆,破坏在近”。
所言明确地指出矛盾的焦点,深刻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还特别强调打败刘备、获得胜利是指日可待的。陆逊知彼知己,后发制人。
他一度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不堪,显出致命弱点,就顺风放火,大败刘备。正如王鸣盛在谈到陆逊用火攻时曾说,“逊仍用周瑜火攻之策”,战地“多山林险阻”,他等到对方“傍岩依树结营既密,然后用之”,而且,“连营愈多,烧毁愈易”。
“逊久有成算”,只是不泄机密,“故能成功也”(《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 伴随吴蜀两国矛盾而来的是陆逊与吴军诸位将军的分歧和矛盾。
在军事上,开始诸将看见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个个摩拳擦掌,“皆欲击之”。可是,陆逊不同意迎击敌军,认为蜀军举动“必有谲,且观之”。
暂且观而不战显示他不逞匹夫之勇,不中计上当,更表明他深知这次夷陵之战与先前的赤壁之战不同,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对此,何焯说:“赤壁乘其疲,利速战。
西陵避其锐,宜缓攻。”(《义门读书记》第二十八卷《三国志·吴志》)接着,吴蜀两军数月对峙。
陆逊属下的将军都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他刚刚进犯的时候,现在已经让他深入吴境五六百里,相互对峙也有七八个月,许多要害地区都被他重点固守,“击之必无利矣”。但是,陆逊觉得攻打敌人“正在今日”。
因为蜀军的情况有所变化,“其军始集”,刘备“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最后,陆逊抓住刘备指挥错误的机会,果断地进行战略反攻。他派人“先攻一营,不利”,诸将都说这是白白地损兵折将,陆逊却说他“已晓破之之术”。
于是,他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从而正式点燃惊心动魄、狂烧蜀军的熊熊烈火。另外,在人事上,当陆逊带兵抵御蜀军时,吴军许多将领有的是老资格将军,有的是皇亲国戚,他们骄傲自负,不听指挥。
对此,陆逊能够谦虚克己,忍辱负重,转化矛盾,消除隔阂。他向众人明确指出大敌当前,每人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军令,担负责任,和睦相处,共同铲除强敌,而不应计较私利,互不服气。
后来,他还向孙权表示自己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不与同僚争论高低,一心成就国家大事。 作品通过反映吴蜀两国的矛盾斗争和吴军将领内部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智勇特点。
陆逊有审时度势之智。他努力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坚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与孙吴的诸位将军搞好团结。
因此,他的计划符合实际,他的行动无往不利。在火烧连营、重创蜀军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积极要求乘胜追击,擒获刘备。
与之相反,陆逊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张立即撤回军队。这除了注意魏国集结大军、居心不善的情况外,主要考虑刘备是狡猾的对手,阅历丰富,蜀军败退之后,必然尽力死守,而吴军得胜难免产生轻敌情绪,继续攻敌难以获胜。
正如何焯所说,“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泝流仰攻,转馈又难。
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昭烈老于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惧而走也。
连兵于西,主客异势”,“盛、璋、谦如豕突耳”(《义门读书记》第二十八卷《三国志·吴志》)。陆逊有知人论事之智。
他稳操胜券,劝孙权高枕无忧,就在于自己深知刘备用兵进军的情况。他回顾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他开始担心对方“水陆俱进”,。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荆州牧、右都护。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
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又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被拜为上大将军。
陆逊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赤乌七年(244年)为丞相,后卷入立嗣之争于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刘备率大军伐吴,东吴任陆逊为主帅迎战刘备,刘备欺陆逊年少,将大军七十五万,连营七百里,陆逊则坚守不出,以待其变,与蜀军对峙于彝陵。
蜀军自春至夏,屯扎在平原之上,取水艰难,苦不堪言。刘备传谕各营,移至山林茂密之地,近溪傍涧,待夏过秋到,再并力进兵。马良劝阻不成,便请命将移营图本问于诸葛丞相。
陆逊闻刘备移营之事大喜。吴将丁奉、徐盛请命出击,陆逊哂笑不允,只说“三日内便知分晓”,众将气恼而退。
三日之内,蜀军往吴营骂阵,众吴将气恼异常,纷纷请求出战,陆逊不允;吴王接陆逊奏表后,大笑玄德不懂兵法,必败于陆逊之手。三日后,陆逊升帐,调兵遣将,准备火烧蜀军连营。
当冲天大火升腾之时,刘备方才醒悟,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将士转眼间被置于一片火海之中。陆逊乘胜率大队人马向西追击,行至鱼腹浦之时,只见前面有一石阵,隐隐透着杀气,陆逊带众将进阵探查。
不多时,阵内狂风大起,陆逊等迷失了路径,忽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从阵中走出,忙请他领众人出阵,方知此“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之时所布,可比十万精兵。陆逊闻此,惊叹孔明用兵之神,遂退兵不追。
扩展资料
诸葛亮的八卦阵:
诸葛亮的大名,在历史上绝对是无人能及的,只要是他在,就没有想不到的办法,就没有办不了的事情。就是在一些正史中,对诸葛的评价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在用兵上,更是胜人一筹。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
其中有个环节就是诸葛无意间用石头摆了个“八阵图”,不知深浅的陆逊就闯进去了,进去就蒙圈了,最后差点被困死阵中。这个“八阵图”不是为了迎合人物而被杜撰的,是真实存在的。他是按照遁甲的规律分别设置了生、伤、休、度、景、死、惊、开共八个门,
这些门都是变化的,只要进入就被困住,要想是出来那是万难。连杜甫都曾称赞他:功盖三国分,名成八阵图。而历代能识破该阵的,据说只有一个人,就是东晋的桓温。他在做大司马时,一次带兵讨伐巴蜀,正当大队人马急行军时,突然前方一阵狂风,瞬间挡住了前行的队伍。
老桓定眼一看,原来是一片石头挡住了去路,他就知道这是八阵垒。他捋着胡子,看了一会说,原来是这样啊。他对手下说:这是一条盘旋的常山蛇,不要管它,绕道而行即可。常山蛇,就是当地一种常见的菜蛇,
它有个显著的特点是:动它尾巴时蛇头就来了;动它的头时蛇尾就来了;如果动它的身子中间,头和尾巴一起攻击你。诸葛亮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摆的所谓的八阵石垒图。老桓还是很厉害的,但是他看透了其中的原理,并没有拿出破阵的方案,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说,他怕被手下的士兵耻笑无能,当时就是顺口说了一个理由,绕道走了,结果蒙对了,真是让孔明先生没有想到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卦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
他是开创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的女婿。从21岁步入吴国政坛后,他先后多次领兵敉平吴国不服从孙吴号令的山越部众。
夷陵大战前,陆逊已任宜都太守、抚边将军,战后加封荆州牧、辅国将军。228年,陆逊又领兵打败来犯的魏国大司马曹休,次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这是吴国的最高军职。
244年,陆逊又兼任丞相一职,丞相是吴国的最高文职,陆逊达到了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从此以后,陆逊走上了下坡路,他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所谓功高震主,第二年,陆逊就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下,郁郁而死,时年63岁。根据正史《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的死因,与他跟孙权在立太子一事上的意见分歧很有关联。
229年孙权称帝时,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合情合理,没有人会说三道四,可是谁会想得到,孙登却先于孙权而死,于是孙权又立他宠爱的王夫人的儿子、19岁的孙和为太子,这件事本来很正常,可偏偏孙和有个弟弟叫孙霸,孙权对这个儿子情有独钟,把他封为鲁王,对孙霸的待遇和太子孙和的简直不相上下,更不妙的是,太子和鲁王不睦。
这样一来,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给某些阴谋家提供了投机的机遇。像陆逊、诸葛恪、顾潭、朱据等手握重权、奉礼而行的大臣,他们坚决支持太子,但也有一些大臣眼见鲁王得宠,就积极投靠鲁王——他们把赌注押向鲁王。
他们知道一旦日后鲁王真的登基,那么此刻他们的拥戴行为就是今后仕途发达的资本。太子和鲁王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吴国的大臣分化为对立的两派,或拥太子,或拥鲁王,于是今天这个上疏,明天那个进谏,一时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勾心斗角,阴谋在暗中酝酿。
最后,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盛怒之下,他断然采取措施,废黜太子,赐死鲁王,而另立了孙亮为太子。陆逊在这场宫廷争斗中,支持太子孙和的态度非常明确。
他先后几次上书,劝孙权不要过于偏爱鲁王,甚至要求面见孙权,讨论太子的问题。陆逊自幼饱读儒家诗书,奉行一贯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他认为太子和鲁王,一为长,一为次,该拥护谁是最清楚不过的,虽说立谁作为继承人是孙家自己的家事,但这家事有关社稷和民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使国家的根基不固,人民就会深受其害,而且当时吴国周围有强敌环伺,这是陆逊担心的头等大事,也是陆逊着急的根本所在。
然而,陆逊的忧虑,非但没有换来孙权的理解,反而引火烧身。在孙权的心中,你陆逊在荆州为国驻守,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呢?孙权最怕外边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内臣,特别是太子勾结,一旦有了野心,里应外合,事情就难以收拾。
有时候误会一深,越解释就越糟糕,还不如随他去。但陆逊是个忠诚为国的人,他想回京解释,希望孙权会接受他的建议,孰料孙权不但不同意陆逊回京,反而多次派出使者赶赴荆州,责问他意欲何为。
史书上没有记载责问陆逊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陆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责问的结果便是他“愤恚而卒”。按理说,以陆逊的身份和地位,他提出的建议,孙权应该有所考虑,就算不听从,也不至于对他动怒。
可是,在这次宫廷斗争中,孙权大下辣手,他先把顾潭、顾承兄弟俩流放交州(今广州),顾氏兄弟是原吴国丞相顾雍的孙子、也是陆逊的外甥,紧接着,又诛杀了陆逊的好友太子太傅吾粲。这样还不罢休,他要置陆逊于死地。
陆逊(183~245):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士族,孙策婿。21岁从孙权,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
后进兵丹阳等郡,得精兵数万,升偏将军。219年助吕蒙奇袭江陵,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
221年刘备大举攻吴,陆逊以大都督率兵5万相拒,先避蜀汉军锐气,主动后撤,集中兵力于夷陵一带,坚壁不战。次年,待其疲惫,利用火攻,大败刘备。
228年,魏大司马曹休举兵10万入皖,陆逊率军击败魏军,追至石亭,歼万余人,缴获甚多。236年,奉命取襄阳,因军机泄露,又遇沔水骤减,进军不利,便佯示进攻,暗中攻下安陆等地,乘魏军惊疑不定,安然还师。
后久镇武昌。官至丞相兼上大将军。
245年因为孙权所忌,忧愤而死。陆逊长于谋略,治军严而待卒宽,用兵慎而变化多。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世代为江东大族。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
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 后因袁术与陆康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
在此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陆康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
但历史却把陆逊推上了政治舞台。 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
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故事 东汉末年,孙权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十分气愤,调集大批人马亲自东征东吴,连拔东吴数城。
孙权只好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抵抗,由于陆逊资历不深,很多将领不服他统率,他便说君主看中他能忍辱负重担此大任,你们得听从指挥。 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
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
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
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
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故事
东汉末年,孙权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十分气愤,调集大批人马亲自东征东吴,连拔东吴数城。孙权只好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抵抗,由于陆逊资历不深,很多将领不服他统率,他便说君主看中他能忍辱负重担此大任,你们得听从指挥。
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