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永被妓女合金埋葬 柳永,北宋词人,他的词大多是艳词,描写男女之情和青楼女子往事,参加科考,皇帝认为“属辞浮糜”而四次落榜。
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本就放荡不羁的他似乎一下子显露出来,他找到了一种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当时北宋都城东京,青楼妓家传出几句口号:“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并不像其他人,只是把青楼女子当成一种玩物,也不因她们地位低下而有所歧视,他抱着平等的态度和她们交流、生活、欣赏。没有强迫、压迫,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标新立异的行为。
当时东京城有三大名妓:陈师师,赵香香和徐冬冬。这三人都喜欢柳永,陪着自己的钱财,争着包养柳永,衣食住行全在妓院供给,柳永就这样纵情于各大名妓之间,他身心俱伤,疲惫不堪,最后死在赵香香的肚皮上。
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更是为他戴重孝。出殡之时,东京满城歌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妓女们还要集中开一次“吊柳会”。
二、柳永的一段风流韵事 柳永在江淮间,曾结识了一位叫谢天香的官妓。谢天香不仅才貌出众,别有风韵,而且能歌善舞,柳永对她很是眷恋。
因柳永要到当时的京都汴京去进行科举考试,所以二人不得不洒泪而别。临别之时,二人相约,待考试结束后柳永一定回来,二人重新相聚。
谁知柳永到了京城后,考试耽搁,流寓汴京,迟迟未归。谢天香看见柳永迟迟未归,也就萌生了早寻心上人的想法。
不知为何,这一消息也传到柳永那里,柳永心中很是闷闷不乐。一天,恰好柳永的朋友朱儒林要到江淮去,柳永就写了一首《击梧桐》的词,托他带给谢天香,以表达他的眷恋之情,这首词说: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
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
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
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这首词,可以说表达了柳永的衷曲。开头“香靥深深”几句,是写天香长得漂亮,腮边两个酒窝,姿态妩媚,这一副漂亮的面孔、姿态与气质,都好像是天有意赏赐给她的。
接着写他自从认识了谢天香,得她殷勤看顾,也了解了她的艳情芳心。临别之时,二人相约,一定重新相聚,肯定地说,二人都互相以终生相许了。
但二人又都似乎没有明说,于是,二人又都怕这种交往的感情容易破裂,未免心中又犯嘀咕,产生疑虑。词的下片,柳永说,近日来二人还互相书信往来,但只不过是互相问候寒暄而已,已经再没有那种恩爱呢喃、缠绵悱恻的语言了。
于是,自己不免意识到,也听人说起,您准备背负前言,重觅心上人之事。最后柳永隐约地引用了战国时宋玉善词赋,写《高唐》、《神女赋》的典故,他说自己多才多艺善写词赋,请问,那朝朝暮暮的行云,不是出现在宋玉的笔下,又往哪里去呢?柳永实际上是以朝朝暮暮的行云来比谢天香了。
这首词通俗易懂,晓畅明白。既表现了柳永对谢天香的恋情,又对谢天香的负心有轻微谴责之意。
谢天香读了之后,很是惭愧负疚,联想到往日二人的情谊,于是收拾铺盖,变卖财产,雇上车船,寻找柳永,与柳永结为终身夫妇。三、柳永写《望海潮》的故事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
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
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由于小人挑拨离间,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附原文:《望海潮》[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
柳永(?——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宋代景祐年间进士。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
其实作为一个词人,叫柳三变要比柳永有趣的多。他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也就是说,这位柳七爷某次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官员录用考试)落榜,郁闷之下填写了《鹤冲天》一词发泄,引起诸多落榜生的共鸣,流传很广。
他再次科考成绩不错,已经投档进士(预备官员),不料,宋仁宗亲自调阅考卷,看到柳七爷的考卷时,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写歌词的柳三变思想观念挺差劲的,上次他高考落榜,发牢骚说什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不稀罕当官,还来考什么?给这家伙退档,让他写歌词玩儿去吧。”柳七爷“状元宴”都请过了,方才接到退档通知,没办法,只好自我解嘲说:“官当不当无所谓,皇上瞧得起我,明确指示让我好好写歌词,这是好事,今后我可是名正言顺,奉旨填词的作词家了。”
话虽这么说,可他对当官还是不死心,景祐年间,他灵机一动,改名柳永,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中了进士。等宋仁宗知道这新科进士柳永就是那个讨厌的柳三变时,已经发榜公布,既成事实了。
这样,世间才不光有“柳柳州”,还有了“柳屯田”。柳永是词作家中千古少有的大师级人物。
他作词擅长叙事刻画,且不拘泥,尤其是在慢词方面,大开大阖,神韵天成。他通晓音律,既能将古典音乐翻新,又善于创作音律谐婉的新词。
柳永一生,词作甚丰,著有《乐章集》。他的词作以表现缠绵悱恻、凄美哀婉的情思爱意见长,感人至深。
他文化底蕴丰厚,旁征博引而不着痕迹,对方言俗语运用自如,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柳永的歌在他生前便风行四方,到处传唱,在辽国、西夏等邻国也一样流行。
到后来,“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可以说,柳永是名副其实的情歌圣手,大众词作家,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雨霖铃中的晓风残月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雨霖铃中的晓风残月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这一招,也够毒。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当当的名牌效应。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秦楼楚馆,舞女歌伎,是个很资深又很敏感的话题。达官显贵,正人君子们凭着权势纸醉金迷在秦楼楚馆,醉生梦死在舞女歌伎群中。因为权力,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应该的。可转过身,回到殿堂、公馆,穿上官袍,带上乌纱,他们又以传统道德守护者的身份,污蔑,漫骂自己曾经作践过、蹂躏过的舞女歌伎,以显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在世人泼满污水的地方,柳永看到了大宋王朝骨子里的污浊,看到崇高掩盖下的卑鄙。最肮脏,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楼楚馆,而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柳永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
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
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又做过余杭令,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贫苦盐民的悲惨生活。
他的《煮海歌》说他们终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两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见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
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
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
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
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
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
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采桑子〕13调。
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
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
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
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
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
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
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
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
柳永(985?-1057?),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别号柳七,福建省崇安县人,出身官宦书香世家。
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真宗天禧初赴京应试不第,后长期滞留京城,多游狭邪,留连坊曲,以小词声传一时,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但柳永也为他的浪漫和艳曲盛名付出了沉重代价。大约在真宗时期,他第一次举进士不第后,写了一首《鹤冲天》词,其中有句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后又一次考试,临轩放榜时,皇帝竟黜落其名,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从此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仁宗景佑元年(1034),柳永大约五十岁时始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监官、太常博士等职,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遇,病殁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二十年后,始得王安礼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
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
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又做过余杭令,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贫苦盐民的悲惨生活。
他的《煮海歌》说他们终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两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见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
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
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
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
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
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
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采桑子〕13调。
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
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
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
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
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
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
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
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
柳永(?——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宋代景祐年间进士。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
其实作为一个词人,叫柳三变要比柳永有趣的多。他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也就是说,这位柳七爷某次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官员录用考试)落榜,郁闷之下填写了《鹤冲天》一词发泄,引起诸多落榜生的共鸣,流传很广。
他再次科考成绩不错,已经投档进士(预备官员),不料,宋仁宗亲自调阅考卷,看到柳七爷的考卷时,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写歌词的柳三变思想观念挺差劲的,上次他高考落榜,发牢骚说什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不稀罕当官,还来考什么?给这家伙退档,让他写歌词玩儿去吧。”柳七爷“状元宴”都请过了,方才接到退档通知,没办法,只好自我解嘲说:“官当不当无所谓,皇上瞧得起我,明确指示让我好好写歌词,这是好事,今后我可是名正言顺,奉旨填词的作词家了。”
话虽这么说,可他对当官还是不死心,景祐年间,他灵机一动,改名柳永,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中了进士。等宋仁宗知道这新科进士柳永就是那个讨厌的柳三变时,已经发榜公布,既成事实了。
这样,世间才不光有“柳柳州”,还有了“柳屯田”。柳永是词作家中千古少有的大师级人物。
他作词擅长叙事刻画,且不拘泥,尤其是在慢词方面,大开大阖,神韵天成。他通晓音律,既能将古典音乐翻新,又善于创作音律谐婉的新词。
柳永一生,词作甚丰,著有《乐章集》。他的词作以表现缠绵悱恻、凄美哀婉的情思爱意见长,感人至深。
他文化底蕴丰厚,旁征博引而不着痕迹,对方言俗语运用自如,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柳永的歌在他生前便风行四方,到处传唱,在辽国、西夏等邻国也一样流行。
到后来,“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可以说,柳永是名副其实的情歌圣手,大众词作家,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柳永(?——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宋代景祐年间进士。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
其实作为一个词人,叫柳三变要比柳永有趣的多。他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也就是说,这位柳七爷某次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官员录用考试)落榜,郁闷之下填写了《鹤冲天》一词发泄,引起诸多落榜生的共鸣,流传很广。他再次科考成绩不错,已经投档进士(预备官员),不料,宋仁宗亲自调阅考卷,看到柳七爷的考卷时,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写歌词的柳三变思想观念挺差劲的,上次他高考落榜,发牢骚说什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不稀罕当官,还来考什么?给这家伙退档,让他写歌词玩儿去吧。”
柳七爷“状元宴”都请过了,方才接到退档通知,没办法,只好自我解嘲说:“官当不当无所谓,皇上瞧得起我,明确指示让我好好写歌词,这是好事,今后我可是名正言顺,奉旨填词的作词家了。”
话虽这么说,可他对当官还是不死心,景祐年间,他灵机一动,改名柳永,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中了进士。等宋仁宗知道这新科进士柳永就是那个讨厌的柳三变时,已经发榜公布,既成事实了。这样,世间才不光有“柳柳州”,还有了“柳屯田”。
柳永是词作家中千古少有的大师级人物。他作词擅长叙事刻画,且不拘泥,尤其是在慢词方面,大开大阖,神韵天成。他通晓音律,既能将古典音乐翻新,又善于创作音律谐婉的新词。
柳永一生,词作甚丰,著有《乐章集》。他的词作以表现缠绵悱恻、凄美哀婉的情思爱意见长,感人至深。他文化底蕴丰厚,旁征博引而不着痕迹,对方言俗语运用自如,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柳永的歌在他生前便风行四方,到处传唱,在辽国、西夏等邻国也一样流行。到后来,“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
可以说,柳永是名副其实的情歌圣手,大众词作家,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