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传说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
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
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
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
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
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
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
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
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
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
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天,李白在逃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fanny741217 (高力士脱靴)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安史之乱)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杜甫)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作谪仙 便更加佯狂 (贺知章在道教紫极宫初遇李白称其为“谪仙”, 遂成为后世对李白的称呼)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 连太太都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 或许就在明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轶事典故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友挚情●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
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
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
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铁杵成针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学堂去玩。他走到小溪边,看到有位婆婆拿着大铁杵在磨。
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李白听后,十分羞愧,赶紧跑回学堂读书。
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
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
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
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
——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
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
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
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
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
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
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
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
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
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
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
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
磨杵成针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
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
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
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
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诗仙”下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名呀,在中国那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诗歌流传后世。
直到今天,很多爱学习的小朋友都在背诵李白的诗呢。李白写的诗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常常把人带到似乎只有神仙才居住的另一个奇幻的世界,所以喜爱李白诗歌的人又给了李白一个美称,把他称作“诗仙”。
李白就像一位洒脱狂放、云游万里的仙人一样,游遍了中国秀美的山河。他每到一个有特点的地方,总会写下抒发感情的诗篇,而且从来不摆名人的架子,与当地的老百姓成为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李白的动人故事。 有关李白的出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
说的是李白的母亲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原来,她梦到了一片很美丽的星空。
那么多闪亮的星星都在冲她眨眼睛呢,实在让人有些看不过来了。不过,还是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妈妈的注意。
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边上最早升起的那颗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明星。它是那么耀眼那么闪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
正当李白的妈妈抬着头望着这颗太白星赞叹它的明亮耀眼时,这颗太白星忽然从天上坠下来,落入了李白妈妈的怀里。这时,李白妈妈感到肚子一阵疼痛。
于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因为这个太白星的梦,爸爸妈妈便决定给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长大后,为了实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帮助穷苦老百姓多做一点好事的远大理想,用他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激励自己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李白真的像一颗明亮的太白星一样,用他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力士脱靴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
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
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
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
李白故居李白庄 李白故居山东泗水李白庄,源自诗仙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
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诗中直接表白:“我家寄东鲁”,“因之汶阳川。”诗中,李白明确交待了自己家寄东鲁汶阳。
东鲁在哪里?东鲁在泗水,指曲阜东部。汶阳在何处?汶阳在泗城西北。
泗水汶阳乡,即今中册镇。明代知县尤应鲁《汶阳乡考》:“汶阳于隋前为县,迨隋置泗水县,以汶阳地益焉。”
“本县原有汶阳乡,余考军册坊廊,中册……柘沟俱属汶阳乡。”东鲁汶阳共有两处李白庄,都在泗水县中册镇境内,西为李白庄,东是小李白庄,相距三里。
唐《通典》、宋《太平寰宇记》及清《山东续考古录》均称:“汶阳城在泗水县。”据《泗水县志》、《地名志》对照中册镇古碑铭考证,汶阳城,即今泗水中册镇故县北城子顶,距李白庄十二里。
李白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小李白庄。 《泗水县志》收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一诗,(石门,即龙门山,位于李白庄北八里)该诗写于天宝四年深秋,这是李白与杜甫在东鲁汶阳李白家中第三次会见。
李杜情同手足,游遍了泗河两岸的山川古寺,亭台楼池,在龙门山石门,李白送别杜甫好友,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绝唱佳句,传诵千古。
李白送别杜甫后,在泗水家中住过一段时间,他决定南游天台,行前作了《别东鲁诸公》,又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寄东鲁二稚子》作于天宝七年。
李白与宗氏夫人结婚后,在梁园有家。这时,许氏夫人已去世,远在东鲁汶阳的子女常牵引李白的思念。
诗中提到的酒楼、桃树、龟阴田等,在今李白庄均有遗迹。李白庄青莲街在唐代就有酒楼,后来酒楼坍塌,在原址建了太白祠,并立了根旗杆,至今旗杆窝仍在。
李白庄北山有龟阴田,至今仍属李白庄集体所有,且村南河上有李白舍金架设的石桥;李白河西有其捐银修建的碧波池,池旁碑碣刻有李白手书“天连地井碧波泉。”庄东三里小李白庄建有李氏家庙,石碑林立。
当地至今流传着好多李白的故事传说。 据史志古籍考,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北),出生在西域碎叶(今哈萨克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迁居绵州隆昌(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出川漫游,在湖北安陆娶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发妻许氏和娇女平阳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李白庄。其子伯禽生于此,娇女平阳长于此,后来,许氏夫人卒于此,舍下稚儿娇女无人抚养,多亏李白的剑师白云师太收留,后迁居李白庄东三里处(今小李白庄)。
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是李白最后一次别亲南行。李白在此生活了二十三年,留下诗文百余篇。
李白故居便以诗仙命名,名曰李白庄。 李白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据说李白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县)李白庄后,在龙门山与白云师太比试剑法,拜师学艺,曾引发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唐代诗仙李白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迁居绵州隆昌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爱好舞剑,十五岁拜左邻击剑老人学练剑术,二十岁常骑马佩剑出入于通都大邑。在《结客少年场行》诗中写到:“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掐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英雄风”。
好一派侠客风度。出蜀后,他南游洞庭,车览吴越,寓居安陆,后又移居东鲁汶阳,(今山东泗水李白庄)。
在漫游各地期间,他随身佩剑,勤学苦练,在他很多诗中,都捉到过他的宝剑。如“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等。李白迷爱宝剑,简直形影不离。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从湖北安陆移居东鲁汶阳后,听说白云庵有位尼姑剑术很高,名冠东鲁无敌手,很想与她比试比试,论个高低。可是,他几次登门寻访,均未见到白云师太的踪影。
心中不免有些淡性。 这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佩剑携酒,又去登游龙门山,从赤龙潭、灵光寺、到秀灵台、未来香,只见山清水秀,云蒙雾罩,如同仙境。
刚登上龙门山顶,只觉得眼前一亮,山顶上正有一位尼姑,手舞宝剑,疾如闪电,击刺挑格,动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兴万分,不由喊道:“白云师太吗?你让我好找!”白云师太见有人找,赶紧收剑,站定:“请问施主,找我何事?”李白施礼抚剑:“青莲居士,特来讨教。”
白云仙姑有意推辞:“佛道两家,师不同门,互不相扰,请道长自重。”说罢转身欲走。
李白上前拦住:“李白云游八方,均为以剑会友,请师太莫要推辞。”白云仍然冷若冰霜:“道长素不相识,更无怨仇,何必争斗?”李白执意比剑:“久闻师太大名,难得一见,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请师太出招。”
说罢先自抽出宝剑,摆出架势。白云师太万般无奈,只得抽剑应战,但并不急于出招。
李白素来好胜,率先出手,击刺挑格豪气纵横,削劈点撩、剑法刚硬。白云则剑法典雅飘忽,变化多端、虚中藏实,柔中带刚。
两人交战三个时辰,未见输赢。 后来,李白求胜心切,出剑险重,白云心气太平,只守不攻。
李白越战越猛,白云身软手轻,好像是体力不支,猛然打了个趔趄,露出了破绽,李白瞅准时机,快速出手,直朝。
1、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
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
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
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
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2、离家远游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
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
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 3、重访江东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4、李白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汪伦之情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于李白。
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描写朋友之间友情,情真意切,千古动人心。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追赶到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朋友间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的赤子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牵动手足之间的情谊也油然而露,感人肺腑!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白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汪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