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7?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赏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片叙述词人面对青山产生的种种思绪,感慨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落寞之情展露无遗。上片一开头以“思亲友”起意,在年近六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的情况下,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此处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英雄迟暮的无奈,又凸显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潜神交的快意。“怅”字写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与此对应,“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同样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第三、四句连用典故,豪情在忧愤中显现。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词人的悲愤理所当然,可他仍能将“人间万事”付之于“一笑”,这份豪情却是无人能及!第四句词人以设问开头,又与典故中喜权欲的桓温相比,引出词人寄情山水的情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借饮酒抒怀,抒发清心淡泊的高尚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便是词人对陶渊明《停云》的化用,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感叹已是无人如陶渊明一般知酒。这里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之中那些沉酣于酒的名士,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政客。在这种污浊环境下,陶渊明知音难觅,词人亦是如此。国势衰微,词人想起刘邦,“云飞风起”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和爱国之情。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借张融典故,以他之“狂”,显示了词人难觅知音而心中愤慨不平,道尽了词人特立独行的超逸豪放,点名了词人胸中的慷慨激越。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结句“二三子”与词首呼应,再次表明自己知心朋友稀少。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不妨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他们都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词人“思亲友”思的就是这“二三子”。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却能熟练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浑然天成,有千锤百炼之功。全词在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无人能及的豪放情怀。[
贺新郎
用前韵赠金华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唯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拜访辛弃疾,两人同游鹅湖,相聚十天。其间,两人互相唱和,各写了三首词,其内容都离不开抗金这件事。本词题目说“用前韵”,指的是他写给陈亮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韵。杜叔高,名斿(yóu游),与辛弃疾、陈亮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片赞扬杜叔高的诗,同情他在诗中流露的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细把君诗说”开门见山,说明以下对“杜诗”展开评论。“恍余音”三句,称赞杜叔高的诗象神奇美妙的音乐,在寥阔的天空和原野回旋。“钧天”,指钧天广乐,古代传说中天上的音乐;“胶葛”,广阔的样子。“千丈阴崖尘不到,唯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这几句则是形容“杜诗”的风格严峻、清冷。词人对杜叔高的诗的评价很高,难免有些“过誉”,但他欣赏杜的才华,与他的友情真挚,由他的诗想到他命运乖蹇,怀才不遇,却是很自然的事。“自昔佳人多薄命”以下五句,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后来阿娇失宠,黜居长门宫的典故,以陈阿娇受冷落,来比喻杜叔高不得志。应该说,杜叔高的文才与声望,即使在当时,也不能和辛稼轩、陈同父相提并论,但他们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理想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言,这一点,在下片表现得更为明朗。
过片之后,由对杜叔高的鼓励着笔,渐渐转入对国事的感慨,使这首酬答友人的词主题深化,意境扩大,成了感情激越、音调高昂的爱国主义篇章。
“去天尺五君家别”一句,颂扬杜叔高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与他人不同。“去天尺五”,见《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指的是唐代长安城南韦氏和杜氏都是世代相传的贵族,两家都离皇帝很近。“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三句,进一步对杜叔高的鼓励。“乘空”,升上天空;“鱼龙”,古代有鱼化龙,龙飞升的传说;“惨淡”,言辛苦经营,杜甫《送从弟赴河西判官》诗有“惨淡苦士志”的句子;“风云开合”即风云变化。这里说,杜叔高只要经过艰苦努力,政治上一定会有好机遇,是会飞黄腾达的。不妨设想,本词的思路就此发展下去,通篇全是朋友间酬答勉励、抒写友情,也不失为好词。但本词的思想艺术价值远不止此。
辛弃疾对祖国的山河破碎耿耿于怀,在给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写赠词时,又很自然地想起了令他痛心疾首的国家大事。“起望衣冠神州路”两句笔锋陡转,他想起了沦陷多年的中原,似乎看到烈烈白日照射着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逐渐销蚀腐朽的白骨。“衣冠”,这里借代文明。“叹夷甫诸人清绝”是对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崇尚清谈、脱离实际的人的讽刺。“夷甫”,西晋宰相王衍,字夷甫,匈奴起兵侵犯西晋时,由于他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国土。“清绝”,清高极了。本句用“叹”字领起,是惋叹之意,明写“夷甫”,实指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空谈误国的人。
“夜半狂歌悲风起”,是心境描写,也是感情的抒发。词人感伤国事,无法自抑,乃至半夜里唱起歌来,即所谓“长歌当哭”,“狂”字说明词人愤怒已极,近乎疯狂,“悲”字是说,由于心情懊丧,听着风声也在悲鸣。“听铮铮,阵马檐间铁。”烦恼时,听到屋檐下悬挂的铁马撞击声,更添凄凉。“南共北,正分裂。”结尾两句,直接点明他的心事,他气恼、烦躁、愤怒的原因,就是国土的分裂。结语令人想见词人写作此词时怒发上指的气概。
当代学者夏承焘说辛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借以评价本词,也未尝不可。这说明辛弃疾爱国词共具的一种豪放风格。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
这五个典故分别是:
杜鹃——杜鹃传说为古蜀王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在春天的时候常悲啼出血,古人们多来比喻极大的悲痛,唐人李商隐曾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
马上琵琶——这是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故事,当时昭君出塞,送行的人怕她思国伤心,命乐师在路上弹琵琶,一直到关外
长门——这是武帝时期陈皇后失宠的故事,陈皇后失宠之后,被武帝打入长门宫,从此过着冷宫的生活,后又置千金令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试图从新得到皇帝的宠幸,到最后还是徒劳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是汉代名将李陵对敌作战失败、兵尽粮绝而被迫投降,以致身败名裂,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汉书·苏武传》载,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从此李陵就再也没有回西汉。
易水——这是战国时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素服相送于易水,在易水边的饯别宴会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有“看燕燕,送归妾”也是典故,《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不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赠别。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象。
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颂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词中把写景、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从1182年到1202年间,南宋小朝廷换了个皇帝,孝宗殁,光宗即位,但对外来侵略者仍然卑躬屈膝,以“和”为上,主战派在朝一直占据上风。
粗略地读了一下《宋史》本纪篇,在这段时间,屡见派使者去金国“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等字样。 在这期间,南宋皇权内部变迁也左右了抗金的进行程。
终生奉行投降求和的太上皇宋高宗在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死去,当初宋孝宗北复中原的雄心原本可以大展雄图,但这时他已是年至花甲的老人,丧失了进取中原的信心。抗金名将张浚、虞允文已于早年辞世,时年辛弃疾48岁,已在家闲置五年。
统治阶级的抗战决心如昙花般一现即逝,将他的期待遗落在夜的阴影里。他盼望、空守,换得两遭弹劾,他的壮年时期,就在这样的闲置中空寂而过,宛如空谷奇丽的风景,终于迷失在岁月阴暗的雾气里。
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辛弃疾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的报国热情犹如潮汐般在胸膛里几起几落,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其中最有名的,当是他与陈亮互相唱和的《贺新郎》。 陈亮也是力主抗金的名士,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结果两次被诬入狱。
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文化风生,文章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多议论,与辛弃疾多有唱和。
淳熙十十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辛弃疾,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到紫溪等候朱熹不到,陈亮东归。辛弃疾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挽留他多信些时日,到鹭鸶林,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走,怅然返回。
那天夜里,辛弃疾在投宿处写了一首《贺新郎》,词前有序,记载了这件事,现将序并词并录如下,这是与陈亮唱和词的第一首: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唉!稼轩他,真是性情中人,对友谊如此固执,如此坚守,可爱的几乎让人想穿越时空去碰触那滚烫的热情。 在长亭,两人手持酒杯,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友人淡然似渊明,为国事奔波酷似诸葛亮。
然后镜头忽然一转——林间的鹊儿细爪踏落了松梢上的雪,雪掉落帽上,牵惹出鬓边白发。冬天的景色何其萧疏,水瘦山枯,仅仅几支梅花装点风光。
“佳人”指陈亮。他欣喜朋友重约来会他,又埋怨他急于归去。
但他是那样牵挂着朋友,唯恐他行路难呵。因为清江已经结了冰,无楫可度;而冰雪覆盖了土地,四轮车像长了角那样动弹不得,让人煎熬的形销骨立。
不知道这错离的相思是何人铸成的,如果真是这样,怕是要将这世间的铁都用完了吧。那长夜的笛声如此清裂,莫要吹破才好。
这词,语意双关,将一片忧国之心寓于词中,让人再三品味而不觉倦。 他写陈亮,以陶渊明和诸葛亮而比,这两个人何其不同。
一个是淡然的隐士,一个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贤相。但通读过陶诗的朋友应该知道,陶诗不仅有淡然的田园诗,更有“怒目金钢”的咏史诗近三十首,如《咏荆柯》、《咏张良》、《咏二疏》等等,风格慷慨激昂,热情不下志士,这与陈亮的文风是相适的。
再看陈亮的为国奔走,两度入狱而不改其志,不灰其心,只没有诸葛亮之位,其一片赤诚的为国之心竞可相拟,此言不为过。 再看他,上阕为何镜头一转?雪落破帽,白发频生,岁月如流不可逆转,那雄心壮志一样在心头沸腾,只是熬干了自己的韶华翻出白发,那是“闲了少年头”的悲切,蕴于不动声色之中,仿佛一汪含而不落的泪,细细咀嚼之中,不由令人大恸! “剩水残山”,那真的只是冬天的写照吗?凭稼轩心志,时刻不忘收复,他这是在写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今只余剩水残山;而他与陈亮这样心怀国忧的人呢,当然就是那几枝苦寒的梅花,被当权者弹压至遥远的江湖之上,虽然香幽态美,却宛如长空那三两只寒雁,终不能举阵高飞呵。
而清江天寒冰合,不正是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的写照吗?路难行,车生角,那些主和派终如路上险冰恶雪一般,阻碍了抗金志士的前进之路;那贯绝今古的相思,不仅是为离别而生,更是为国家危如磊卵的局势而生呵。 因此,费尽人世铁,也不能铸成这样的错,稼轩心如炼炉,将这轰轰烈烈的爱国之情炼成这样端凝的字句,倾尽所有,唯化成一声长叹:那长夜漫漫中的笛声,几欲吹裂的原因,正是那胸中不能尽情吞吐的郁愤和忠贞! 词罢,那缕忧抑的笛声,缠绕千年,至今萦回在有识之。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
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词人又借此暗讽当世降金之人。“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
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王国维说:稼轩《贺新郞》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
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3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