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首首联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物:五月天山雪,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作用: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表达了气候的“寒”,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诗中用此典故,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内心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3.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4.诗的尾联表述的主体是谁?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1.此首首联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物:五月天山雪,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作用: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表达了气候的“寒”,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诗中用此典故,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内心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3.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4.诗的尾联表述的主体是谁?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标题】: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
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简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标题】: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影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诗人。【标题】:塞下曲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但又有所变化: 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 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翻进了一层; 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正用典故; 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 故原意,也是正用典故。
我们也在学这课,找了好久就这个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