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武陵春典故(武陵春的介绍)

武陵春典故(武陵春的介绍)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8-05 00:54 浏览:9 次

1.武陵春的介绍

1.武陵春(词牌名) [编辑本段] 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 四十九字 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仄平平(韵)。 2.武陵春(李清照) [编辑本段] 武陵春 春晚 [1]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2]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3]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4]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5] ,载不动、许多愁。 2.1注释 [编辑本段]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2]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5] 舴艋(zéměng 责猛)舟:形似蚱蜢的小舟。 2.2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2.3赏析 [编辑本段]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2.4译文 [编辑本段]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3.武陵春(小说) [编辑本段] 【小说名称】武陵春 【作 者】燕歌 【系 列】武侠 【先睹为快】 《五轮书》为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所著,讲述的是宫本武藏的武艺兵道,分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五部。 《。

武陵春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武陵春春晚

2.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在浙江金华写的,当年她已五十三岁。

此时她处于国破 家亡之时,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感情悲痛。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吹花落的凄清场面,但却不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场灾难,则狂风摧花以致落红满地之情状已在其中矣,出笔极为蕴藉。

而 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但仍有残花;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 化为尘土,所余痕迹只有尘香,则春光一扫便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 含蓄,而且由于含蓄而使得内容得以扩大,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所见到所 为。日色已高,头犹未梳。

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 这是死别之恨,各有深浅。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直抒胸臆,点明一切悲苦都是因为“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是 一种巨大的变化,世事悲痛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想说,泪却先流。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衷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 不诉。

故相反相成。 上阕极写景物凄清、心情悲苦,所以下阕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词人最喜爱游山玩水,春天自是 不必说。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必须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美景自引起她泛舟的 想法。

但事实上,她的哀苦过于深重,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 料到轻舟载不起重愁。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阕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 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词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 下面又忽出“只恐”,正对前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不过独坐空闺。 这首词的布局也精妙。

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 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 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 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在作法上很相似。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

这是它们布局上的共同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

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前 期景物已尽,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是芳菲满眼,花艳惊 目。

可写的动人之景不少,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似是可写的都散 尽了。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欧词写伤春将逝,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 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深沉痛苦。 而这些才是词人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 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任何作品都只能反映社会人生的一些侧面,诗词抒情因为受着篇 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以残缺的部分当做背景,以反衬正文,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 染力量,很有启发。

典故,武陵春

3.武陵春的介绍

1.武陵春(词牌名) [编辑本段] 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 四十九字 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仄平平(韵)。 2.武陵春(李清照) [编辑本段] 武陵春 春晚 [1]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2]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3]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4]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5] ,载不动、许多愁。 2.1注释 [编辑本段]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2]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5] 舴艋(zéměng 责猛)舟:形似蚱蜢的小舟。 2.2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2.3赏析 [编辑本段]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2.4译文 [编辑本段]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3.武陵春(小说) [编辑本段] 【小说名称】武陵春 【作 者】燕歌 【系 列】武侠 【先睹为快】 《五轮书》为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所著,讲述的是宫本武藏的武艺兵道,分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五部。 《。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武陵春(词牌名) 武陵春:词牌名,源自陶潜《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正体49字,上下各4句3平韵。

词谱如下: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仄平平(韵)。

武陵春 春晚 [1]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2]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3]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4]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5] ,载不动许多愁。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选自《李清照集校注》。

武陵春,词牌名。 [2]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5]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舴蜢的小船。 [6]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7]拟:打算. [8]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从早上就披头散发,一直到晚上也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擅长诗、词、散文,其中,以词见长。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 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著有《金石录》。

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

代表作: 词:《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赏析一】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

5.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

武陵春典故

相关推荐:
  • 莒妇典故(管鲍之交的典故)
  • 典故一首歌(一首歌词里的所有诗句典故人物)
  • 社会学典故(中国古代有哪些社会学书籍)
  • 新安典故(作文新安的名人的故事)
  • 偷针典故(关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
上一篇:兼职老师工资(外聘的临时老师的工资核算应该计入哪个) 下一篇:香水百合怎么种,是种在水里还是种在土里?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关于勇气的典故(有关“勇气”的典故有哪些)
典故词典(有道词典官方下载有道桌面词典下载)
清廉典故(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有哪些?)
礼让典故(古代谦虚礼让的故事成语3个)
陋(陋室铭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