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与陶渊明有关(《五柳先生》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

与陶渊明有关(《五柳先生》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8-04 02:50 浏览:8 次

1.《五柳先生》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

陶渊明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呢?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

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

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

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

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

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

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

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别有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

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

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己志”,坦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地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

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史记》里的“太史公曰”。但那是给别人立传,《五柳先生传》的“赞曰”,实为陶渊明的“自赞”,是他的自我评价,却也写得好像与己无关而作纯客观的评论。

这都是本文不同于其他传记文章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通过文中所记叙的几个典型事例——“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章”等,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不同于流俗、情操高洁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过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进一步窥视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有哪些,陶渊明的无弦琴的典故

2.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辞官还乡——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其亲人衰老、家境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陶侃像没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辞不就”,自此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过恬淡的生活,现在我出去做官,是为了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了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的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了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够了!”妻子不同意,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则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之后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就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职,返回故里。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过官,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尤其是其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陶渊明八岁丧父,其生活更贫困,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因家庭教育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大量的书,包括《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把自己描绘为“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冥合。

典故,陶渊明

3.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4.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1,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3,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扩展资料: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5.求关于陶渊明的三个故事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凶狠贪婪,向辖县索要贿赂,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躬耕陇亩。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陶渊明与菊花: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缘。

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最有名的像他的《饮酒》诗里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

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陋室铭:“陶渊明独爱菊。”

桃花源记: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纷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陶渊明虚构这个故事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社会的向往。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6.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辞官还乡——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其亲人衰老、家境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

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陶侃像没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辞不就”,自此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

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过恬淡的生活,现在我出去做官,是为了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了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的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了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够了!”妻子不同意,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则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之后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就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职,返回故里。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过官,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尤其是其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陶渊明八岁丧父,其生活更贫困,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因家庭教育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大量的书,包括《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把自己描绘为“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冥合。

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

相关推荐:
  • 静蕾(马踏飞燕的典故是什么)
  • 阳平(历史有几个阳平公主)
  • 石阡(石阡县的历史文化)
  • 美龄(五个传统美德的典故故事,每个故事不少于200字)
  • 食冷粥典故(隔夜冷粥切一半,是个什么典故)
上一篇:靳东吧的忧伤快手说说(你的苦,你的痛,乘于十后,便是我) 下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的方法(幼儿科学活动评价的方法)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真相大白(真相大白成语故事)
养虎为患.典故(养虎为患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赤壁杜牧典故(杜牧赤壁中的典故)
典故古人(古代典故有哪些)
门可罗雀典故(门可罗雀成语的典故和本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