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烧掉借约,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反用商贾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离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携,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贬出回到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古时侯,有个叫尾生的男子和心上人在桥下约会,等到河水上涨,女子还没有来,尾生为了不失信,抱住桥柱而被河水淹死。
或许在今天看来,尾生的行为未免迂腐,不会变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正是这种“愚蠢”,正是这种天真的“守诺”,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诚信,让见利忘义的人汗颜。
时至今日,诚信已经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2001年语文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行文;广东启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等等。
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诚信建设,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诚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没有诚信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使得人人惶惶自危。
其实,不只是在个人之间,就是在社会组织之间也是如此。贸易诚信、企业诚信、医疗诚信、国家外交诚信等等,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诚信都是一样重要。
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了多少人,吞噬了多少生命?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欺骗消费者,难道不是昧着良心,违背诚信?不是说良好的形象是公司无形的巨大的资产吗?诚信纳税,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而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千方百计偷税漏税甚至骗税,既损害了国家利益,又损害了人民利益,这样为一己之私的行为哪还有一点诚信可言?就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在诚信方面存在问题。
医院本来是救死扶伤的圣地,但有些医院为了牟取暴利,竟然不顾患者实际情况,乱开处方,贵药进口药一起开,把医患关系推到一个让患者成为医院生财工具的层面。如何在医疗过程中严守诚信的标准,按患者的实际情况治疗,是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的关键。
推及国家之间的外交,则是没有诚信就没有外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和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建交的,一个没有诚信的民族必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无论是个人的修身,还是企业的发展,又或是社会的和谐,诚信都是必然选择。或许尾生仅仅是一个特例而已,但抱柱守诺的尾生还是让我们感慨:在如今不少人诚信缺失的社会,“守信尾生”是黑夜里耀眼的星火,浊浪中清纯的水滴,染缸里洁白的纱布,足以警示今人,启示后人。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相关故事
1、忠
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b]义 [/b]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
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b]礼 [/b]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b]智[/b]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孝改 过 自 新 淳 于 意 是 汉 朝 齐 国 临 淄 县 的 一 位 有 名 的 医 学 家 。
可 是 有 一次 因 为 给 一 个 妇 人 治 病 , 没 治 愈 , 过 了 几 天 那 妇 人 死 去 , 而 被人 诬 告 。 并 以 “ 庸 医 杀 人 ” 之 罪 判 以 “ 肉 刑 ” ( 脸 上 刺 字 、割去 鼻 子 、砍 足 ) , 押 送 长 安 处 置 。
淳 于 意 的 5 个 女 儿 听 说 父 亲 遭 此 灾 难 , 痛 哭 起 来 。 淳 于 意心 烦 意 乱 , 叹 着 气 说 : “ 唉 ! 可 惜 我 没 有 儿 子 , 一 群 姑 娘 , 有了 急 事 , 没 有 一 个 能 够 解 救 我 , 只 会 哭 , 哭 有 什 么 用 ? ” 淳 于 意 的 小 女 儿 叫 缇 萦 , 年 龄 小 , 可 人 很 有 本 事 。
她 跟 随父 亲 上 了 长 安 , 然 后 冒 死 给 皇 帝 上 书 替 父 求 情 , 说 : “ 我 父 亲不 论 担 任 官 吏 或 行 医 治 病 , 齐 国 上 下 都 称 赞 他 廉 洁 公 正 , 贤 德仁 爱 。 如 今 犯 了 罪 , 要 受 到 肉 刑 的 惩 治 。
一 个 人 死 了 不 能 复生 , 一 个 人 被 砍 去 鼻 子 、脚 , 不 能 再 按 上 去 , 成 为 残 废 , 以 后他 们 即 使 想 改 过 自 新 也 没 有 用 了 。 我 替 父 亲 伤 心 , 也 替 所 有 受肉 刑 的 人 伤 心 。
如 果 皇 帝 开 恩 , 我 愿 给 官 府 当 奴 婢 , 以 此 赎 我父 亲 的 罪 , 好 让 他 能 改 过 自 新 , 继 续 报 效 国 家 ! ” 汉 文 帝 看 了 淳 于 缇 萦 的 上 书 , 深 深 被 她 的 一 片 孝 心 所 感 动 。同 时 也 觉 得 肉 刑 太 残 酷 , 于 是 赦 免 了 淳 于 意 , 并 下 令 废 除 了 肉刑 的 刑 法 。
大 家 都 说 缇 萦 不 仅 救 了 她 父 亲 , 而 且 替 天 下 人 做 了一 件 好 事 , 从 此 缇 萦 成 了 孝 道 之 榜 样 。 这 句 成 语 指 自 觉 地 改 正 错 误 , 重 新 做 人 。
仁 干 戈 化 玉 帛 公 元 前 651 年 , 晋 国 国 君 晋 献 公 死 后 , 晋 国 起 了 内 乱 , 奚齐 和 卓 子 先 后 做 了 国 君 , 都 被 大 臣 们 杀 了 。 后 来 秦 穆 公 帮 助 夷吾 回 国 做 了 国 君 , 就 是 晋 惠 公 。
所 以 开 始 时 两 国 之 间 很 友 好 ,晋 国 发 生 饥 荒 , 秦 国 支 援 它 很 多 粮 食 , 帮 助 他 们 渡 过 难 关 。 可是 晋 惠 公 忘 恩 负 义 , 反 倒 发 兵 去 打 秦 国 , 可 打 了 个 大 败 仗 , 他做 了 俘 虏 。
秦 穆 公 准 备 把 晋 惠 公 带 回 国 再 处 置 。 他 的 夫 人 穆 姬听 说 后 非 常 难 过 悲 伤 。
不 管 怎 么 说 他 和 晋 惠 公 是 异 母 兄 妹 呀 。为 了 救 出 弟 弟 , 替 晋 国 求 情 , 她 决 心 以 死 来 向 秦 穆 公 请 求 。
她 说 : “ 秦 、晋 两 国 是 友 好 邻 邦 , 而 且 有 姻 戚 关 系 , 但 却不 能 用 玉 帛 相 见 , 而 是 兴 师 动 众 , 大 起 兵 戈 。 这 是 罪 孽 。
夷 吾忘 恩 负 义 , 丧 尽 天 良 , 如 今 成 为 阶 下 囚 , 这 虽 是 罪 有 应 得 , 可也 是 我 的 耻 辱 。 我 宁 愿 以 死 替 他 赎 罪 。
” 然 后 她 带 着 自 己 的 二儿 一 女 一 起 登 上 一 座 高 台 , 周 围 堆 满 干 柴 , 准 备 自 焚 。 秦 穆 公 听 到 消 息 后 , 没 有 办 法 , 只 好 把 晋 惠 公 放 回 晋 国 去了 。
秦 晋 两 国 重 新 和 好 。 这 句 成 语 比 喻 把 战 争 或 争 吵 变 为 和 平 。
大 公 无 私 有 一 天 , 晋 平 公 问 祁 黄 羊 : “ 南 阳 缺 个 县 官 , 你 看 谁 当 合适 ? ” 祁 黄 羊 说 : “ 解 狐 最 合 适 。 ” 晋 平 公 很 奇 怪 : “ 解 狐 不 是你 的 仇 人 吗 , 你 为 什 么 要 推 荐 他 做 官 ? ” 祁 黄 羊 答 道 : “ 您 只问 我 谁 能 当 县 官 , 并 没 问 我 谁 是 仇 人 。
” 于 是 解 狐 就 被 派 去 做了 南 阳 的 县 官 。 他 在 南 阳 做 了 一 些 好 事 , 得 到 了 百 姓 的 称 赞 。
又 有 一 天 , 晋 平 公 问 祁 黄 羊 : “ 朝 廷 里 缺 个 法 官 , 你 看 谁当 合 适 ? ” 祁 黄 羊 说 : “ 祁 午 合 适 。 ” 晋 平 公 又 奇 怪 了 : “ 祁 午不 是 你 儿 子 吗 , 你 不 怕 别 人 说 你 为 儿 子 走 后 门 吗 ? ” 祁 黄 羊 答道 : “ 您 问 的 是 谁 可 以 当 法 官 , 并 没 有 问 祁 午 是 不 是 我 儿 子 。
”祁 午 做 了 法 官 , 能 秉 公 执 法 , 得 到 了 人 们 的 称 赞 。 这 两 件 事 后 来 传 了 出 去 , 知 道 的 人 都 说 : “ 祁 黄 羊 这 人 可真 不 错 , 无 论 是 自 己 的 仇 人 还 是 自 己 的 儿 子 , 只 要 是 有 德 有 才的 , 他 都 能 推 荐 。
这 才 是 真 正 的 大 公 无 私 呢 ! ” 这 句 成 语 用 来 形 容 秉 公 办 事 , 没 有 私 心 。义 大 义 灭 亲 州 吁 是 卫 国 国 君 卫 庄 公 宠 爱 的 妃 子 所 生 的 儿 子 , 因 为 母 亲受 宠 , 所 以 他 依 仗 母 亲 的 权 势 , 胡 作 非 为 , 既 无 才 又 无 德 。
可是 却 和 卫 国 大 夫 石 碏 的 儿 子 石 厚 打 得 火 热 。 两 人 臭 味 相 投 , 游手 好 闲 。
石 碏 曾 为 此 狠 狠 教 训 过 儿 子 。 后 来 , 卫 庄 公 死 了 。
卫 桓 公 继 位 。 州 吁 见 父 王 已 死 , 哥 哥继 位 , 心 怀 不 满 。
他 和 石 厚 密 谋 杀 死 了 卫 桓 公 , 夺 取 了 王 位 。一 夜 间 , 这 个 喜 好 酒 色 , 不 懂 书 理 的 庸 才 居 然 成 为 君 主 。
事 情 传 出 以 后 , 石 碏 知 道 自 己 的 儿 子 也 参 与 了 这 次 政 变 ,非 常 生 气 。 但 是 他 没 露 声 色 , 他 对 儿 子 说 : “ 陈 国 的 陈 桓 公 治国 有 方 , 你 可 以 陪 同 州 吁 去 陈 国 访 问 一 下 。
” 石 厚 和 州 吁 决 定明 天 一 早 就 去 陈 国 。 这 时 , 石 碏 马 上 给 自 己 的 好 友 , 陈 国 的 一 位 大 臣 写 了 一 封信 , 告 诉 他 州 吁 和 石 厚 是 杀 害 我 们 君 主 的 凶 手 , 在 他 俩 到 达 陈国 后 , 请 马 上 捉 拿 惩 办 。
第 二 天 石 碏 又 派 卫 国 的 两 个 人 赶 到 陈 国 , 就 地 杀 。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
冯谖赶着马车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烧掉借约,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
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
“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反用商贾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
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离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携,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
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
当孟尝君被齐贬出回到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江西翰林院沈忠仁,户部都给司沈忠义,为争家产具控当官,蒙南直馀总宪朱批於辕门: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
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结网而觅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
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
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以祖宗遗业之小事而伤手足之大情乎,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忠仁仁而不仁,沈忠义义而不义,有过改之再思可矣,诗云: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有几时为弟兄。
兄弟见之愧悔而返,从此不复争矣。
1、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2、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3、孝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4、义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信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6、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7、忠
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8、恕 胯下之辱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只靠钓鱼卖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刀和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硬拼肯定吃亏。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9 悌、汉朝的时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兄弟三人就讨论,将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连家中堂前种的那棵紫荆树,也决定要把它分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动手,把紫荆树分割成三分;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难道我们人却不如树吗?’田真说著说著,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就决定不要分割紫荆树了。说也奇怪,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从此兄弟财产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称赞:‘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门啊!’要知道兄弟属于天伦之一,与父子夫妇并称为三纲;所以古人将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因为分离又会分散,分散就会孤单,而孤单就快要灭绝了啊!
累死我了!!哥们自己看着办吧 !!我打了好长时间的!!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源于孔子的思想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1. 仁:仁爱。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
2. 义:忠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3. 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论语》日:“不学礼,无以立
4. 又《礼器》日:“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5.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6. 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
7. 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
8. 智。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
9. 信:诚信。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专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所提倡的处处与人为善。
忠孝勇恭廉的含义:
是指: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这是古人对为事公干者的行为要求,必须忠诚,有孝心,勇敢承担,谦卑恭敬,廉洁奉公。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
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
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
“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
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