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杞人忧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匠石运斤》——《庄子》<<庖丁解牛》——《庄子》《陷井之蛙》——《庄子》《东施效颦》——《庄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哀而不伤《论语》安不忘危《周易》安常处顺《庄子》揠毛助长《孟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安如磐石《荀子》拔毛连茹《周易》白驹过隙《庄子》百战百胜《孙子》半途而废《礼记》饱食终日《论语》抱关击柝《孟子》杯水车薪《孟子》比肩继踵《晏子春秋》避实就虚《孙子》鞭辟入里《论语》变化无常《庄子》冰炭不相容《韩非子》兵不厌诈《孙子》兵贵神速《孙子》并日而食《礼记》并行不悖《礼记》博闻强志《荀子》跛鳖千里《荀子》不丰不杀《礼记》不共戴天《礼记》不苟言笑《礼记》不教而诛《论语》不近人情《庄子》不可终日《礼记》不愧不怍《孟子》不肖子孙《庄子》不亦乐乎《论语》不耻下问《论语》温故知新《论语》学而不厌《论语》诲人不倦《论语》择善而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采薪之忧《孟子》察言观色《论语》沉鱼落雁《庄子》宠辱不惊《老子》出生入死《老子》出尔反尔《孟子》川流不息《论语》创巨痛深《荀子》春露秋霜《礼记》刺刺不休《管子》从容不迫《庄子》从心所欲《论语》大惑不解《庄子》呆若木鸡《庄子》道听途说《论语》。
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
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
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公输般帮楚国人制造兵器,准备要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带领他的学生连夜赶路到楚国,走了好几百里的路,走得脚底都长了茧(音剪)。
墨子到了楚国,就去找公输般说:「我在宋国听到您的大名,非常仰慕您,今天特地想来聘请你帮我谋杀宋王。」 公输般说:「我是讲道义的人,怎麽能去谋杀宋王?」 墨子说:「我听说您正在替楚国人制造云梯这类的兵器,准备用来攻打宋国。
究竟宋国有什麽罪呢?您说您讲道义不肯谋杀宋王,可是却帮楚国攻打宋国,这就是说你不肯杀少数人而喜欢杀多数人罗?请问这算是哪门子的道义?」 公输般没话说了,於是就带著墨子去见楚惠王。 墨子对楚王说:「假如有这麽一个人,自己有漂亮的花车不要,邻居有一辆破车,反而想去偷他的车子。
而且自己有锦绣做的漂亮衣服不要,邻居有一件粗布做的衣服,却又想去偷。自己有好米好肉不要,邻居有一些酒糟米糠,反而想去偷。
请问这是什麽样的人?」 楚惠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有偷东西的毛病。」 墨子就说:「楚国的土地有五千里,宋国却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花车跟破车相比一样。
楚国有云梦大泽,充满了犀牛、野牛、麋鹿。长江汉水的鱼、鳖、鼋(音原)、鼍(音陀),更是天下生产最多的地方。
宋国却是一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像好米好肉跟酒糟米糠相比一样。
楚国有长松、文梓、楩(音便)、楠、豫、樟这种高大的树木,宋国却没有什麽高大的树木,这就像锦绣跟粗布衣服相比一样。我不知道大王要派出去攻打宋国的那些人,是不是都像那个有偷东西毛病的人一样呢?」 楚惠王说:「好!我听你的,不要攻打宋国了!」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
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孔子谈养生 孔子(前551~前479年)在世七十三年,很懂养生之道。
他喜乐不喜忧。一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说:“很好回答嘛,就说他:用功便忘了吃饭,快乐便忘了忧愁。”他经常告诫弟子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忧不惧”。
他讨厌那种怨天尤人、患得患失的情绪,常说,“在邦无怨,在家无忧”,“不怨天,不尤人”。颜回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学生,他常夸奖他“不迁怒”。
在孔子的养生之道中,制怒、乐观是长寿的首要因素。他提倡人生“三戒”。
他把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颇有哲理,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坚持“五不食”。孔子起居饮食都有规律。
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坚持“五不食”: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食品变色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鱼肉腐烂不吃。他注意陶冶性情。
他非常喜欢音乐。他曾说,听到好的音乐,可以三月不吃肉。
这足以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另外,他还乐于山水,提倡早起早睡。
他的学生宰予有时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的这些养生之道,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效法。
孔子学游泳 有一天,孔子来到吕梁之畔,但见洪水咆哮汹涌,从悬崖绝壁飞泻而出,直下千丈,水声震耳欲聋,雪白的水沫飞腾着,冲出几十里。这样凶猛的洪水,即使是鱼鳖蛟龙也无法游渡。
正在这时,孔子见激流中有一个汉子在漂浮,他以为是想自杀的,连忙叫学生们奋力搭救。谁知还没有追上,那汉子已经从波涛之中钻出来,披头散发,一边唱歌,一边又去游泳。
孔子惊讶不已,便跑过去问道:“好危险呵,刚才我还以为你是个水鬼呢!请问游泳要掌握什么规律呢?”那人在水面上大声回答:“我哪有什么规律?我只不过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罢了。”孔子恭恭敬敬地问:“什么叫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呢?”那人说:“我从小长在河边,住在河边,这叫始乎故;我长在水中,而深知水性,这叫长乎性;我跳进水中,顺其自然而游之,这叫成乎命!我没有一天不同水打交道。
每天我同漩涡一起卷进去,又被波涛掀起来,我只是顺着水性去做,这就是我的游泳之道。”话刚说完,那人一个猛子扎进水中,不见了。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他想,我自己也常常讲,故旧、人性和天命,这位游水者却讲的是环境、水性和规律,民间确实是有学问呵。
孔子巧喻怪酒壶 孔子带着学生们去参观鲁桓公宗庙,在案上发现一只奇形怪状的酒壶。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说:“是君王作为座右铭用的酒壶。”
孔子说:“呵!我知道它的用处了!”他回头对弟子说:“快把清水灌进这酒壶里。”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孔子将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在一旁屏息静观: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当水注到壶身的一半时,酒壶立得端端正正;水注到壶口,壶就砰地一声倒了。
大家都莫名其妙,望着孔子。孔子叹息说:“世界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呵!”子路问:“老师,这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这其中有何哲理?”孔子严肃地说:“做人应和这只酒壶一样:空虚愚昧,无以自力;聪明博学,要谦逊不骄;勇猛有力要装作怯弱胆小;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正是这个道理。孔子借鲁庙的怪酒壶,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
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当事物处于正常状态时,它是适度的;一过“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
孔子见老子 老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孔子二十六七岁的时候,老子在洛阳担任藏室之吏(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孔子久闻老子学识渊博,便去拜访他。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吩咐仆人把道路打扫干净,然后套上马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慌忙下车,双手捧一只大雁,送给老子——按当时的礼节,奉送大雁,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最崇高的敬意。
孔子见了老子,好像学生见了老师,非常谦恭。老子也很器重这个好学的年轻人。
两人在一起热情交谈,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许多知识。孔子住了一段日子后,要回鲁国,临别时,老子赠言说:“我听说:有钱人为人送行,以财物相赠;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人送行,就要送几句格言。
我是个没钱财的人,也谈不上有道德、有学问,就送你几句朴实的话吧。”孔子连忙回答:“老师的话,比任何钱财都珍贵!”老子说:“第一,你所读过的书、研究的学问,多半是古人的东西。
我发现你把古人的话看得太重、太死。所以,我送你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太拘泥于古人的话。
第二,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按理说应该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也要看他是否生逢其时。
这就是所谓命运。如果命运不佳,不必去强求,一味强求,就会招致痛苦。
第三,会做生意的人不把全部货物摆在外面。有极高道德学问的人,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质朴愚钝的。
我看你才华横溢,聪明外露,这不仅会阻碍自己前进,而且还会招来是非祸殃。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
《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运斤》——《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 《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
哀而不伤《论语》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 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东施效颦《庄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连茹《周易》 白驹过隙《庄子》 百战百胜《孙子》
半途而废《礼记》 饱食终日《论语》 抱关击柝《孟子》
杯水车薪《孟子》 比肩继踵《晏子春秋》 避实就虚《孙子》
鞭辟入里《论语》 变化无常《庄子》 冰炭不相容《韩非子》
兵不厌诈《孙子》 兵贵神速《孙子》 并日而食《礼记》
并行不悖《礼记》 博闻强志《荀子》 跛鳖千里《荀子》
不丰不杀《礼记》 不共戴天《礼记》 不苟言笑《礼记》
不教而诛《论语》 不近人情《庄子》 不可终日《礼记》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孙《庄子》 不亦乐乎《论语》
不耻下问《论语》 温故知新《论语》 学而不厌《论语》
诲人不倦《论语》 择善而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
采薪之忧《孟子》 察言观色《论语》 沉鱼落雁《庄子》
宠辱不惊《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尔反尔《孟子》
川流不息《论语》 创巨痛深《荀子》 春露秋霜《礼记》
刺刺不休《管子》 从容不迫《庄子》 从心所欲《论语》
大惑不解《庄子》 呆若木鸡《庄子》 道听途说《论语》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象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
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
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老子又问孔子,“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
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的心中。”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说的‘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请教完了周礼,就决心回到鲁国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老子对此持保留意见。
因为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无法办到的。世易时移,一些周礼已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
因此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并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政治时机就从政,时机不合适就象蓬蒿一样随遇而安。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象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象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
你应该去掉你的骄气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现出的姿态与神色,去掉你那过于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大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参观完了其它地方之后,孔子就向老子告辞,带着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离开了周都洛阳。
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是因为老子的劝告。而在他身后,洛阳东关留下了一块“孔子入周问礼碑”。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庄子蝴蝶梦 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据据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解析: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后来有很多人把它重新演绎,作了更多的诗化的工作。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不知道是什么人演绎的这个故事中,庄周梦为蝴蝶,肩上生出一对翅膀,忽扇忽扇,奋然欲飞的样子,非常生动,颇让人羡慕。
后人的诗化的演绎,往往表现了演绎者的美好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于庄子在讲什么,倒似乎变得不重要了。这也无可厚非,种种或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过,也许不经过诗化的演绎,庄子的故事倒更有粹然的诗意。梦的体验每个人都有,庄子这里捡了个便宜,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梦境――“自喻适志”。
其实,梦境勿论好坏,关键是梦境中当事人体会到的那一分真实。如庄子在故事中讲到的,醒来后甚至会怀疑现在的我是不是蝴蝶在做梦变成的我了。
笔者昨晚不小心也做了一个梦,和庄子比,笔者无疑是不幸的,梦见在家里做饭,煤气管道漏气了,四处向外喷火,“自喻狼狈与”,醒来后鼻子里隐隐还有一股煤气味儿,不自觉地跑到厨房瞄了一眼。这就是梦的真实。
把笔者的梦搀和进来,没有别的意思,吸引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别迷惑在蝴蝶的“栩栩然”上作文章。“梦”、“觉”只是个比喻,喻“死”、“生”。
庄子对人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生死即其一。人们说庄子“达观”,而“达观”所内涵的正是对某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的态度,或处理方式,抛开无可奈何的处境这样一个前提,也就无所谓达观不达观。
生死正是每个人所面对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处境是对“死”而言的。需要提及的是,在生死观上,中国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儒家,道家,甚至于佛家(佛家的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以信史著称的《史记》,在这段有关老子西走的文字中却疑点多多。
例如关于老子所过的关卡,《史记》就没有明确交代,而唐代司马 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则以“函谷关”与“散关”二说并存,但在后世“老子西去流沙化胡”的传说中又说是“玉门关”。再如关于这位向老子索书的守关者“关令尹喜”,一般读作关令姓尹名喜,其实,“关尹”乃指守关之吏,“令尹”则为楚官,老子所出之关无论何关都不在楚地,故“令”似为衍字,而“喜”字当为欢喜之意,因此所谓“关令尹喜”的意思当为关尹见老子至关而喜。
《汉书·艺文志》云:“《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这里把“喜”误当作关尹之“名”。再如关于老子其人,太史公在本传中列出了三位疑似者: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
更让人不解的是,《老子》的作者在出关西走之时又何遑著书?蒋伯潜《诸子通考》对此就表示质疑:“无论其时尚无私人自著一书之风,竹简刀漆,岂匆遽旅行中所能成书乎?”此说确有道理,老子出关之时恐怕根本就没有技术条件去著书立说。 当然,严谨的《史记》不可能故弄玄虚。
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太史公从《老子》“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等内容判断,由于该书的思想主旨是反对文明的异化,其作者的厌世、弃世的隐君子倾向非常明显,那么作为真的隐者,其生平事迹也自然隐而不彰。既如此,太史公也就只好道听途说敷衍成篇。
而关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后世传说中说得更是神乎其神。南朝宋人裴駰《史记》“集解”引《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则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其实,无论是徒步独行还是有关尹相伴,抑或骑乘青牛而去,老子西游谅也“西”不到哪里去。但历史上却有一位叫莱谟萨的西方人编过一个老子游历西方的离奇故事,说老子曾远足雅典,并以此说明老子与柏拉图思想相通的原因。
这可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当真不得。 虽然当年老子其人出关西走而莫知所终,但《老子》其书却在后世远播西方。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当然,西方人迷恋《老子》,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法国学者阿贝尔·雷米则说《老子》第十四章中就出现有“耶和华”三个汉字;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
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
由此可见,《老子》一书在西方确是甚有影响。 西方社会出现这种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与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楚墓竹简《老子》,无疑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人研究《老子》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则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
而这里更不应忽略的,是《老子》本身:其一,《老子》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它虽然只有区区。
有关诸子百家的小故事:1、孔子的故事孔子在旅行时,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装置可以打水。
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2、墨子的故事墨子劝说弟子学习说:“你赶快学习,如果达到我这样,就让你做官。”弟子学了几年,就找墨子要求做官。
墨子说:“你听说过鲁国人的故事吗?有兄弟五人,父亲死了,老大嗜好喝酒不愿意参加丧事,他的四个弟弟说:‘哥哥如果你参加安葬,我们就给你买酒喝。’“丧事完毕,老大就找四个弟弟要酒,弟弟们说:‘儿子安葬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只有我们有父亲吗?我们怕你被别人笑话,用这话骗你的!’如果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当初这么劝你。”
墨子的徒弟就不再要求当官了。3、庄子的故事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4、老子的故事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5、韩非子的故事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
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
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
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6、孟子的故事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