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贾谊。
屈原为 战国时楚人,贾谊为西汉人。两人忾 长于辞赋,又同以忠谏被贬,故后代 诗词常将两人合称为“屈贾”,以作 为贤才文士的楷模。
参见“届原”、“贾谊”条。唐•杜甫《壮游》:“气 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又《上水遣 怀》:“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 唐•唐扶《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 麓寺》:“试与屈贾招清魂,荒唐大树 悉楠桂。
•元•揭溪斯《兰》:“潇湘无 限意,屈贾一生心。若可纫为佩,骚 人正苦吟。”
清•曹申吉《人日贵阳 作古代诗词中一词有何典故? “胖柯天更远,屈贾吊何?”。
原因是:
所谓“古道圣土”,是因为这里是炎帝、舜帝传播中华道德古训、培育中华伦理文明的主要地方。
所谓“屈贾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屈原、贾谊忧国忧民的地方,是他们心系天下万民、求索国家前途之方的地方,同时更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
所谓“潇湘洙泗”,是因为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
其中,“洙泗”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两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此以洙泗代称孔孟儒家文化。
扩展资料
“湖湘”代称湖南全境由来已久
现今的湖南省域,在先秦时期属于楚国。真正开始出现以“湖南”命名现在的行政区域的是在唐宋之际。唐代后期置湖南观察使,到宋代时设湖南路。
关于“湖湘”,一般认为是在五代时期才开始出现以“湖湘”命名的地域名称。当时武陵(即今常德一带)“权知潭州军府事”周行逢在取代马殷任潭州军府事以后说:“我占有湖湘之地,兵强马壮……”。
其实,在这之前,“湖湘”二字的文字记载还有很多。如初唐著名诗人王勃在其撰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说:“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唐代诗人杜牧在《贺生擒草贼邓裴表》中说:“优以湖湘旱耗,百姓饥荒,遂有奸凶。”
“湖湘”一词,不仅多见于唐代诗文,还见于唐代来华游学的外国人的笔下。如晚唐时期,新罗(古韩国)著名文学家崔致远,12岁时即渡海入唐自费游学,在中国生活了16年。崔氏在《吏部裴瓒尚书》中就载:“……泊湖湘察俗……”
由上可见,“湖湘”一词早在周行逢之前,就已出现,且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湖湘”也早已从早期的“荆楚”的地域概念中分离出来。
所以,在南宋时期湖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著名的理学学派,就被当时学界称之为“湖湘学”、“湖湘学派”。
不仅如此,当时政府官方文献中,也时常出现“湖湘”一词。如唐僖宗广明元年所下《改元广明诏》中就说:“……江石海南,疮痍既甚,湖湘荆汉,耕织屡空”。另五代北宋年间薛居正所撰《旧五代史》有五处提及“湖湘”。
都将“湖湘”与“荆楚”对列并举,可见当时人已经将“湖湘”从“荆楚”的地域概念中完全分离开来。这一切,都说明“湖湘”早已作为地理名称为世人所认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湘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和《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汉初扶风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欲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一起责备。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对王室多有抱怨,对百姓多有同情,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妻子孟光已经为他做好饭菜,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主人见后十分惊叹,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你得看这句话的背景噻。王勃主要是想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所以,像李广、贾谊、梁鸿这些人都是一时名士,但都因为时运、天命而不得施展其报负,但关键在于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白了就是王勃在自我推荐,他要是把错都怪到汉文、汉武身上,谁还敢用他?起码滕王李元婴是不敢。
2、从小处说贾谊的事,贾谊虽然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但生不逢时,文帝时仍有一帮还没挂掉的开国老臣主持朝政,贾谊这样没背景又少年得志(估计还有些恃才傲物,尽管史书上说不得确切)的人自然招老**革**命些讨厌,所以才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不是主簿,这两个职位有天壤之别)。
原是楚怀王时期的大臣,受到楚怀王的排斥,一直不得志。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国都。我写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1年,也就是秦王政登基以后的第5年。
比屈原死晚了37年,屈原的典故应该在楚国传开了吧?我没有深究。下面引据史料:(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有好几个,我只引了关于屈原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