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介绍:“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传书”一词即由此而来。
例诗:
【小雅·鸿雁之什】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李益-边塞曲(其二)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屍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於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屍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以伏波将军著称。
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后人称为班定远。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这里班超是上疏请求死前入关,诗中是化用了这个典故。
三箭定天山,典出《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仍留一箭”也是对这个典故的化用。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
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
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
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إ。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唐以前的中国诗歌,在题材上已经广泛开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及,而在开发的程度上则各有深浅。边塞题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汉代,边塞战争规模宏伟,但当时的诗歌发展水平尚低,也无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边塞诗并未得到多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诗艺提高,边塞诗渐见成长,而仍较稚嫩。是历史偏爱,赏赐唐人以出类拔萃的运会;是唐人精明,及时把握了大显身手的良机。于是边塞题材一时火红,蔚成大观。
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边塞战争有系国运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最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是注定要在这里产生。在陈子昂的边塞诗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更多的则是对凡庸将帅的讥刺和对朝廷失策的批评。这些内容后来曾被反复吟咏,成为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在形式上,陈子昂偏爱古体,创新不多,但对今体律绝亦注意吸收。他的《登幽州台歌》更在结构、句法上都摆去常规,意到言随,戛戛独造,遂成千古一家。
思乡爱国诗词名句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班彪)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
人情重怀土,故乡安可忘.(欧阳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杜牧)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之《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