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先天没有天赋,但因为受到了后天的教育,而成才的事例。
或是: 受到了先天的禀赋,但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事例。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 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 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 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 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 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 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 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 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 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 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1\、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义。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先天没有天赋,但因为受到了后天的教育,而成才的事例。
或是: 受到了先天的禀赋,但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事例。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 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 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 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 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 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 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 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 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 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 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1\、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义。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
大哥选我吧 ,嫌长我换个 手心与手背的另一种诠释 他出生那年,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母亲只生了这一胎,就做了结扎。按理说,他应该是家中的独苗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是偏偏在他呱呱坠地之前,已经有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家伙哭声嘹亮地候着他了。于是,他就这样做了弟弟。
两个人长得实在太像了,父母不知谁是谁的时候就解开他们的纽扣。他的胸前有一颗痣,而哥哥没有。
学校里,两个人你追我赶谁也不服输,年年捧回的奖状都是花开并蒂。他们兄弟俩成为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楷模,成为父母的骄傲。
然而,这种安宁维持到他们初中时出现了变化。那天,父亲在地里被一条毒蛇咬伤,因救治不及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们虽然清贫却幸福的天空一下子坍塌了,母亲瘦弱的肩膀扛不起两个孩子的求学路。在父亲的遗像前,母亲流着泪高高抛出一枚硬币。
正面代表他,反面代表哥哥。三个人,同时紧张地屏住了呼吸。
一道银白的抛物线后,是反面。他急得一脚踩在硬币上,这样不公平!看母亲态度坚决,他突然灵机一动,指着自己胸前的那颗痣,强词夺理地说,你们看我,我与哥哥有什么不同?我胸怀大“痣”,我才是上天注定的读书人。
母亲闻言,崩溃般坐在地上自责地哭号,为一个十多岁孩子的绞尽脑汁,为她自己的力不从心。 哥哥主动退了学,挽起袖子和裤腿下了田,他穿得干干净净去了学校。
他很开心很快乐。只是,眼前老是不由自主地晃过两个画面,让他的快乐突兀沉下。
一个是哥哥退学时的伤心眼神,另一个是哥哥涨红了脸强忍着不哭的面孔。 2 高中时学习紧张,他住校。
因为穷,食堂的荤菜他吃得少,哥哥就隔三差五骑着自行车给他送菜。是各种不同的鱼,有鲫鱼、鲤鱼、鳝鱼。
做法也不同,大鱼是煎的或红烧的,小鱼是晒干了油炸的。还有虾,红红的虾与青绿的椒丝炒在一起,色香诱人。
这些口味纯正的野生鱼让整个寝室的人很眼馋,常有同学买了别的荤菜要和他交换。他胃口大开,身体长得结实强壮。
那天他要找一本学习资料,匆忙回了家。母亲在菜园里忙活,告诉他哥哥又捕鱼去了。
他沿着水边寻找,看到了哥哥。哥哥胸前挂着一个鱼篓,浑身上下水淋淋的。
渔具是用两根烤弯的竹竿和一面渔网制的,三面封一面开。哥哥正扑通扑通用一只脚使劲儿朝开的那面踩水,提网时,里面就活蹦乱跳着几尾鱼。
小弟!你回来啦?他突然听见哥哥欢快地叫道。哥哥上了岸,竟没有穿鞋,用一块布裹着脚,一直缠到小腿上系着。
他张了张嘴,还没问就有了答案。水那么深,能穿什么鞋呢?他们往回家的小路上走。
哥哥落了他一拍,在他身后慢吞吞地磨蹭。他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儿。
身后的影子似乎一瘸一拐的,黄昏将至的寂静空气里,他甚至能听到一种隐忍的、倒吸凉气的声音。刹那间惊悟,他回头,果然看到一条蜿蜒带着血迹的脚印。
他想过去搀一把,但哥哥那满身的泥浆让他无处落手。好在很快到了家。
哥哥褪下长裤和裹脚布时,他的喉头一下子哽咽了。那脚,被水泡得发白发皱,脚底划开一条口露出红嫩的肉来,像婴儿张开哭泣的小嘴。
腿上也渗着血,一条蚂蟥贪婪地扎进了半个身子。看他这样,哥哥咧嘴一笑,没事,沟里的碎瓷烂瓦划的,几天不沾水自然就好了。
他给哥哥用棉球擦洗伤口时,哥哥居然忸怩得红了脸。哥哥脚上有多少新伤旧痕啊,他想起那些美味的鱼,眼圈禁不住红了。
后来他常常想,人的一生就像一盘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庆幸自己当初推翻了硬币的决定,否则遭罪的就会是他了。
但转念一想,如果退学的是自己,自己会这样给哥哥捕鱼吗?他想了很久,却没有肯定的答案。这样一比他脸上有些火辣辣的。
他这才知道,根本不是有没有痣的问题,而是谁爱得多谁就输的一种必然。 3 他考上一所医科大学,外地的。
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家中举债累累。哥哥说,弟,我随你一起去城里打工吧,我供你读书。
他没有异议,也只能这样了。走的那天母亲将他们的手紧紧地攥在一起说,你们兄弟,就是妈的手心手背啊。
他知道母亲的担心,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一定兄弟同心,绝不忘哥哥。 大二时他喜欢上了系里的一个女孩。
他给她写情书,一封又一封,却如石沉大海。 但女孩太美丽了,他欲罢不能。
于是他想在财物上给女孩点刺激。哥哥再骑着三轮车送生活费来时,他心里作着激烈的斗争。
他不是不知道哥哥的苦。哥哥在一家建材市场做搬运工人,每一分钱都是从汗水里摔出来的。
哥哥的收入刚好够他们俩紧巴巴的开销,他计算不清这些钱要经过多么艰辛的积累。所以,那句要钱的谎言在嗓子里被他吞下吐上,难以出口。
就在犹豫不决时,他意外地发现了哥哥的一个小动作。他看到哥哥掏出钱时,顺手把一张百元钞票塞到了另一个衣兜里。
哥哥的房租早就交了,盒饭三五元一份,何况每天都有固定收入的,还留着100元钱做什么?于是接过钱时他心里带着气,毫不犹豫地说,学校要交资料费,100元。哥哥吃惊地看着他,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摸出那张钞票放到他手上。
他得意地笑笑,掉头走开了。当晚他就买了一大束火红的玫瑰,约女孩看了场电影。
爱情正甜蜜地靠近,可是花钱却如流水。 周末,他坐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孟母三迁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古人讲礼貌故事(曾子避席,程门立雪)。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O)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举案齐眉
【出处】: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古文】: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著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 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苏州古城皋桥)。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
家庭教育典故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有时候文明是多一些耐心的等待,有时候文明是多一点点分享……”电视里又响起了熟悉的公益广告。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姥姥带我和姐姐去公园,到了公园对面,我们正准备从人行道过马路,突然,亮了黄灯,一辆出租车也开了过来,我们赶紧止住了脚步,就在这时,司机也停止了开车,微笑着示意我们先过,姥姥赶紧拉着我和姐姐快步走过马路。
姥姥给我们买了冰激凌,吃完后我正准备把冰激凌的包随手扔掉,姐姐阻止了我,她说;“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地球就成垃圾场了!”我听了很内疚,立刻走到垃圾箱旁,把包装纸扔进了进去。
这举手之劳的事,不但这干净了自己,还为别人创造了好的环境,真是一举两得啊!
我们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细心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文明的表现。
当你不小心碰了别人时,只要轻轻地说一声“对不起”,就会让人感到很亲近;当你听老师讲课时,只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就能让老师感到无限的欣慰。当你走上领奖台,双手接过奖状,并深深地鞠躬时,就会让人感到风度翩翩有教养,当你离开家门……
你知道文明在那里吗?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