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分庭抗礼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孔了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的诚心所感动,就讲了一大套有关政治哲学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渔翁收自己为徒。渔翁拒绝了孔子的请求,他走后,几个学生请孔子上车,孔子呆呆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船,一动不动。一个学生实在不平,忍不住说道:先生今天真是太过分了,连那些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千乘战车的诸侯,您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可是却对一个渔你这样毕恭毕敬。
分庭抗礼:表示双方地位相等,以平等的礼节想见。现引伸为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庄子·渔父》: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庄子•渔父》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 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
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 在弹琴吟唱。这时有位老渔夫,鬓眉雪白,披散着 头发,撑船到岸边停住。
他左手按着膝盖,右手托 着下巴,听孔子唱歌。待到曲子终了时,便招呼子 贡和子路两人过来,指着孔子问道:“他是做什 么的?” “是鲁国的君子。
”子路回答说, “姓什么?” “孔氏。” “孔氏研究些什么?” 子路没有回答。
子贡接过话头回答:“孔氏这 人,坚守忠信,实行仁义……对上效忠君王,对下 教化平民,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这就是孔氏所研 修的。”
渔夫又问:“他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 子贡说:“不是。 ” “那么,他是辅佐王侯的大臣吗?” “不是。”
渔夫笑着往回走,边走边说:“他这个人啊,说 他仁也算得是仁,可是,怕他难于避免祸患吧。他 劳苦自身,从而损害了生命的本真。
唉,他实在离 ‘道’太远了。” 子贡回来如实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罢,推开 琴站起来说:“那人岂不是圣人么?”便马上下去找 他。 这时老渔夫正要撑船离岸,回头望见孔子,便 停下船,转身面对孔子站着,孔子退后几步,然后 拜两拜往前走。
渔夫道:“你有什么事?” 孔子说:“刚才先生的话没说完,我很笨,不能 明白它的意思。现在,我恭敬地在这里等候,希望 听到先生的高言宏论,以便有助于我。
” 渔夫说:“唉!你真是太好学了。” 孔子再拜道:“我从小就学习,直到现在,已经 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大道理,我岂敢不 虚心?” 老渔夫从道家哲学观点出发,讲了一番大道 理,主要是开导孔子,不要去做不是自己应该做而 又做不到的事,反之,没事找事,只能给自己招惹 祸患,伤了自己的“本真”等等。
孔子听后,打听渔夫住在何处,表示自己还要 向他学习大道理。但渔夫却沿着长满芦苇的河岸 撑船离去了。
孔子凝神站在河岸上,直到听不见 摇船的声音才回去。 子路在旁问道:“我从没见过先生对人如此尊 敬,那大大小小的君主、国王,见到先生,没有不以 彼此平等的礼节相待(未尝不分庭抗礼),先生在 他们面前,脸色还高傲得很,现在老渔夫站在您对 面,您弯腰鞠躬,说话时还要先拜几拜,这不是太 过分了吗?我们这些弟子都在埋怨您啊,一个渔 人怎么值得您这样谦卑地对待他呢?” 孔子说:“见到长者不恭敬,这是失礼;见到贤 者不尊重,这是不仁。
老渔夫领悟了大道理,我怎 敢不敬重?” 这是一则为了阐发先秦道家哲学、社会观点 的寓言故事,未必确有其事。但“分庭抗礼”这个 成语由此流传了下来。
分庭抗礼溯源:《庄子。
渔父》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位渔夫突然求见,当面指责孔子无官无职而举行礼乐,实乃多此一举。
孔子虚心接受,最后恭恭敬敬送别渔夫。学生子路很奇怪,问道:“我跟随老师很长时间,从没见老师如此以礼相待。
就是诸侯君主与老师相见,即便是分庭设置礼仪迎接相见,老师仍然倨傲不下,没想到今天却对一个渔夫如此厚礼相待,尊如师长,这未免太过分了吧。”孔子回答:“对长者不敬是失礼,对贤者不尊是不仁,渔夫讲话有理,当然应该 受到尊敬。”
该东方典故的意思: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 可以抗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