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巢湖典故(巢湖有哪些历史典故)

巢湖典故(巢湖有哪些历史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26 20:06 浏览:20 次

1.巢湖有哪些历史典故

《草船借箭》故事真实发生地————安徽巢湖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

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

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巢湖典故囚桀于巢,巢湖的典故,巢湖历史故事典故

2.巢湖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三十万年的“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 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期到铁器时期直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

他劝说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归属项羽,为其出谋划策。

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

他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两条够吗?。

巢湖,典故

3.巢湖历史故事

一、湖泊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湖面积达700余平方公里。

来水面积有9130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7735平方公里(占84.7%),圩区612平方公里(占6.7%),湖区783平方公里(占8.6%)。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

这些河流都源于山丘区,一般集水面积都大,河道流程较短,比降陡,汇流快,穿过湖周圩区后,进入巢湖,经湖泊调节容蓄后,出巢湖闸经裕溪河于裕溪闸下注入长江。汛期若长江水位过高,裕溪河受顶托倒灌时,裕溪闸、巢湖闸将关闭,拒江倒灌。

巢湖四周诸河来水,仰赖巢湖容蓄,防洪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巢湖及裕溪河的防洪问题,1986年冬开始进行牛屯河分洪道建设,分洪流量460~615立方米每秒,入江口水位可比裕溪河口的江水位低0.4~0.5米,工程已基本完成。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

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

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

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

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

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

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

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

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

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

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

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

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

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

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

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

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

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

4.巢湖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在古代,现在巢湖的所在地是古巢州。

那时并没有湖,而是一片丘陵起伏的岗地。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在瘠薄的土地上耕耘,既没有蓄水的湖泊和塘坝,也没有引水灌溉的河流和沟渠。

风调雨顺的年景,还能收点粮食,勉强度日;遇到干旱年头,就要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即使这样,当地的恶霸地主“黄霸天”还要上门催租索粮,逼债讨钱,人们经常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那时大家多么盼望着有水呵!水就是生命的象征,水就是温饱的源泉。有一年,巢州遇到了大旱,200多天未曾下过一滴雨,田地干裂,庄稼一片枯黄,人畜饮水也发生了困难。

有一个村子,只有一口井,当村民去提水时,发现井里有许多蛇在游动,因为到处无水,蛇渴得厉害,就都游到井里来吸水。干旱严重威胁着方圆几百里、几百万人的生命。

人们成群结队来到庙里烧香求雨。庙前庙后的岗地、田野上,跪满了又饥又渴的民众,大家不断地叩头、祈祷,但是仍然是烈日炎炎,晴空万里。

人们绝望了,许多人泪流满面。这时,东海的小白龙途经巢州,眼看当地严重干旱的惨状,内心非常难受。

他知道这是玉皇大帝安排的对这一地区的一场浩劫,但他不忍心这么多人被干旱夺去生命。于是,他甘冒风险,迅速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召来,下达了立即降雨的命令。

雨师等不敢违命,纷纷行动起来。顿时,巢州天空电闪雷鸣,风吼云驰,转瞬间大雨倾盆而下。

跪在地上的人们,一跃而起,欢呼跳跃,尽管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但仍然兴奋地奔跑着,喊叫着。这场大雨持续了两个时辰,旱情完全解除。

小白龙在云端看到这一切,又喜又忧,因为他知道这场大雨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但自己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果然,此事引起玉皇大帝的震怒,随即命令天兵天将以“擅自降雨,触犯天条”的罪名,用神鞭把小白龙击落凡尘。

正在欢呼奔跑的巢州民众,忽然听得一声巨响,从天际降落下来一条白龙,重重地摔落在荒滩上。此时的小白龙已是奄奄一息。

求雨的人们很快聚集在小白龙的周围。人群中走出焦姥和她的女儿。

焦姥问小白龙:这场大雨是您指挥降下的吧?小白龙艰难地点点头。焦姥又问:您因此而受到上天的惩罚,是吗?小白龙又点了一下头,接着就闭上了眼睛。

人们感动得纷纷落泪,焦姥更是嚎啕痛哭,她呼天抢地地哭诉着:尊敬的小白龙呵,您为了我们老百姓竟蒙受这样的大难,我们子孙万代都要牢记您的恩情呵!这时,忽然来了一群人。他们恶狠狠地分开众人,抢到小白龙的面前。

众人二看,是“黄霸天”一家和他们的狐群狗党。原来“黄霸天”听说小白龙跌落在荒滩上,又听说吃了龙肉就会长生不老,所以他大喜过望,急忙召集他的一伙人,带着锋利的刀叉,奔向荒滩而来。

这帮歹徒见了垂死的小白龙,不由分说,你一刀,我一叉地把小白龙的龙肉剥光,只剩下了一节节龙骨和一块块破碎的龙皮。众人见“黄霸天”一伙如此残暴,都极为愤恨,但慑于“黄霸天”的淫威,又敢怒而不敢言。

大伙怀着悲伤和恼怒的心情,慢慢离去。夜晚,焦姥和她的女儿来到荒滩,把小白龙的骨头一节节地拼凑起来,又用龙皮包好,而后裹上草绳抬到白龙潭边,把它葬在碧波荡漾的潭水里。

这白龙潭就是小白龙修炼成仙的地方。当龙皮龙骨同潭水接触后,就产生了勃勃生机。

很快,小白龙就在潭水的滋润下,死而复生,驾云回到东海龙宫。不久,小白龙打听到:玉皇大帝已经决定,将巢州这个地方陷落为湖,为这方圆数百里的地方提供水源。

他得讯后首先想到焦姥和那里的乡亲们,想到在陷巢州时他们将会死去。于是他又一次冒着“泄露天机”的风险,化成为一个白衣少年,于深夜来到焦姥家中,告诉她陷湖的消息,并说:城东门口有一个石龟,如果它的眼睛变红,巢州就要陷落,你和乡亲们就要赶快离开。

说完化作一阵轻风飘然而去。从此,焦姥每天都去看石龟的眼睛。

一天,石龟的眼睛果然变得火红火红。焦姥和女儿急忙分头告诉众乡亲,赶快转移。

巢州居民绝大多数都相信焦姥的话,扶老携幼地。

5.巢湖的传说?

日前,安徽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经过悉心研究,正式披露,流传在民间的有关巢湖的由来,即"陷巢州"的传说极有可能是事实。

据介绍,关于巢湖的形成,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3种: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史书上也有所记载的——"陷巢州"的传说,认为巢湖水域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后沉入湖底。另一种是地质学者的观点,认为巢湖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陆地下陷而形成,属于陷落湖,时间在秦汉以前,与民间传说无关。

还有一种是历史学者的看法,他们从字面上对史料进行反复论证,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结论,史书记载的有关"陷巢州"的传说不过是神话故事而已,并非有事实依据。 2001年底,媒体上报道了"巢湖市发现隋代窑址"的消息后,便有群众提供线索,说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时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窑址有关。

考古人员遂赶到了距市区不远的现场,发现在沿湖滨大道的护坡下露出水面的约有二、三百米的河床上到处都散落着陶片,陶片分布的范围向湖中延伸有4、5公里远,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这些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同时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以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

器物以圈足器为主,一般都比较大,无论是口沿,还是底座弧度都很大,品种有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弘纹、绳纹和刻划水波纹。

一些泥质灰陶比较精细,胎体很薄,表面有贴塑。当地渔民还能说出了这座城址四个城门的位置,在一般的年份,冬季的河床上能够看到有十多口水井,其中有一个水井旁还可以看到一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树根。

很多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青铜器,古钱币,印章和完整的陶器。在村民家中,考古人员还见到了他们在河滩捡到十分完整的陶釜、陶壶等。

经过数月的艰苦研究,考古人员确认这些物品是陶器制作和使用鼎盛时期的产物,基本断定这是一处沉入湖底的秦汉时期的城市遗址,并很自然地把它和"陷巢州"的历史传说联系起来。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介绍,关于巢湖的形成,虽然有多部史料记载它是在秦汉时期,但这些记载都是只言片语。

居巢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方国,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迷,这些迷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确切。

有人说在巢湖,也有人说在在桐城,还有人说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其次是在汉代以前在多部史书里都提到过"巢伯""南巢""居巢"这一诸侯国,但是在汉代以后和"巢"这座城市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却很少,这一现象表明了它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的下降了,或者是消失了。

结合巢城这几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地区文明发展曾被中断过。汉代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出这是一个政治强大,经济繁荣的地区。

如北山头战国皇族墓,出土了很多十分珍贵文物,放王岗汉代吕柯墓曾获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提名奖。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规模上,在全国范围已出土的同时代墓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在汉代以后,却看不出这种社会发展的延续性。

高规格的墓葬和遗址几乎没有发现。 对巢湖形成,以及居巢国的探索,过去一直都停留在以古籍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学范畴内,这次偶然的机会使现代考古学介入其中。

湖底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史料记载有关"陷巢州"的故事的可能性。大量的陶片和古人生活的遗迹,告诉我们在八百里浩瀚的湖面下,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当然这一处遗址是否就是历史上的居巢国,湖中还有没有其它遗址存在,它是因水位上涨而淹没的,还是由于地面下沉而陷落的,只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古发掘以后才能知道。

6.巢湖 传说

巢湖本是一片平坦丰腴的鱼米之乡,有一座商埠兴旺的城镇。

东海鲤鱼精嫉妒这里百姓的富足生活,想要淹没这里,被观音菩萨知晓。 城里有一对贫苦母子,观音念其平日吃斋念佛,尽做善事,决定搭救这对母子。

于是观音菩萨托梦于母亲告诉她灭顶之灾即将来临。菩萨说,土地庙门口的石狮子眼睛变红了,就是大水到来之日,你们母子俩赶紧逃命去吧。

最后不忘嘱咐,此乃天机,万万不可告诉他人,否则自身难保。 善良的母亲自从知道了鲤鱼精的阴谋后,每天早晨都去土地庙看狮子的眼睛。

她挨家挨户告诉大家大祸即将来临,劝大伙逃命,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她的话,都认为她疯了。 终于有一天早上,母亲看见石狮子的眼睛红了,母子俩再次挨家挨户动员大伙,此时风起云涌,大家才知道之前错怪了这对母子,于是大家开始扶老携幼拼命向高处奔去。

当这对母子通知完最后一户时,鲤鱼精已经赶到。 儿子背着目前艰难地向高处奔去,然而气急败坏的鲤鱼精看到这对母子破坏了他的阴谋,便要惩罚他们,当他举起浪头准备向他们打去的时候,泥沙涌起,托着母亲化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巢湖中风景秀丽的姥山。

与姥山相对的湖中还有一座小一点的山叫孤山,也叫儿山,是儿子化成的山。远远的湖边两座小小的孤岛,叫鞋山,那是他们跑丢的两只鞋。

7.巢湖市的散兵镇有什么典故

古老的散兵地名,源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相传垓下决战,项羽不敌韩信的十面埋伏,带了八百骑兵逃至乌江。

巢湖民间传说,项羽是途经巢湖散兵湾,军溃兵散逃至乌江的。项羽由垓下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进入巢湖南滨湾(今散兵湾)。项羽在踟蹰山(今楚歌岭)安营扎寨,筑垒构城。

如今,项羽兵溃地散兵湾已发展成巢南重镇散兵镇。踟蹰山亦易名楚歌岭,这也是四面楚歌成语的溯源地。屹立镇东的楚歌岭仍见证着当年的四面楚歌声。

传承至今的散兵地名,是战争的休止符,和平的画外音。

扩展资料:

今日的散兵镇,历经2000余年的沧桑,由一个小渔村演变成了一个建制镇,并纳入环巢湖旅游12镇之一,正在建设环巢湖旅游特色小镇。

项羽散兵的楚汉历史文化传说、楚歌岭、银屏山景区等,是散兵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

散兵镇结合《散兵镇总体规划(2015-2030)》、《“环湖十二镇”特色城镇风貌总体控制规划》,围绕楚汉历史文化建设(截至2017年)。

在2017年10月当地政府正式启动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项目,将散兵镇打造为环境整洁、管理有序、设施完善的美丽乡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散兵镇

8.关于巢湖的美丽传说

在长江北岸,江淮之间镶嵌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她烟波浩森,苍茫无际,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在汉刘安《淮南子》中,就记载了“历阳之都,一夕咸湖”的故事。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还有一个巢湖出黄金的故事。至于“巢湖”得名,一种说法是湖泊形状像个鸟巢;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湖边人为了避水灾,以树为巢。

古诗云:“大湖淡雅西湖媚,未若巢湖气象雄”。巢湖之美,主要在湖,在岛,在山。

姥山位于碧波荡漾的湖心,上有玲珑精巧的文峰塔。中庙是巢湖神女庙,耸峙于突入湖中的凤凰矶上。

从中庙向东可见隐约的银屏山,千年银屏牡丹扎根峭岩之上。奇花之下,传说是吕洞宾修炼的“仙人洞”。

关于银屏牡丹,传说它是违抗武则天旨意的牡丹仙子,拒绝雪天开放,由牡丹之都洛阳贬到巢湖边。另一则神话说,吕洞宾来银屏山修炼,不小心留下一粒仙丹,得天光地气孕育而成。

正因为银屏牡丹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每年谷雨前后,远近游客前去看牡丹的络绎不绝。 巢湖水产丰富,特产有银白鲜嫩的白米虾、体大肉肥的金甲红毛蟹。

小小的银鱼是鱼中珍品,说是孟姜女千里寻夫,途经巢湖,泪珠滴落湖中变成。湖中还产毛刀鱼,相传鲁班建中庙时,撒下的刨花。

姥山是巢湖第一胜境。相传巢湖将陷时,有一焦婆先知,备船救民。

后船上人满,焦婆恐船翻,自己跳入湖中化成一山,后人称为姥山。舍己救人的焦毋化为姥山,女儿化为姑山,母女可望不可及,女儿昼夜伤心啼哭,泪如泉涌。

巢湖水涨,百姓纷纷逃离。吕洞宾云游至此,对焦氏母女十分同情,对玉帝陷巢州非常不满。

遂使法术,使骇浪淘天的巢湖变得平静清泓,焦姑的眼泪变成了串串银鱼,浮游姥山与姑山之间,传递母女的爱文峰塔高七层,共100多级,为条石青砖砌成,每层风铃8只,塔内有砖雕佛像和石刻匾额题词。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李鸿章倡议重修。

据民间传说,李鸿章为清代重臣之后,正“挡浪”(合肥方言,即有权有势)时,有位地理先生对他说:“合肥地势好,出了不少人。只是府门对着巢湖姥山,姥山平了些,不能出人头地,所以合肥出不了状元。

如果塔修好,起名叫‘文峰塔’,就可以应一句谣谚:‘姥山尖一尖,合肥出状元’。”第二年,李鸿章的子侄正是考期,他委托江苏补用道吴毓芬募了一笔钱又续添了三层。

可是这“尖一尖,中状元”的消息不知怎么让工匠知道了,他们不满李鸿章这种“假公济私”的做法,就找个借口没有把塔顶装上,姥山并没有“尖一尖”,这样合肥也就没有出状元。

9.巢湖名称的由来

1、漅湖——本名。巢湖本名“漅湖”,起名于汉末。就现存文献考勘,始见于《后汉·明帝纪》:“是岁,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是岁,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曾任合肥知县的左辅是个作风严谨的学者,在纂修《合肥县志》引辑此载时曾特作提示:“宋范蔚宗追书也。”这个“宋范蔚宗”,即指撰写《后汉书》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左辅强调“追书”的意思是说“漅湖”得名并非“是岁”,应当晚些时候。

晚于何时?史籍无考。笔者觅得一个参考数据。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为东汉杰出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他博览经籍,精通文字训诂,苦历21年,总结先秦、两汉文字研究成果,辑解9353个字,其“氵”部尽收笔画繁多的生冷字,然不见“漅”。许慎大约生于公元58年,卒于公元147年,轰动朝野的“漅湖出黄金”那年他已10岁,即使年幼未闻,但此后70多年中应该知道,况这个大湖离他老家河南郾城、京都洛阳都不为远。由此可断,“漅”字是许慎之后才新创出来的。也就是说,“漅湖”之名当晚于公元147年。

据史籍,汉末文学家阮瑀曾代曹操给孙权拟信:“往年在谯,新造舟舡,取足自载,以至九江,贵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文中“湖漅”即漅湖。此信约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之前。湖名即用于书信,可见其名起命当早出若干年才是。

“漅”字是人们缘“巢”加“氵”而创制的,目的是为区别于政名“巢”、城名“漅”而专用于湖,古代习惯于文书中取用地名的简称。晋文学家郭璞《江赋》、木华《海赋》赋漅湖均如此,唐学者李善注“漅”时确指:“漅湖在居巢。”《康熙字典》解:“漅:湖名。在今庐州合肥县。”《汉语大辞典》解:“漅,湖名。即今巢湖。”

“漅”字读音也有别于政名“巢”、城名“漅”,据《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和《康熙字典》等集解,其初读为zāo(音遭),一读为zǎo(音早)。

2、巢湖——正名。“巢湖”作为巢湖的正名始用自三国时期。古今学者向以诸葛亮《后出师表》“四越巢湖不成”为首见,时为蜀建兴六年(228年)。笔者见读汉末名士刘晔《致鲁肃书》,说庐江人郑宝“巢湖拥众万余”而成一方豪杰。此信写于建安四年(199年)冬之前,早出19年来,还是应当计较的。

到了晋代,“巢湖”就开始广泛应用于时文、牍籍,南北朝之后正式进入史书。

需要提示的是早期“巢湖”之“巢”的读音,跟巢城、居巢之“巢”读音不同,并不读为cháo(音潮),南朝宋学者裴松之注《三国志》特作音标:“巢,音祖了反”。读为zǎo(音早)。

这是为何?因巢湖本名漅湖,巢音读如漅。唐代建巢州、置巢县,人们弃繁从简,湖名漅、政名巢、邑名漅,三者合一,以巢通用,遂以政名“巢”音而读为cháo(潮),并以“巢湖”取代“漅湖”而通用于世。这一点在历史文献中看得很清楚,魏、晋及南北朝时期普用“漅湖”,然唐宋之后则少见,《资治通鉴》见用“漅湖”是因其取材史料以尊重原貌。明清之后,“漅湖”一般只出现于字书辞典,是为解释巢湖历史和“漅”字音义。这也是我们认定“巢湖”为巢湖正名的历史依据。

巢湖典故

相关推荐:
  • 新典故故事(新年的传说典故短一点)
  • 洗煤炭(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
  • 缸的历史典故(把人放到缸里用火烧缸的古代历史故事)
  • 典故一毛不拔(一毛不拔的故事)
  • 梦落花典故(落花惜出自哪个典故)
上一篇:要先专科再升本科么(我正在读专科,怎么再升本科) 下一篇:建筑分公司建账常用(建筑工地常用的 建账要用那些科目)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中班幼儿经典故事(求幼儿园中班故事《美丽的公鸡》完整篇!!!谢谢)
狮子舞典故(狮子舞的由来)
得寸进尺典故(得寸进尺的成语故事)
勤学典故的成语(古代成语中七个勤学的典故)
尊师的经典故事(关于尊师的小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