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
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 1 、烂柯的传说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
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2 、桔中棋仙 在四川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园,结了许多诱人喜爱的桔子。
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们摘了下来。但是有两个桔子长的特别大,和大西瓜那么大,非但不蔫,还桔红鲜艳,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舍不得摘它们,这两个桔子就还一直挂在枝头。
一天夜晚北风忽起,越刮越大,主人从睡梦中惊醒。因为心里惦念着那两个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
来到院中,忽闻一阵清脆的叮咚声,和老者的说话声,随风从空中传来。闻声寻去,发现叮咚之声和说话声竟是从两个大桔子里发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里还特别亮,就象两盏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
主人惊奇无比。天明之后,一切又平静如初。
一连数日,皆如此。这一日,主人终于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声起之时,将两个大桔子摘了下来。
打开一看竟是空的,里边对坐着两对白发老者,正在下棋。虽桔开人现,尤旁若无人。
直至下完棋局。 此时,主人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其中的一个老者说,“我四人自离商山云游至此,幸得这一雅处,得以弈趣不减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传说秦末汉初时,有四个年已高长的“名人隐士”,在那里隐居。
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吗?另一位老者说“桔室虽好,仍被摘毁。其缘已尽,我等也该走了。”
主人听吧,后悔莫及。此时鸡叫天明,四老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
3、王积薪仙师授艺 王积薪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大国手,是著名的“棋待诏”,具传说他的棋艺完全是从神仙那里学习、得到的。 王积薪初时下棋并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欢下棋,兴趣极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围棋,各种变化在梦里直打转。
有一天夜里,王积薪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条清龙盘旋于屋顶,龙嘴一张吐出了九部棋经,王积薪把九部棋经从前到后看了一边,九部棋经的内容就记下来了。后来龙走书没,王积薪一着急就醒过来了。
原来是一个梦。不过棋经中的内容历历在目,王积薪就按照梦中的记忆把棋经中的内容记录成书。
从此王积薪每天钻研棋经,学习研究,研究学习,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极大的怒力),王积薪的棋进步飞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为唐朝的国手,被聘为“棋待诏”,听候黄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书。 “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
蜀道的艰难有“难于上青天”之说,到处高山峻岭,悬崖绝壁,然在青山绿水之中,白云缠绕山间,好一处人间仙境。一天王积薪独自外出,信步而行。
不知走了多远,见到深山中有一户人家。因天色已晚,无法回归,只得前往借宿。
王积薪拍门而进,一看这家只有婆媳俩人,本来指望借宿一晚,这会倒不好意思说了。那婆婆见王积薪欲言又止的样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你是来借宿的吧?我给你备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静,山风呼啸,王积薪独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着国家局势的动荡,忍不住哀声叹气,可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围棋便是。想到这里,王积薪静下心来,思考着自己平时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变化。
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说“夜深人静,难以入睡,我们下一盘棋如何?”东屋的媳妇说“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兴。”王积薪一听很是惊奇,没想到在这深山之中,还有会下围棋的人。
再一看两个屋子都黑着灯,而且两人还不在一起,各在一屋,这棋怎么下呢? 正在纳闷,东屋的媳妇说“我走东五南9路”。西屋婆婆说“我应东五南12路”。
王积薪知道她们是在下盲棋。他赶紧拿出纸笔将婆媳说过的棋谱记录下来。
王积薪发现婆媳俩人的招法,都是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招,下到第36着,婆婆说“这盘棋你已经输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妇过了一会回答说“是的,咱们不下了。”
第二天清晨,婆媳俩人起来后,王积薪因为昨晚听了她们下棋,知道她们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那婆婆见王积薪诚心诚意,就教了他十来种变化。
王积薪还想多学点,老婆婆说“你只要会了这一些,就能成为天下无敌的高手了。说完后,房子和婆媳两人都不见了。
王积薪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后来,王积薪经常拿出婆媳二人下过的三拾六招棋进行揣摩,研究,始终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奥妙。
围棋的传说(一) 从“围棋是最古老的”说起,可以引出许多神仙志怪、奇闻轶事来。
如果把它们搜集起来,可以称得上是洋洋大观了。其中,有些是文字记载下来的,作者也不是藉藉无名之辈,有些则演变成了民间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了当地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是晋人张华在他的著作《搜神录》中的一条记载。尧是中国上古时期,继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炎帝之后,开创三代之治的领袖人物,他的风范,很为后人所称美。
可是他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据《尚书》中记载:“丹朱傲,惟漫游是好,傲虐是作。
”,典型的一个纨绔子弟。
尧于是用文桑作棋盘,犀角和象牙作棋子,都是非常名贵的材料,创制了围棋,希望用棋道来潜移默化地改造丹朱的性情,可谓是一片苦心。故,宋人罗泌的《路史》中记载,“(丹朱)傲狠猖克,兄弟为阋。
帝(尧)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 尧的苦心,以及他所发明的围棋,似乎并没有让丹朱回心转意,痛改前非。
后来,丹朱和南方的有苗部落联合掀起了一场叛乱,反对尧以及他指定的继承人舜。 这一则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蕴藏着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
后人对它的可信度,众说纷纭。反对者可以说它根本无从考证,只有后世的有限的文字记载作为支撑,不能令人信服;也可以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当时人的思想,怎么会创制出来逻辑如此严密、变化如此复杂的围棋?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当时人创制出来的围棋,一定只是当今围棋的一个雏形,是适应于原始社会的初级围棋,经过漫长的发展,棋盘的路数不断加增,变化益愈繁复,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十九道。
(这里宕开一笔。围棋的路,也即棋盘上的线,它的增加到今天的十九路,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的。
为什么呢?我早些年看过《围棋报》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现在的十九路盘,将来也不会再有变化了,即不会再增加到二十一路了。原因是,当今的十九路盘,一个棋子,它放在四路边上取地,比放在中腹取势,价值上要稍稍的低一些。
如果再扩充棋盘的路数,中央一子的价值就要明显的大过边和角,这就违背了围棋均衡、调和的本质了。这又让我想起日本某九段对清代棋圣黄龙士先生的评价,他说,在十九路盘上,我还可以勉力和他抗衡;但在二十一路盘上,先生要授我四子,才能与之周旋——因为他的中盘力量太大了。
棋路的增加,导致棋局因此而变得更加广阔,更加有利于黄龙士天才的施展,这时,仗着日本的布局理论,铺一铺地板,泡一泡官子,就想把他赢下来,我想是不大可能的了。
从另一面来说,日本棋院九十年代为了普及围棋,曾大力推广九路围棋,因为这种小棋盘路数少,变化也少,很容易上手,能快速引起初学者的兴趣。但九路围棋因为局面过于狭窄,边角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中腹的价值。
据有四角之后,对方在中腹就无所作为了。——所以,九路围棋,也是违背了围棋调和的本质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今的十九路棋盘是最中庸、调和的。
——是为闲话。) 围棋的传说(二) 围棋发明了以后,经过两汉、魏晋,与无数的历史人物,比如帝王、将相、名士,发生了种种的瓜葛之后,到了中国历史的乱世——南北朝时期。
不曾想,在这样的世道,竟然在南朝梁人任昉等的笔下,出现了流传至今并有多个版本的“烂柯”的传说。 据任昉的《述异记》: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
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信安郡)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当时任昉所说的石室山,因人们的附会,不知什么时候,就改称为烂柯山了。这则记载,翻译成白话文,说的就是,晋代樵夫王质到这山中砍柴,看到有几位童子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觉得纳罕,就凑上前去听。
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含在口中,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于是起身,看到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
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王质到石室山打柴,竟然误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结果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下山之后,已是物是人非。
这一条记载大约是关于“烂柯”的比较早的版本。最早的一个版本大约是晋人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
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后来,又衍生出不同地点而故事雷同的版本,如同一时代的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在浙江而南的福建省武夷山仙弈台,大约也因此得名。
王质在山中不过逗留了片刻(俄顷),人世间就发生了沧桑的巨变,因此“烂柯”常常被后人用作典故,来形容人世间不知不觉而发生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
烂柯
围棋著名典故,语出《述异记》。从那时起,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如《烂柯谱》等。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翻译:
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故事说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围棋的故事很多也很有趣,我们有时候在棋盘上就可以感觉得到这其中肯定有故事,我列举一二:
吴清源对日本的本因坊秀哉时,吴清源开局弈出星三三天元的布局,震惊整个日本棋坛(那时时间围棋是日本最强的,大家都把日本奉为围棋圣地)。那盘棋秀哉连续打挂(打挂是古日本围棋界的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棋力高地位高的可以选择随时暂停,改日再继续,因为没有限时),在最后阶段还是秀哉的徒弟想出一个妙招,秀哉最后获胜,这盘棋下了3个多月。
围棋界的黄金事件,2004年第七届三星杯预选赛的时候,中国的黄奕中对韩国的金江根,就在下完的时候,双方都认为是自己半目胜,原因是黄奕中在对局中把一颗提子放到对方那里了,这样就造成黄奕中半目负了,黄奕中当时提出复盘被金江根拒绝,裁判最后盘这盘棋无胜负,要求重赛,第二天金江根弃赛,判黄奕中胜。
还有诸如填子事件、小林觉打人事件、核弹下的对局、吐血局等等,还有一些下棋时出现的一些动作,当然有好的有坏的。
9
孔融,博学多才,擅长下围棋,为人性格耿直,从不惧曹操的权势,经常给曹操提意见。
刚开始时曹操也能接受,对孔融颇为器重,时间一长,随着曹操对孔融的了解,曹操发现孔融见识和谋略高明,直接威胁到自己,心里非常忌恨,卑劣到想除掉孔融而后快。正因为如此,孔融最终被曹操满门抄斩,连他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也未能幸免。
话说一次战斗结束,曹操命传令兵告诉孔融,让他处死俘虏,并且不准死者家属前往收尸,要在街头暴尸三日。孔融接到命令后颇为疑惑:这不是丧尽天良的作法吗?昔西楚霸王盛怒之下屠杀俘虏,以至于天怒人怨,霸王最终落得个拔剑自刎的下场。
曹操是个聪明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孔融稍一思忖,明白了曹操的用意,原来曹操是想置自己于死地啊!如果不执行命令,曹操也定按抗拒军令置处死自己,执行了又如何呢?不知道曹操又会怎样陷害自己。孔融左右为难,想到了自己聪明伶俐的一对子女,那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啊!儿子和女儿跟自己学会下棋后进步很快,记忆力非常好,又承袭了自己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的好习惯。
自己今日纵然一死,也一定要保全他俩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按命力事,这样也许不会累及子女。
于是孔融把心一横,命手下把俘虏给全杀了,暴尸街头,不让死者家属收尸,自己也等着死亡的到来。 果不其然,曹操一等孔融杀死那些俘虏,就把孔融给逮捕了。
曹操先将传令兵处死,说自己根本就没有下这个命令,接着把孔融也给处死,暴尸街头也不让人收尸,并命人将他的家人抓来。 当孔融被捕的时候,他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正在家里下围棋,知道父亲被捕了仍然坐在那里不动。
有好心人告知他们:“你们的父亲被捕了,怎么还不起来逃跑呢?”他们回答说:“哪有鸟巢毁了而鸟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 侍卫将兄妹俩押回曹操大营,曹操正不知道该怎样处置,又看那兄妹俩毫无惧色,联想到侍卫告诉的兄妹俩的话,恂思如留下他们,日后必为自家江山的心腹大患,于是下令处死了兄妹俩。
记者与棋院官员的误会 4月初在上海进行的围乙赛事可谓备受关注,在开幕式上,中国棋院围棋部副主任武力女士非常友善地和我打招呼,但是当时我正在忙于拍摄工作,竟然对此视而不见,由此就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
回到北京后不久,武力老师对我的一位同事说:“某某怎么变得如此冷淡?你们得提醒他一下了!” 对于武老师的关爱我真是万分感激,她告诫我千万不要忽略小事上的分寸。 这次比赛对于赛场纪律的控制也是十分严格,规定每轮比赛只有前10分钟允许记者进入赛场。
这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比赛秩序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是却苦了我们这些电视工作者。 众所周知,围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静态的竞技项目,表现在电视画面上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风格,因此我们就必须长时间地泡在比赛现场,捕捉棋手下棋时的精彩细节来弥补画面表现张力不足的缺憾,但这样一来就和竞赛组委会的规定产生了矛盾。
在刚开始的几天里在我溜进赛场拍摄的时候,曾经分别被主管赛事工作的围棋部纪瑞老师和裁判长朱宝训老师抓了出来,他们诚恳地要求我配合组委会的工作,不要破坏赛场纪律。 说来也是,我们想多拍摄一些精彩的画面是为了宣传围棋和满足棋迷的需要,可人家不让我们进去也是本职工作嘛。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听,果然得到了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以后每当我要拍摄时就主动找到两位老师,他们非常配合地带着我进入赛场,帮助我在不干扰比赛和棋手的前提下完成拍摄任务。 李康误吃辣椒 现在国少队的队长是来自天津的李康,这个又瘦又小还带着一副眼镜的少年不仅棋艺不错,还特别能吃辣椒。
其实在小的时候他是一口辣东西也不敢沾边的,也是一次误会造成了现在这种结果。 当初他在天津队训练时,李亚春老师提议说谁输了棋就要自己制定一个惩罚措施,小李康当时认为吃辣椒绝对是一种最残酷的惩罚,于是就随口说:“我要输了棋就吃辣椒!”没想到从那以后他就经常输棋,能吃辣椒的功夫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练出来的。
小将“偷食”面包 再说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天津棋手刘星,在今年初他的成绩好得不得了,不仅打进了理光杯的决赛,还差一步就成了天元挑战者。小时候他在河南队训练,那时正是长身体的阶段,一到晚上就饿得不行,于是他和几个同队的小孩就瞄上了门口的一个面包房。
每天到了晚间,面包房都会把很多又大又香的面包推到店铺外销售,卖面包的只有一个老头儿。 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没有顾客的时候老头儿总是坐在那里呼呼大睡。
一天,他们几个在详细地策划后,决定就拿面包房“下手”。 计划实施了一次,而且事实上他们也只能实施这一次了。
就在被派出去的小孩儿拿到面包的同时,被旁边一座大厦的保安人员发现了,结果可想而知。 当抓住他们的大人们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后只是简单地打了个电话,确认了他们的身份后就把他们放了。
您瞧,这个“误会”险些让孩子们蹲进了班房。 当然除了这些危险的误会之外,还有一种误会总是会让人陷入异常尴尬的境地。
刘小光的郁闷 刚过完春节,我到棋院去采访,在围棋部门口碰上了现在已经是围棋部副主任的刘小光老师。说了几句话之后,小光老师就走开了。
这时候一位棋迷从后面拉住我兴奋地说:“马晓春!刚才那个就是马晓春吧?!我太喜欢他了!” 谁都知道马晓春和刘小光之间的私交很不错,但他们的长相实在是相差太悬殊了,我始终搞不明白那位棋迷是如何能够把他们俩混为一谈的。 后来没几天,一位朋友听到这个事情后对我说:这没什么奇怪的,他们的名气都那么大,又是同一时代的,棋迷们见到他们早就兴奋得找不着北了,偶尔出现思维短路把谁是谁搞错了也属正常。
他还跟我说了一件他亲眼所见的事:几年前在某机场,他和小光老师一行正在候机,一位业余爱好者拿着一个本子跑到小光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说:“您就是马晓春马老师吧,我可崇拜您了,您能不能给我签个名?!” 小光闻听一愣,但是他依然非常平静而谦和地在本子上写下了“刘小光”三个字。棋迷接过本子认真地看了几眼,居然还是没有发现自己搞错了,还一连声地说:“谢谢您了,马老师!您的字写得真好……”。
围棋的起源与历史 1:围棋的起源 "下棋"也称"对弈"。
"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 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2:汉前至汉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
(2):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3):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
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3:魏晋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
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 名的"吴图"。 (2):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
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3):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
此阶段最出名的 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 (1)南朝帝王尽管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 (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动的兴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品制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3)围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社会风尚; (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 (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 (9)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 认为博弈有废事、赌博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因此隋朝的 弈坛一片沉闷。
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2):唐朝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
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 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
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6: 五代 (1):五代时期 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
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 大下降。 (2):十国时期 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t?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 入昌盛阶段。
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 国手刘仲甫。
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 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 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
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8: 辽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 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
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
〈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 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 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 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