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 、“三笑”、“三约牡丹亭”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人们更多知道他的是“风流才子”的一面。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他的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尤擅长山水仕女画,而且兼善书法,诗文俱佳。唐寅家住今苏州城北桃花坞,故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自幼性格不羁,称已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29岁时中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绝意仕途,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正德9年(1514年)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直到嘉靖3年(1524年)去世,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动乱期间墓地遭毁坏,后又修复。
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后来九娘为他生了个女儿。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唐寅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历史上的唐寅其实并没有点过秋香,不过他的这个故事确实有蓝本,其中略有些相似之处,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唐寅如何使的妙计,最终抱得美人归!
一日,唐寅和祝枝山来到无锡游玩,看见一座寺院,于是想进去烧个香拜个佛什么的,正在这时忽然来了一队人马,好气派!一顶高大的花轿,前后左右都是丫环,一时好多人都在围观。
唐寅和祝枝山自然也是闲不住,伸长着脖子张大着嘴巴,看着这些丫环从前面走过。这时唐寅发现里面有一个丫环长得美艳动人十分标志,一时心猿意马、两眼发呆。
这一切,祝枝山可全看在眼里,他轻轻捅了捅唐寅:“哎!哎!眼珠子掉出来啦!”“哦!”唐寅这才从太虚幻境中回到现实。祝枝山:“小唐啊!我看这样吧!我们再玩也玩不出什么花头镜了,不如我先回苏州,静候佳音如何啊!”唐寅:“祝兄!这是哪里话!”两眼还是直勾勾地望着那群丫环,“哎哟!你也不要给我假正经了,如果你这件事也拿不下来的话——那我老祝一年的酒钱,你小唐可要给我包圆了。”祝枝山说完也不等唐寅分辩就径直离去了。
唐寅舍不得离去,等着这些人烧香出来,就跟着来到一处府邸,向旁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无锡城里大名鼎鼎的华太师的府邸!
唐寅一时无奈,有些丧气地回到客栈。心想,就这样回去吧,那得供人家一年酒钱,可想要得到那个如花美眷又谈何容易!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唐寅还真是想到了一个妙计!
第二天,唐寅换了一身旧衣服,打扮成一个书童的模样,来到华府请求雇用。华太师对唐寅考核了一番,发现字写得相当不错,于是就把它留了下来,并且给唐寅起了个名字叫华安!
时间一长,华太师惊奇地发现,这个华安在琴棋书画方面居然有着精深的造诣!在对其宠爱有加的同时,心里也打起了小九九:虽然自己在人前人后无限风光,可两个儿子愚钝不可及,不如就让华安来调教调教。但是又怕华安有如此才华时间长了会养不熟,会离开华府,总想找个办法想把华安给留下来。
有一天,当华太师得知华安还没有娶老婆的时候,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对唐寅说道:“华安啊!本府有许多漂亮丫环,你钟意哪一个,就挑去做老婆!”唐寅假惺惺的想推托,华太师有些不高兴了:“怎么?本府的这些丫环你一个都看不上吗!”
唐寅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乎就老实不客气地点了那位美艳动人的丫环,这位丫环的名字叫桂华!
华太师亲自主婚,为唐寅和桂华举办了婚礼,并且希望唐寅日后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家教等等。
可是不久,华太师办完一件事情回来,发现华安和桂华早已踪迹皆无,找遍华府上下也无其踪影,方知其二人已离家出走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华太师正好到苏州公干,在路过阊门一带的时候,发现有位儒生正在对景写生,于是好奇地上前打量,这一打量不要紧,可着实吓了他一跳!因为这个儒生长得太像华安了!
华太师向旁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儒生就是苏州大名鼎鼎的才子——唐寅唐解元!
第二天,华太师写好了名帖前去拜会唐寅,唐寅很热情地接待了华太师,并且备下酒席和华太师对饮。几杯下肚,华太师趁着酒劲几次找个话头,说些华安和桂华的事情,想看看唐寅的反应,但是唐寅始终一语不发,只是笑着和华太师劝酒。
华太师见唐寅如此,有些无趣,酒过三巡之后就要起身告辞,这时候唐寅才说话:“太师且留步!有位故人想拜见一下太师,不知可否?”“哦!是吗!我倒想见见,到底是那位故人啊!”于是就随唐寅进了内堂。
等到了内堂,一些丫环簇拥着一位夫人出来,见了华太师纳头便拜,拜完以后唐寅拉着夫人的手来到华太师跟前说到:“刚才太师说我像华安,那么这位女子像不像桂华呢!”
华太师见到了桂华,又听了唐寅一席话,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两人放声大笑,然后在桂华的陪同下,华太师又喝了一会儿酒方才离去。..
后来一些艺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把它改编成了弹词开篇“三笑姻缘”,或者叫“唐伯虎点秋香!”并且在各地广为传唱,因为故事脍炙人口,所以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流传到今!
。
“唐伯虎点秋香” 、“三笑”、“三约牡丹亭”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人们更多知道他的是“风流才子”的一面。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
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
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他的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尤擅长山水仕女画,而且兼善书法,诗文俱佳。
唐寅家住今苏州城北桃花坞,故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自幼性格不羁,称已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29岁时中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绝意仕途,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
正德9年(1514年)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直到嘉靖3年(1524年)去世,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
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动乱期间墓地遭毁坏,后又修复。
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后来九娘为他生了个女儿。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
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
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
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
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
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
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唐解元三笑姻缘书名:警世通言 作者:冯梦龙辑三通鼓角四更鸡,日色高升月色低。
时序秋冬又春夏,舟车南北复东西。镜中次第人颜老,世上参差事不齐。
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齑。这八句诗乃吴中一个才子所作,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聪明盖地,学问包天,书画音乐,无有不通;词赋诗文,一挥便就。
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物之志。生于苏郡,家住吴趋。
做秀才时,曾效连珠体,做《花月吟》十馀首,句句中有花有月。如:“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为人称颂。
本府太守曹凤见之,深爱其才。值宗师科考,曹公以才名特荐。
那宗师姓方,名志,鄞县人。最不喜古文辞。
闻唐寅恃才豪放,不修小节,正要坐名黜治。却得曹公一力保救,虽然免祸,却不放他科举。
直至临场,曹公再三苦求,附一名于遗才之末。是科遂中了解元。
伯虎会试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节下交,以识面为荣。有程詹事典试,颇开私径卖题,恐人议论,欲访一才名素著者为榜首,压服众心,得唐寅甚喜,许以会元。
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众人已闻程詹事有私,又忌伯虎之才,哄传主司不公,言官风闻动本,圣旨不许程詹事阅卷,与唐寅俱下诏狱问革。
伯虎还乡,绝意功名,益放浪诗酒,人都称为唐解元。得唐解元诗文字画,片纸尺幅,如获重宝。
其中惟画,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寓之于丹青。
每一画出,争以重价购之。有《言志》诗一绝为证:“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作业钱。”却说苏州六门:葑、盘、胥、阊、娄、齐。
那六门中只有阊门最盛,乃舟车辐辏之所。真个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东西。
五更市贩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齐。唐解元一日坐在阊门游船之上,就有许多斯文中人,慕名来拜,出扇求其字画。
解元画了几笔水墨,写了几首绝句。那闻风而至者,其来愈多。
解元不耐烦,命童子且把大杯斟酒来。解元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而笑。
须臾船过,解元神荡魂摇,问舟子:“可认得去的那只船么?”舟人答言:“此船乃无锡华学士府眷也,”解元欲尾其后,急呼小艇不至,心中如有所失。正要教童子去觅船,只见城中一只船儿,摇将出来。
他也不管那船有载没载,把手相招,乱呼乱喊。那船渐渐至近,舱中一人,走出船头,叫声:“伯虎,你要到何处去?这般要紧!”解元打一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好友王雅宜。
便道:“急要答拜一个远来朋友,故此要紧,兄的船往哪里去?”雅宜道:“弟同两个舍亲到茅山去进香,数日方回。”解元道:“我也要到茅山进香,正没有人同去,如今只得要趁便了。”
雅宜道:“兄若要去,快些回家收拾,弟泊船在此相候。”解元道:“就去罢了,又回家做什么!”雅宜道:“香烛之类,也要备的。”
解元道:“到那里去买罢!”遂打发童子回去,也不别这些求诗画的朋友,径跳过船来,与舱中朋友叙了礼,连呼:“快些开般。”舟子知是唐解元,不敢怠慢,即忙撑篙摇橹。
行不多时,望见这只画舫就在前面。解元分付船上,随着大船而行。
众人不知其故,只得依他。次日到了无锡,见画舫摇进城里。
解元道:“到了这里,若不取惠山泉也就俗了。”叫船家移舟去惠山取了水,原到此处停泊,明日早行。
“我们到城里略走一走,就来下船。”舟子答应自去。
解元同雅宜三四人登岸,进了城,到那热闹的所在,撇了众人,独自一个去寻那画舫。却又不认得路径,东行西走,并不见些踪影。
走了一回,穿出一条大街上来,忽听得呼喝之声。解元立住脚看时,只见十来个仆人前引一乘暖桥,自东而来,女从如云。
自古道:“有缘千里能相会。”那女从之中,阊门所见青衣小鬟,正在其内。
解元心中欢喜,远远相随,直到一座大门楼下,女使出迎,一拥而入。询之傍人,说是华学士府,适才轿中乃夫人也。
解元得了实信,问路出城,恰好船上取了水才到。少顷,王雅宜等也来了。
问“解元那里去了?教我们寻得不耐烦!”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挤就挤散了,又不认得路径,问了半日,方能到此。”并不题起此事。
至夜半,忽于梦中狂呼,如魇魅之状。从人皆惊,唤醒问之。
解元道:“适梦中见一金甲神人,持金杵击我,责我进香不虔。我叩头哀乞,愿斋戒一月,只身至山谢罪!天明,汝等开船自去,吾且暂回,不得相陪矣!”雅宜等信以为真。
至天明,恰好有一只小船来到,说是苏州去的。解元别了众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时,推说遗忘了东西,还要转去。袖中摸几文钱,赏了舟子,奋然登岸。
到一饭店,办下旧衣、破帽,将衣巾换讫,如穷汉之状。走至华府典铺内,以典钱为由,与主管相见。
卑词下气,问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吴县人氏,颇善书,处一个小馆为生。近因拙妻亡故,又失了馆,孤身无活,欲投一大家充书办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倘收用时,不敢忘恩!”因于袖中取出细楷数行,与主管观看。
主管看那字,写得甚是端楷可爱,答道:“待我晚间进府禀。
香港电影《三笑》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69年出品。该片由岳枫执导,凌波、李菁、井淼、陈燕燕、魏平澳、李昆等领衔主演。1主要剧情是:唐伯虎在庙里邂逅了华太师家的丫鬟秋香,被秋香的美貌和柔情所吸引,又经不住她三笑情挑,遂决定隐瞒身份,进入华太师家作书童,借此机会接近秋香。 唐伯虎找到机会向秋香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意,可惜秋香对此却并不相信。华太师辞退了不称职的教书先生,唐伯虎顶替了这一职位。数月过去,唐伯虎和秋香之间的情事毫无进展,某日,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拜访华府,意外发现了失踪已久的唐伯虎的身影,在祝枝山的帮助之下,唐伯虎最终抱得美人归。
唐解元三笑姻缘 书名:警世通言 作者:冯梦龙辑 三通鼓角四更鸡,日色高升月色低。
时序秋冬又春夏,舟车南北复东西。 镜中次第人颜老,世上参差事不齐。
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齑。 这八句诗乃吴中一个才子所作,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聪明盖地,学 问包天,书画音乐,无有不通;词赋诗文,一挥便就。
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 物之志。生于苏郡,家住吴趋。
做秀才时,曾效连珠体,做《花月吟》十馀首, 句句中有花有月。如:“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云破月窥花好 处,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为人称颂。
本府太守曹凤见之,深爱其才。值宗师 科考,曹公以才名特荐。
那宗师姓方,名志,鄞县人。最不喜古文辞。
闻唐寅恃 才豪放,不修小节,正要坐名黜治。却得曹公一力保救,虽然免祸,却不放他科 举。
直至临场,曹公再三苦求,附一名于遗才之末。是科遂中了解元。
伯虎会试 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节下交,以识面为荣。有程詹事典试,颇开私径卖题, 恐人议论,欲访一才名素著者为榜首,压服众心,得唐寅甚喜,许以会元。
伯虎 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众人已闻程詹事有私,又 忌伯虎之才,哄传主司不公,言官风闻动本,圣旨不许程詹事阅卷,与唐寅俱下 诏狱问革。
伯虎还乡,绝意功名,益放浪诗酒,人都称为唐解元。得唐解元诗文 字画,片纸尺幅,如获重宝。
其中惟画,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寓之 于丹青。
每一画出,争以重价购之。有《言志》诗一绝为证:“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作业钱。” 却说苏州六门:葑、盘、胥、阊、娄、齐。
那六门中只有阊门最盛,乃舟车 辐辏之所。真个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东西。
五更市贩何曾绝,四远 方言总不齐。唐解元一日坐在阊门游船之上,就有许多斯文中人,慕名来拜,出 扇求其字画。
解元画了几笔水墨,写了几首绝句。那闻风而至者,其来愈多。
解 元不耐烦,命童子且把大杯斟酒来。解元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 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 而笑。
须臾船过,解元神荡魂摇,问舟子:“可认得去的那只船么?”舟人答言: “此船乃无锡华学士府眷也,”解元欲尾其后,急呼小艇不至,心中如有所失。 正要教童子去觅船,只见城中一只船儿,摇将出来。
他也不管那船有载没载,把 手相招,乱呼乱喊。那船渐渐至近,舱中一人,走出船头,叫声:“伯虎,你要 到何处去?这般要紧!”解元打一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好友王雅宜。
便道: “急要答拜一个远来朋友,故此要紧,兄的船往哪里去?”雅宜道:“弟同两个 舍亲到茅山去进香,数日方回。”解元道:“我也要到茅山进香,正没有人同去, 如今只得要趁便了。”
雅宜道:“兄若要去,快些回家收拾,弟泊船在此相候。” 解元道:“就去罢了,又回家做什么!”雅宜道:“香烛之类,也要备的。”
解 元道:“到那里去买罢!”遂打发童子回去,也不别这些求诗画的朋友,径跳过 船来,与舱中朋友叙了礼,连呼:“快些开般。”舟子知是唐解元,不敢怠慢, 即忙撑篙摇橹。
行不多时,望见这只画舫就在前面。解元分付船上,随着大船而 行。
众人不知其故,只得依他。 次日到了无锡,见画舫摇进城里。
解元道:“到了这里,若不取惠山泉也就 俗了。”叫船家移舟去惠山取了水,原到此处停泊,明日早行。
“我们到城里略 走一走,就来下船。”舟子答应自去。
解元同雅宜三四人登岸,进了城,到那热 闹的所在,撇了众人,独自一个去寻那画舫。却又不认得路径,东行西走,并不 见些踪影。
走了一回,穿出一条大街上来,忽听得呼喝之声。解元立住脚看时, 只见十来个仆人前引一乘暖桥,自东而来,女从如云。
自古道:“有缘千里能相 会。”那女从之中,阊门所见青衣小鬟,正在其内。
解元心中欢喜,远远相随, 直到一座大门楼下,女使出迎,一拥而入。询之傍人,说是华学士府,适才轿中 乃夫人也。
解元得了实信,问路出城,恰好船上取了水才到。少顷,王雅宜等也 来了。
问“解元那里去了?教我们寻得不耐烦!”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挤就 挤散了,又不认得路径,问了半日,方能到此。”并不题起此事。
至夜半,忽于 梦中狂呼,如魇魅之状。从人皆惊,唤醒问之。
解元道:“适梦中见一金甲神人, 持金杵击我,责我进香不虔。我叩头哀乞,愿斋戒一月,只身至山谢罪!天明, 汝等开船自去,吾且暂回,不得相陪矣!”雅宜等信以为真。
至天明,恰好有一只小船来到,说是苏州去的。解元别了众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时,推说遗忘了东西,还要转去。袖中摸几文钱,赏了舟子,奋然登岸。
到一饭店,办下旧衣、破帽,将衣巾换讫,如穷汉之状。走至华府典铺内,以典 钱为由,与主管相见。
卑词下气,问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吴县人氏,颇 善书,处一个小馆为生。近因拙妻亡故,又失了馆,孤身无活,欲投一大家充书 办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倘收用时,不敢忘恩!”因于袖中取出细楷数行,与 主管观看。
主管看那字,写得甚是端楷。
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之说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龙眠(公麟,1049~1106)首作三笑图,智圆并为之作图赞,成为脍炙人口之美谈;于大宋僧史略卷下、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三十六、释氏通鉴卷三、释氏资鉴卷二、释氏稽古略卷二等书中皆有载述。
依史实言之,慧远示寂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若逝世于刘宋元嘉四年(427),则二人为同一时代之人,且渊明系浔阳人,地与庐山相近,二人之交游未必不可能。关于陆修静之事迹,依辩正论卷六、甄正论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昙显传、佛祖历代通载卷十等所述,修静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之优劣,时当慧远示寂后一三八年。
另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修静逝世于刘宋泰始三年(467);又据道教类书之云笈七签本传载,修静逝世于刘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故知慧远与修静之时代相去甚远,二人交游之说极牵强。
盖自中唐以降,儒道佛三教融和之说渐趋流行,虎溪三笑一事或系好事者就三教融和说而虚构者。此外,日本在镰仓时代之后期,亦开始流传该类画作。
〔庐山记卷一 闲居编卷十六、镡津文集卷十三、东林十八高贤传、尘添壒囊钞卷五〕虎溪三笑图 为儒释道人物之画题。儒者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之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之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之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图所绘之内容。
后世视之为儒释道三教亲和之象征,此类?画题现存者以宋代石恪所绘为最古。 唐.蜗寄 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陶渊明:东晋江西浔阳人,世称靖节先生。尝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辞官,归隐田园,耽乐诗、酒、琴、书,自号羲皇上人。
据说他时常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有一次,又与道士陆修静相携造访,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大师不自觉间险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因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其诗作中蕴藏浓厚的佛教思想,如“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复如何”,充满了无常的感慨,可见佛教对他的影响匪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