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的出处:出自南朝宋文学家范晔的《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翻译: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1、“桑榆”本义:指桑树与榆树。
2、“桑榆”的喻意: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
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
3、读音:sāng yú 扩展资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次年春天,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 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
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桑榆
出处:《汉书·冯异传》记载:“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代颜师古解释说:“桑榆,谓晚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解释: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我国古代,桑树、榆树种植很普遍。当太阳下上的时候,夕阳照在桑树和榆树之间。后借指落日余光处,也就是日落,也比喻人的晚年。
楼主啊,应该是解释得很清楚了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示例:虽然他失之东隅,但是他收之桑榆。
语出《淮南子》“日西 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句。
《注》“言其光在桑榆树上。”南齐•王元 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桑榆之阴 不居,草露之滋方渥。”
《注:“桑榆,日所入也。”故后世诗文以桑榆指日 落时分,也喻人之暮年。
唐•崔融《韦长史挽词》:“日落桑榆下,寒生 松柏中。”唐•储光羲《秦中守岁》“愿以桑榆末,常逢甲子新。”
《汉书》卷十七《冯异传》有“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语。故桑榆又喻此处失败,他 处获胜。
唐•于鹄《山中寄樊仆射》“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
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