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崂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老人出海打鱼的时候,海盗抢走了老人的女儿,老人归来后,天天在海边等待女儿的归来,潮起潮落,盼啊!盼啊!最后,化做一尊石像。
石老人
海盗
抢走了美丽的姑娘,
姑娘
一去不还乡。
鱼船
满载回渔港,
老人
泪水满脸淌。
可怜的女儿
你去向何方。
经历着千百年的风霜,
受尽了无数次创伤。
老人悲哀的在水里站着,
两眼注视着前方。
他在盼望、
女儿快快归,
谁能够
把海盗消灭光!
平等、博爱、和平,
不要让家庭分离,老人悲伤。
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欢乐、幸福,降临到每个家庭、村庄。
“石老人,您的女儿会回来的,
回到美丽的家乡,”
幸福的生活、
将抚平您的创伤!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
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
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
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
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青岛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
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
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
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
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
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
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
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
大沽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岸线北起丁字湾南阡乡金口村东小河口(北纬36°36′17〃,东经120°46′03〃),南至胶南红石崖镇的张戈庄村。海岸线长730.64公里,海岸基本分为基岩岬角岸、稳定岸、淤积增长岸等3种基本类型。其中,软质342.55公里,占91.3%;硬质32.80公里,占8.7%。沿海滩涂面积375.35平方公里。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海岛的自然景观特色显著,首先是海岛地貌丰富多彩,灵山岛有大小山峰56个,群峰高耸,陡峭难攀。其歪头顶海拔513.6米,为中国第三高岛。海岛植被丰富而有特色,长门岩、大管岛等自然繁衍的耐冬、红楠等常绿阔叶植物,有些植株树龄已达数百年。
青岛市海岸线长且多曲折,岛屿环绕,山岭岸角之间构成形态多异、特点不同的多处海湾。较大的有35个,总面积1369.53平方公里
很久以前,有个小渔村,叫姜家庄。
姜家庄里有对小两口,男的叫渔哥;媳妇弹得一手好琴,人们叫她琴妹,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虽然清苦些,但很甜蜜。 这一年,新年刚过,渔哥看着天气好、风道顺,就约合村上的打渔人,一起拔锚出了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渔哥他们刚撒下渔网,忽然变了天。
一刹那,风卷云,浪搅水,大海翻了个底朝天。“渔家出海下远洋,妻子望夫断肚肠”。
琴妹惦记着出海的渔哥,吃饭不香,合眼难眠。她抱起古琴来到海岸边的大礁石上,面朝发了狂的大海弹了起来。
天色渐渐暗了,琴妹担心渔哥他们找不到靠岸的湾子,就找来一堆破烂鱼网,缠在竹竿上,蘸上桐油,点成一支火把,插在最高的礁石岸缝里。但是,渔哥他们却没有回来。
原来是海中的鲨鱼怪故意兴风作浪,把渔哥他们打得天昏地暗,翻进海里去了。等他醒过来以后,发现自己竟在海底鲨王宫中,海蛇正把他一道道缠在珊瑚柱上。
鲨鱼怪看见渔哥醒过来了,连忙上前假惺惺地呵斥海蛇:“嗨,我叫你们请他来作客,你们怎么这样无礼!”说完,拉开海蛇松绑,请渔哥坐到上席,吩咐斟酒上菜。渔哥瞪着尖嘴突眼的鲨鱼怪问:“有什么事情找我?你掀翻了那么多渔船,淹害了那么多乡亲。
要吃要剐你找我就是,何必这样伤天害理!”鲨鱼怪说:“你的水性好,不搅它个海底朝天,哪能请到你这样的船老大呀。”“有什么事,你直说吧。”
“好好好,不瞒你说,我这两三年来,时常到海边借着浪头望人间。你家琴妹果然名不虚传,是个才艺双绝的好媳妇。
多看了几回,鲨仙我也少不得动了凡情,一心想娶她到我这鲨王宫里来享福。实话说了吧,你们两口子也是咸鱼淡饭,苦熬苦过,不如把琴妹让给我,我给你一把珍珠,一株珊瑚树,足够你回到人间享尽荣华富贵……”渔哥不等他说完就把酒席给掀了,大喝一声道:“痴心妄想!你这海中妖怪,黑了心,瞎了眼,你四下里打听打听,我渔哥是不是昧良心、卖老婆的人!”鲨鱼怪见渔哥不依,脸色徒然一变,说:“好一个穷打渔的,你别以为我身为水族,上不得干岸。
我自有本事兴风作浪,别说你家的破茅棚子,就是砖墙瓦屋,我也有法力用海水卷它入海去。她一个妇道人家,能逃得出我的手心吗?我只是估摸着琴妹恋着你,就把你先请来了。”
“你不要白日做梦!”“好啊,敬酒不吃吃罚酒。来呀,把这穷打渔的缠上!”说时迟,那时快,海蛇又爬过来把渔哥缠得动弹不得,空着前胸后背让众鲨鱼撕咬冲撞。
渔哥痛得死去活来,但始终不肯讨饶。3天3夜过去了。
鲨鱼怪又来对渔哥说:“今天可是最后一天了。你答应了,还来得及;你若还是死心眼儿,我先吃了你,再掀海浪去把琴妹卷到这里来。”
渔哥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说:“好吧,你送我去姜家庄,我自己跟琴妹说去。”鲨鱼怪听了大喜:“哎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派海蛇送你回岸上去,带来琴妹以后,我重重地赏你。” 一连3天3夜,琴妹站在海礁石上。
海水打湿了衣服,她不觉得;海风吹散了头发,她不知道。这时,她突然看见渔哥从海浪中挣扎出来,走上沙滩,简直不想信自己的眼睛。
她一头扑到渔哥的怀里,有多少心里话对他说呀。可是渔哥半天也不吭气,琴妹以为渔哥死里逃生,太乏了,拉住胳膊就要扶他回家。
这时,渔哥开了口,说:“琴妹,鲨鱼怪要抢你去。你别管我,赶快远走高飞吧!”琴妹听见了,如同睛天霹雳。
仔细一看,渔哥的腿上一边缠着一条海蛇,后边还有许多水怪。渔哥使尽气力,把琴妹推回到礁石边上,一面拼命扯住海蛇和水怪,不让它们接近琴妹。
海水涨潮了,渔哥又被海浪卷走了。琴妹重新爬起来,抱起了古琴,呆呆地望着渔哥被卷入大海的方向。
海潮越卷越猛,越扑越凶,眼看就要吞没姜家庄了。 琴妹满脸泪痕,弹起了古琴,琴声跟海涛声一起,一阵阵撕扯人心。
这时候,海浪花越来越高,浪中隐约看到一条鲨鱼怪时隐时现,海蛇和水怪也在浪中翻腾。 突然一阵海风吹来,琴妹身上披着的一条纱巾,在她的两边吹开来,变成了两只雪白的翅膀。
琴妹一下子变成了一只海鸥,腾空而起,挟着那把铮铮作响的古琴,在浪尖上掠过,直上云霄,然后又冲向海面。忽然,她对准海浪中的鲨鱼怪和海蛇,抛下了古琴。
古琴立刻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把鲨鱼怪一伙全都镇在离姜家庄不远的海水中了。顿时,海面重新平静下来,快要淹没姜家庄一带的海潮退去了,乡亲们保住了。
那块古琴一般的石头从此就成了一座小岛,因为它是古琴化成的,仍像一把浮在海面上的古琴,乡亲们都管它叫琴岛。琴岛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来往的渔民、客商没有一个不想多看它几眼。
天长日久,琴岛就出了名,可是名字也叫走了音,成了青岛。
1、你知道石老人但你不一定知道女儿岛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 不料一天女儿被龙王抢进龙宫,可怜的老公公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
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 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
姑娘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 向已变作石头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戴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走近崂山时,龙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 定在海上。
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
2、你能看到琴女的雕塑,但你不一定知道琴女的由来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会弹琴的仙女,看上了岛上一位青年渔民,就偷偷下凡与他结为夫妻。每天早上丈夫出海捕鱼她就在家中织网,傍晚时分,她就站在海边弹琴,让丈夫寻着琴声归航。玉皇大帝知道后大为震怒,让海龙王兴风作浪,将小伙子的般掀翻了。琴女一直在海边弹着琴等丈夫归来,一等就是几十年,头发白了,眼睛也瞎了,丈夫再也没有音讯。人们为纪念琴女便塑造了这座雕像。
3、在青岛吃过海鲜,但你吃过崂山的仙胎鱼吗
当年八仙一行从蓬莱仙岛来崂山游玩时,何仙姑发现清澈、甘洌的崂山水中,见不到鱼游,便顺手从身边的一棵千年高龄的崂山人参的枝杈上,撸了一把红色的种子撒到溪水中。只见那人参种子一落进水里,立时变成了一条条奇特的小鱼。因它出自何仙姑之手,山里人便给它取了个带神话色彩的名字“仙胎鱼”
青岛大院故事 积厚里 积厚里位于胶州路116号,它面积不大,是个四合院,外观二层,内观三层,院里住着约有60余户人家。
虽说这所里院面积不大,但名头却不小。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市里一带大大有名,一方面是因为它过年过节时以出高跷“跑耍”而闻名,另一方面是因为院里有几户人家专拉“路倒”,对维护旧青岛路面整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旧青岛既有灯红酒绿,也有啼饥号寒,一如杜甫的诗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时,很多人流落青岛,以乞讨为生,老弱病残者往往横尸街头。
那时,吸毒的也比较多,有钱时抽大烟(鸦片)。抽败家了,为了省钱就吸白面儿(海洛因),一直吸到身无分文,只好靠乞讨或卖身上的衣服来扎吗啡(针管注射毒品)。
这种人,严冬时身披麻袋片,缩颈勾头,趔趄街头。一旦毒瘾发作,无钱扎针,就会立即暴死路边。
因此,老青岛人称他们是“路倒”。 当时,有些人专门从事拉“路倒”的工作,通常是由店铺或居民凑点钱,让他们用自行车将死者拉到郊外掩埋掉。
当时市里以此为职业者,一是天桥西边的西大森有一户,再就是积厚里有几户专干此职业,他们为清洁市面做了很大贡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建立火葬场,在第一批火化工人中,就有好几位原来是从事拉“路倒”工作的。
解放前,青岛人口不多,市民尚保留着农村走村串乡、扮耍闹正月的习俗。所谓“跑耍”,就是由高跷、旱船、秧歌(亦称地跷)的表演者组成的队伍沿街表演,其中表演难度最大的就属高跷了。
高跷腿有高低之分,高的一米有余,低的也有六十厘米多,表演者要走得稳,跑得快。每逢正月十五,中山路一带“跑耍”最有影响的当属以积厚里为主的队伍了。
在高跷表演者中,最热闹好看的当属丑婆子和傻小子了。丑婆子头戴老妈妈帽,三角眼,腮边黑痣,太阳穴上贴着小膏药,手持旱烟袋;傻小子则是梳着朝天辫,白鼻梁,胸前吊着个夜壶,内装茶水或白酒,时不时地仰脖喝一口。
这二位在队中最活泼,前窜后跑,逗观众哄笑。 由于一年一度的节庆“跑耍”大都以积厚里为主体组织,所以这个“里院”名声远扬,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岛城人口的增多,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跑耍”才逐渐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青年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学文化、学唱歌,青年男女共同活动,各里院组成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业余剧团,演出了许多反封建、歌颂党的节目。
其中较有影响的当属济南路办事处业余剧团,他们经常在北京路小学和大沽路花纱布公司二楼礼堂演出,大戏有《祥林嫂》、《小女婿》等,相当精彩。演出时观众爆满,有时日夜两场,免费为市民演出。
他们的小节目多是以京剧清唱为主。其中,谈家三兄妹表演京剧时最受欢迎。
谈家老大唱老生,虽不化装,但声腔并茂;谈家老二唱青衣,声腔妖娆,身段婀娜。而谈家小妹年仅十岁,却学唱老旦,童声稚气中透着老气横秋,让人啧啧称奇。
一时间,济南路管区剧团演出时,周边街道里院的居民都纷纷跑来观赏。 从1956年始,国家建设从恢复阶段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批青年男女走进工厂,里院文艺演出渐渐消落,各大工厂职工文艺活动却随之蓬勃兴起,各厂纷纷组建文工队或剧团等业余演出团体,岛城人民群众的业余文艺演出从此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
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
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
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
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
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
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的今天,随着隆隆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溃逃的国民党败兵,直插青岛市区纵深,中午12点,青岛宣告解放。
解放青岛市区的战斗是从这一天拂晓开始的。人民解放军东、西、中三路雄师冲破了国民党青岛守军最后一道防线——沧口、李村一线,敌人从沧口全线溃退。
上午8点,解放军先遣部队攻克了敌人水清沟南山据点后,追歼逃敌至市内大港码头和团岛。 国民党残兵乘船南逃,解放军大部队胜利挺进青岛市区。
青岛解放的当天,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治安,确立革命秩序”,青岛市军管会根据山东军区的命令,正式挂牌成立,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在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市人民政府也于当日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
晚上8点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青岛的解放,结束了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对青岛的奴役和统治,宣告青岛人民受屈辱、遭压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
在青岛,鲅鱼也被称为"爸爸的鱼".姑娘的男朋友第一次去女方家要带两条鲅鱼.而每年的春季,本地鲅鱼上市后,女婿最少也要带两条去拜见老泰山,当然鲅鱼带的越多越好.所以,鲜鲅鱼上市时,是卖鱼的掏青岛女婿的钱包的时候.
为什么鲅鱼又称为"爸爸的鱼"?为什么新鲜鲅鱼要送给岳父岳母?岛城的民间有这么一种传说.
据沙子口的渔民介绍,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小伍,父母双亡,同村的一个老汉把他收养了,他长大成人以后,为了报答养父的恩情,早晚下地干活,白天出海打鱼,非常勤劳,于是老汉就把自己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有一年春天,正是渔汛,岳父突然病倒,就想一条鲜鱼吃,可天公偏偏不作美,一连几天的暴风雨,根本无法出海.眼见岳父的病越来越重,小伍冒着风雨出海了.女儿对父亲说:"爹啊,你再等等,小伍给你捕鱼去了,一会儿就回来."
当小伍终于在风浪中捕到了一条鲅鱼,脚步匆匆赶回家的时候,岳父已经辞世了.
从那以后每年的春天,夫妻俩都要买上一条鲜鲅鱼供奉到老人的坟前.
就这样,每年春天给岳父岳母送鲅鱼就成了青岛人的习俗,一年一年流传至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