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乘的人物。
他原姓庄,先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今横河镇陈隐士。年老时就很著名望,厥后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则苛细,徭役沉重,吏治糜烂,大快人心。王莽为众叛亲离,曾广招天下才士。
侯霸乘隙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与了绿林叛逆军,决计颠覆王莽政权。严子陵事先也屡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初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解脱了王莽的拘束。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树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天子,这便是汗青上著名的光武帝。他登位后,思贤若渴,四处寻觅严子陵。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中央垂纶,便立刻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连续请了三次,并亲身致书云:“古大无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若何怎样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严子陵真实推脱不外去了,才终于离开了洛阳。这时,侯霸曾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
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实时转舵,向叛逆军靠拢,当前凭着有肯定才能,一步步爬了下去。他深知刘秀非常重视严子陵,以是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立刻派人携书问候。
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谋利的举动非常轻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肯复书,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谄谀顺旨要领绝”。侯霸以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非常不满,今后便费尽心机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
严子陵则由于看到侯霸如许的人竟然当了丞相,也就不肯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候回家。乃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身来探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睬不理。
刘秀晓得这位好友性格朴直、孤僻,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究竟为啥不愿出来辅佐我管理国度呢?”严子陵忽然展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由于品德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须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临时压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议论往事,谈得非常谋利。早晨,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
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绝不介怀。不意此事被侯霸晓得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惹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疑。
刘秀听了结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但是严子陵却料定此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君子的排挤,政界的险峻,便执意不愿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医生时,他终于不辞而行,寂静拜别,隐居于富春山下。
那边有个“严陵濑”,听说便是他当年钓鱼之处。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回绝了,并索性回到故乡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去世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品德确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事先晓得的人并未几。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老师祠堂记》,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老师之风,天长地久”,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厥后还办了个高节学堂,今均早已埋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管在峙猴子园里。马宗汉马宗汉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名宗男人。
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汉镇宗汉村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任侠好义,在外地颇有声望。
马宗汉幼年受家庭陶冶,爱憎清楚,当仁不让。15岁那年,马宗汉入达善学堂念书,随着知识面的开阔,对事先当局糜烂、列强侮国切齿痛恨,常引吭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以抒发报国壮志。
为颠覆满清,他除对峙学习外,还逐日锤炼身材,兼习英语,从小就展现了他差别平凡的志向。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初等学堂,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
1904年,他委曲服从祖父和父亲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反动的决计促使他对宦途一无兴味。返来后在三山学堂任教二年,其间,他屡次购置反动书刊,在学校和故乡分发。
事先反清救国的反动风潮已逐步构成,秋瑾、徐锡麟等人的反动举动使马宗汉夜不可寐。1905年9月,他听说徐锡麟在绍兴兴办了大通学堂,就前往拜见,并由徐引见参与了克复会。
1906年1月,他又与徐锡麟、陈伯平一同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后因清当局驻日使馆的阻遏未成,于5月份返国。返国当前,马宗汉本想与徐锡麟、陈伯平一同去德留学,适逢其祖父病故,无法成行。
马宗汉身在故乡,心向反动,他屡次邀集冤家,借议论时势作政治宣传。1907年终,马宗汉得知徐锡麟已按方案捐得安徽道员,打入了清当局外部,极为奋发。
曾连复两信,表现“准于农历正月赴皖。”后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陈伯平一同从上海溯江而上。
两人抵达安庆,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并与秋瑾商定于7月8日皖、浙两地同时叛逆。马宗汉到皖,使徐锡麟为虎傅翼,各人立刻分头去做叛逆的预备任务。
6月22日,马、陈奉徐之命,赴上海与秋瑾作最初商量并推销武器。马宗汉和陈伯平于7月5日回到安。
1.慈溪得名的传说 慈溪历史悠久。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董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后汉时,句章县石台乡人(今大隐镇),为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
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频监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以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
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
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
汉和帝闻其孝心,特赦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其坟墓建造在外森林老鼠窝山麓。 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
2.慈溪达蓬山佛迹洞 在达蓬山巅的悬崖绝壁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山洞。洞门口有两块峭立的巨石对垒,游人伛偻而入,洞内豁然开朗。
抬头仰望,四围峭壁高丈余,天顶洞开,古树遮阴。低头寻觅,石壁上有一天然足印,脚趾分明,相传这就是佛迹,山洞也由此得名。
关于这佛迹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徐福所留。
据说当年秦始皇遣徐福东渡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上山后,见这个洞浓荫蔽日,洞口又对着浩瀚东海,就将此洞作为修炼之处。
数月之后,他奉命出海,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在洞内留有一个脚印,待这个脚印涨平之日,就是我徐福归来之期。说完,返身入洞,单腿一蹬,飞身来到船上。
秦始皇入洞一看,果然有一深深的足迹,于是就派人驻守洞中,期待着这脚印的平复。两千多年过去了, 脚印仍清晰可见,徐福当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说是观音大士所留。观音道场原在印度,中国的佛教徒把她请到了达蓬山。
但观音一到洞内,就发现这里原是徐福修道之地,她不愿鸠占鹊巢,驾祥云环视四周,觉得普陀山这地方不错,于是单脚一蹬,就跳到了普陀山。因为是左脚用力,所以在达蓬山留下的只是左脚印,而在普陀山留下的是右脚印,但不管是左脚印还是右脚印,都称作“观音跳”。
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僧人达慧至此,发现石洞内的大脚印,以为佛迹,便四处化缘,筹款建造了佛迹寺。宋初,佛迹寺方丈请人在佛迹洞凿制长眉罗汉石像一座,惜毁于“文革”时期。
如今洞内石崖上还留有三方保存完好的石刻,两方为南宋、一方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刻,足见佛迹洞当年名声远播。3.七月三十夜插地香 专管人间万物的地藏王,见人刀耕火种,生活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对牛魔王讲:“你这么大力气在这里吃吃睡睡没意思,下凡帮人耕田去吧。”
牛魔王摇头讲:“耕田我倒不怕,怕就怕老了没力气给人一刀杀了当菜。”地藏王讲:“不会,我敢担保。”
牛魔王推三阻四,横竖不答应。地藏王急红了脸讲:“耕田原是你的本职,咋好怕死不去。
若是人真的杀了你,算我没长眼睛,你就来挖掉我的眼珠。”说着,双手一推,牛魔王未防,从天上跌下来一头栽倒地上,上爿牙齿都敲光了,只好老老实实替人耕田。
过了十多年,老牛耕不动田了,果然被人杀掉。牛魔王满肚皮怨恨,赶到天上找地藏王算帐,一把挖出地藏王眼珠,顺手抛出南天门。
地藏王的眼珠滴溜溜落到江南水田里,变成田螺。玉皇大帝见地藏王瞎了眼,不管能事,对牛魔王大发雷霆,把牛魔王痛骂一顿,罚其下凡做牛耕田,永远不准再回天廷。
地藏王仍旧很关心人间疾苦,看不见就用耳朵贴在地上听人们说啥话、做啥事。观世音见他可怜,发了慈悲,每年七月三十送地藏王甘露一瓶洗眼,让他开眼一天。
人们为了报答地藏王,每到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插地香纪念他。4.慈溪特产——杨梅的传说 杨梅是慈溪引以为豪的传统特产。
慈溪杨梅以名闻遐迩的"荸荠种"和"早大种"杨梅为主。每年6月28日为慈溪杨梅节。
杨梅在慈溪有许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在《杨梅仙子》的民间故事中说,有一叫杨梅珠的姑娘生前常替人治病,死后化为杨梅树,所以别的水果多吃了会坏肚子,独有杨梅能帮助消化,开胃生津。 关于杨梅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天上有位美丽的百果仙子,在巡游天下时,被恶魔劫持,幸而为住在余姚杨家岙的一位青年猎人所搭救,结为夫妻,十分恩爱。
因附近有个梅湖,仙子就取名梅珠。后来,恶魔设计用魔术把仙子从高山上掀了下来。
仙子临死前,要猎人把她埋在一颗大树下,猎人含泪埋葬仙子后,除了恶魔,为仙子报了仇。第二年,在埋葬仙子的那棵大树上,结出了一。
1.慈溪得名的传说 慈溪历史悠久。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董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后汉时,句章县石台乡人(今大隐镇),为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
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频监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以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
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
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
汉和帝闻其孝心,特赦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其坟墓建造在外森林老鼠窝山麓。 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
2.慈溪达蓬山佛迹洞 在达蓬山巅的悬崖绝壁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山洞。洞门口有两块峭立的巨石对垒,游人伛偻而入,洞内豁然开朗。
抬头仰望,四围峭壁高丈余,天顶洞开,古树遮阴。低头寻觅,石壁上有一天然足印,脚趾分明,相传这就是佛迹,山洞也由此得名。
关于这佛迹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徐福所留。
据说当年秦始皇遣徐福东渡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上山后,见这个洞浓荫蔽日,洞口又对着浩瀚东海,就将此洞作为修炼之处。
数月之后,他奉命出海,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在洞内留有一个脚印,待这个脚印涨平之日,就是我徐福归来之期。说完,返身入洞,单腿一蹬,飞身来到船上。
秦始皇入洞一看,果然有一深深的足迹,于是就派人驻守洞中,期待着这脚印的平复。两千多年过去了, 脚印仍清晰可见,徐福当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说是观音大士所留。观音道场原在印度,中国的佛教徒把她请到了达蓬山。
但观音一到洞内,就发现这里原是徐福修道之地,她不愿鸠占鹊巢,驾祥云环视四周,觉得普陀山这地方不错,于是单脚一蹬,就跳到了普陀山。因为是左脚用力,所以在达蓬山留下的只是左脚印,而在普陀山留下的是右脚印,但不管是左脚印还是右脚印,都称作“观音跳”。
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僧人达慧至此,发现石洞内的大脚印,以为佛迹,便四处化缘,筹款建造了佛迹寺。宋初,佛迹寺方丈请人在佛迹洞凿制长眉罗汉石像一座,惜毁于“文革”时期。
如今洞内石崖上还留有三方保存完好的石刻,两方为南宋、一方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刻,足见佛迹洞当年名声远播。3.七月三十夜插地香 专管人间万物的地藏王,见人刀耕火种,生活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对牛魔王讲:“你这么大力气在这里吃吃睡睡没意思,下凡帮人耕田去吧。”
牛魔王摇头讲:“耕田我倒不怕,怕就怕老了没力气给人一刀杀了当菜。”地藏王讲:“不会,我敢担保。”
牛魔王推三阻四,横竖不答应。地藏王急红了脸讲:“耕田原是你的本职,咋好怕死不去。
若是人真的杀了你,算我没长眼睛,你就来挖掉我的眼珠。”说着,双手一推,牛魔王未防,从天上跌下来一头栽倒地上,上爿牙齿都敲光了,只好老老实实替人耕田。
过了十多年,老牛耕不动田了,果然被人杀掉。牛魔王满肚皮怨恨,赶到天上找地藏王算帐,一把挖出地藏王眼珠,顺手抛出南天门。
地藏王的眼珠滴溜溜落到江南水田里,变成田螺。玉皇大帝见地藏王瞎了眼,不管能事,对牛魔王大发雷霆,把牛魔王痛骂一顿,罚其下凡做牛耕田,永远不准再回天廷。
地藏王仍旧很关心人间疾苦,看不见就用耳朵贴在地上听人们说啥话、做啥事。观世音见他可怜,发了慈悲,每年七月三十送地藏王甘露一瓶洗眼,让他开眼一天。
人们为了报答地藏王,每到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插地香纪念他。4.慈溪特产——杨梅的传说 杨梅是慈溪引以为豪的传统特产。
慈溪杨梅以名闻遐迩的"荸荠种"和"早大种"杨梅为主。每年6月28日为慈溪杨梅节。
杨梅在慈溪有许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在《杨梅仙子》的民间故事中说,有一叫杨梅珠的姑娘生前常替人治病,死后化为杨梅树,所以别的水果多吃了会坏肚子,独有杨梅能帮助消化,开胃生津。 关于杨梅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天上有位美丽的百果仙子,在巡游天下时,被恶魔劫持,幸而为住在余姚杨家岙的一位青年猎人所搭救,结为夫妻,十分恩爱。
因附近有个梅湖,仙子就取名梅珠。后来,恶魔设计用魔术把仙子从高山上掀了下来。
仙子临死前,要猎人把她埋在一颗大树下,猎人含泪埋葬仙子后,除了恶魔,为仙子报了仇。第二年,在埋葬仙子的那棵大树上,结出了一。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
1、汉孝子董黯(题目是暂命名,下同)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
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
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汉•一)2、唐孝子张无择张无择,字君选。寻刺和州,以父艰奉丧归,负土结庐,七日绝浆,三年不栉,感醴泉芝草之瑞。
服禫,辞禄,庐墓。以寿终。
至今庙食慈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唐•二十六》) (《四明谈助》)3、杜醇孝友杜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三)4、宋孝子孙之翰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
母病剧,刲体取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
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
力止之。卒,葬五磊山。
咸淳间(1265~1274),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八)5、姚状元孝亲姚颖,字洪卿,天性孝谨。
少居大父母之丧,已能悲慕尽礼。父素严重,先意承志,未尝少忤。
母病疽,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祈以身代。(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十三)6、桂同德教孝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
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
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
(《两浙名贤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四十)7、王节妇慈孝兼备清清慈溪水,苹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
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
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
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
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
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
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
青山有元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垅上松。
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元•高则诚《王节妇诗》)8、桂彦良怀念双亲桂彦良,天性孝友,事父母务悦其心。
及为晋傅,叹曰:“禄虽厚,养则不逮。”命画士绘二亲像,岁时祭祀罔怠。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七)9、匪莪子俞贵阳,念母氏苦节,学成奉母隐居,终身不赴试。洎家稍裕,为卜筑浮鳖山左,颜曰:“奉母之堂”,朝夕承欢,依依孺慕。
母卒三年,哭奠如一日。晚自号“匪莪子”。
(《溪上遗闻集录卷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五)10、钱孝子奔丧钱如圭,字廷玉。宣德六年授陕西庆阳通判,勤敏慈惠,民深德之。
既而丧母,郡守得其讣,如圭犹未知。守谓之曰:公贫乏如此,秩且满,盍暂匿之,庶几丧具可资。
如圭泣对曰:“忠孝大节也,君亲大伦也,何忍欺乎?”即日上道,士大夫莫不高其行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二十三)11、冯瑮事婢冯瑮,父景祚,高年失明,淹床蓐凡十五年,瑮事之始终惟谨。
虽家素贫,每食必备甘旨,惟所欲进之。里人王尚书冢子铎轻财好义,素重瑮,延之家塾。
每有珍味辄不食,铎觉之,必先馈其父,然后馔瑮,瑮始食。父有老婢,卧病,为奉汤药如事所生。
或讶之,瑮曰:“吾父在时,赖渠周旋,始得间以授徒,取学俸供养,皆其力也,忘之是忘吾父,吾岂忍哉!”县令贾奭雅重其行,欲疏闻。瑮曰:“此子行之常,若以希褒锡是市名也。”
力辞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十九)12、孝子之后有贤孙张福字百顺,唐孝子张无择之后。
早亡母,左右无方以养父志,父忘鳏居之困。祖母刘病卧数年,代父养,抱持盥洗,牏厕滫髓,皆躬亲之。
素贫,授徒以文章名节自任,处师席抗颜正范,为诸生倡。所得修馈悉奉其亲,兼抚二弟,一钱不入私室。
登正德三年进士,卒于京,有司以孝闻,附祀无择庙。(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三十二)13、张起明孝感猛虎张起明,字旭升。
父景山幕游甘肃,起明独与母柳家居。母嗜鱼,起明亲取鱼江上。
潮至,不反避,顺流而去,濒死,遇救得免,手持二鱼不释,时犹未成童也。父客死幕次,起明年十八,方居母丧,之京委身银号,预支佣值,给资斧以归父柩。
途遇虎,遥语之故,虎竟曳尾去。既归,里人称其孝,争婚之。
谢曰:“吾未得尝归柩资,遽就室,其谓之何?”复之京,佣偿预支值,而。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下辖3个街道17个镇,2004年底户籍人口100.8万。
慈溪历史
慈溪历史悠久。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 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县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 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 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四明志》载: “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 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 (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 属。同年,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县隶浙江东道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奄有其地,置节度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 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 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又析为 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 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 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 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 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 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 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 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 ,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 。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鄞县)、第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 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6月5日 ,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属宁波专员公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