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个“春娘换马”的典故到底出自何处呢?原来在明末冯梦龙编的《情史类略》,附卷十三“情憾类”朝云条下: 坡公又有婢名春娘。
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
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
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蛾眉。虽无金勒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
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
公甚惜之。 冯梦龙又是从哪儿抄来的呢?找到明朝人钟惺编的《名媛诗归》中有这条记载。
钟惺(1574-1624)和苏轼(1037-1101)年代相差几百年,不知道钟惺是如何在这么多年后突然发现这件逸事的? 而且,从原文记载来看,即使这件事是真的,春娘也只是苏轼的婢女,并非他的姬妾。当时奴婢本来就是主人的私人财产,最多能说明苏轼对奴婢人格的不尊重,根本谈不上他对女人薄幸!但我们却发现,现在很多人在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把婢女换成了姬妾,这是什么出于目的? 最大的问题是,这件事没有可信度。
苏东坡的确“有妾数人”,有资料说他先后有妾七人,但是没有见到有拿妾换马的记载。
野史中,也只说他用“婢”换马。当年,奴婢都是花钱买来的,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
即便苏东坡真的用婢换马,也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经济意识和道德标准去衡量一千年前的古人。
明末詹詹外史冯梦龙(1574-1646)编的《情史类略》附卷十三“情憾类”《朝云》条下,除了介绍苏东坡侍妾王朝云的身世之外(原文详后),还附有一段文字,记载苏东坡曾经用婢女换马的故事: 坡公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
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
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蛾眉。
虽无金勒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
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
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
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这里用了两个“典”,一个是“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典故出在《晏子春秋》中,原文这里就不引了,只说故事大概:齐景公把自己最为心爱的一匹马交给一位圉人(圉音yǔ宇,指养马的人,也就是上文说的“厩吏”)饲养,不料马却得病死了,齐景公大怒,要杀这个圉人,而且不是杀头,是让刽子手用刀活活肢解。
刽子手拿刀正要动手,晏婴问齐景公:“尧舜当年肢解犯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下刀的呢?”景公听了一惊,知道尧舜当年并没有肢解犯人的例子,就下令停止肢解,把圉人交给狱吏去处置。晏婴又对景公说:“狱吏不知道圉人犯了什么罪,我先一一列举,再把圉人交给狱吏,好吗?”景公点头同意。
于是晏婴对圉人说:“你有三条死罪:你把君主的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的是君主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我们的君主因为一匹马要杀掉一个人,老百姓听到了,必然怨恨君主,诸侯听到了,必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马,使得百姓积怨、邻国侵凌,这是你的第三条死罪。
现在要把你交给狱吏去处置。”景公听了这话,急忙说:“把他放掉吧!免得伤害我的仁德。”
——看起来,齐景公是个明白人,所以一点就透;如果遇到的是个糊涂蛋,恐怕晏子再能说会道,也点不透他,那个无辜的圉人,还是非死不可。 另一个典故是“夫子厩焚而不问马”,语出《论语》:“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就是说:孔夫子去上朝的时候,家里的马厩着火了。
孔夫子退朝以后问:“烧伤人了么?”却没有问马。意思是说孔子重人而不重马。
不过也有不同见解。一种说法是:孔子是在上朝的时候家里的马厩着火的。
这时候马厩里已经没有马,所以他不问。但是也不排斥他家里不止一匹马。
另一种说法是:“不问马”的“不”,是“后”的意思。不是不问,而是“后问”。
——这个说法,比较勉强。 据《苏轼年谱》:元丰二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知徐州。
三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四月到任。七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十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以妾换马”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时间应该是元丰二年末或元丰三年初,地点则应该在他的任所湖州。当然也可能在开封。
因为苏轼七月份被捕以后,入狱一百多天,早已经不是“湖州太守”了,他的家属,有可能随同或赶到京师打点料理。何况苏轼被贬黄州,是由御史台派人押送而去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回湖州。
他走得十分匆忙,他自己的家属,还是后来由苏辙给他送去的呢! 冯梦龙一生编写辑录了许多通俗故事,但大都“均有所本”,也就是都有根据或至少有创作素材。 冯梦龙说“苏东坡以妾换马”,所根据的是明朝人钟惺(1574-1624)编的《名媛诗归》,其中就有这条记载,文字完全一样。
《名媛诗归》是钟惺编纂的一部女性诗歌总集(也有人怀疑不是钟惺所编),流传很广。钟惺和冯梦龙同年,却早于冯梦龙二十多年就死了。
由于我所见到的《情史类略》和《名媛诗归》都是现代翻印本,而序言中又没写年月,不知孰早孰晚,因此,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抄谁的。再说,他们俩人都是1574年出生,距离苏轼(1037-1101)的年代已经五百多年了,不知道冯梦龙和钟惺根据的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个故事的。
有学者为此查阅了颜中其编注的宋元明清有关苏轼的笔记一千多条,没有发现这条记载;翻了很多苏轼的传记,也没有发现这条记载;看了很多关于苏轼的论文,尤其是写他家庭姬妾和歌姬的诗词文章,也没有这条记载。唯独钟惺的《名媛诗归》“前无古人”地突然冒出这样一条记载来,因此判定为“不可信”。
我也认为此事的可信度很小。 第一,假设这事情是真的,大概也只能以“无可厚非”作结论。
因为文章中说得很清楚,春娘是一个“婢女”的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奴婢”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既可以买卖、赠送,交。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三国演义里没有说明,但是野史有记载,是一匹汗血宝马,有一个典故是叫做《爱妾换马》,说的是曹彰自小喜爱武艺,喜欢冲锋陷阵,所以也喜欢好的战马。
一日曹彰出城打猎看到一哥华服年轻人也在打猎,骑着一匹照夜狮子白马。曹彰非常喜欢,所以搭讪后,借过来骑骑。
然后想买这匹马,马主人不卖。曹彰请马主人回家喝酒,酒过三巡后把府中歌姬叫了出来,说我非常喜欢你的马,你看我这么多歌姬你喜欢哪个,我愿意用宠爱的姬妾来换。
马主人看着美丽的歌姬就同意了,调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和曹彰换了。
然后曹彰把这匹照夜狮子汗血白马取名叫”白鹘“,然后骑着它征乌桓赴战场,立下奇功。所以应该是叫”白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