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兄弟“以和为贵”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2、奥尔德林的故事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作为同行者,而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却是阿姆斯特朗,你是否感觉有点遗憾?”
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窗的!”
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 ”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
3、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
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
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4、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便想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5、三尺巷的故事
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 “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1、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因对蔺相如的功劳不屑,对于蔺相如能立他廉颇为上,很是不解,因而处处侮辱蔺相如。
但蔺相如处处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对于廉颇的侮辱平平常常。廉颇挡路,蔺相如绕路。
人家问蔺相如为何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说: “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廉颇听后,怆然泪下。
此后,便上演了一场流芳百世的“将相和”。2、三尺巷说的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
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
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3、兄弟“以和为贵”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
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
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4、司马徽司马徽是汉朝末期的名士,他很善于发现和鉴别人才,因此人称“水镜先生”。他曾推荐过庞统给刘备。
因避战乱,司马徽移家荆州。荆州当时是在刘表的统治下,洞达世事的司马徽看出刘表为人懦弱、不明事理,而且妒贤嫉能,在他手下一定不会有所发展,于是采取韬晦之计,佯愚装傻,不求功名利禄。
因为他很善于看人,所以当地常有人来找他品评人物,问他某人如何、某人比某人又如何,司马徽一概不加评论,嘴里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好。”他的妻子劝他说:“人家有疑问才来问你。
你应该给人家分辨清楚。你只是一味说‘好’,这合乎人家来向你求教的用意吗?”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话,也很好。”
有人错把司马徽家养的猪当成是自己家走失的,司马徽便把这猪送给了他。后来那人丢的猪又找到了,便很惭愧地来送还错认的猪,并叩头赔罪。
司马徽反倒谦恭地向他道谢。有时候邻居在蚕将要吐丝的时候向司马徽借蔟箔(养蚕的器具,用竹篾等编成),司马徽便将自己家蔟箔里养的蚕扔掉而将蔟箔借给邻居。
有人对司马徽说:“凡是做有损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事,都是因为人家事情紧急,自己的事不急。现在你和那人都面临蚕要吐丝做茧,缓急正相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司马徽回答道:“人家从来没有求过我。
现在有所要求,我若不答应,人家会感到很难堪。哪能因为一点财物而使人家难堪呢?”后来,有人在刘表面前推荐司马徽,刘表便和司马徽见了面。
司马徽仍然装傻、装愚。刘表见过他后便对人说,世上的人都爱妄言胡说、夸大其词,这个司马徽只不过是个平常的小书生罢了!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占领了荆州。
司马徽被曹操待为上宾。当曹操正要重用他时,他却生病死去了。
1、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客人以为他怕廉颇,但蔺相如说:“秦不敢因为我和廉将军而入侵我们国家。我对廉将军的宽容和让步是把国家的危险放在前面,个人的敌意放在后面。“当廉颇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有一个廉颇“道歉”的故事。
2、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奥尔德林,虽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样让人敬佩。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当你还是同事时,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对此你感到有点遗憾吗? "
在人群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机智地回答道:“女士们,先生们,不要忘记,当我回到地球时,我是第一个走出太空窗口的人!”他环顾四周,微笑着说,“所以,我是第一个从另一个星球来到地球的人。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3、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
4、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
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
5、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
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震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间阴文镌刻着“三尺巷”的图画故事。
“以和为贵”有何典故,古今中外有哪些“以和为贵”的事件?各位,这个问题还是相当宽泛的,小编我 就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这第一个是关于三兄弟的故事。话说在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
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就剩下家门口的紫荆树,这棵树该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
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这个故事说明,家庭,应该“以和为贵”。这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太阳的。
太阳和风打赌,让世间一个穿皮袱的人把皮袱脱了,风说:看我的!就拼命地刮,越刮得大,下面那位把皮袱裹得越紧,风终于无能为力。太阳说你不行吧,看我的,太阳放出温暖的光照在人身上,不一会这位便将皮袱脱了,太热了,穿不了啦。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柔能克刚,“和“的作用威力无比!第三个以和为贵的故事叫将相和。话说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便想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最后一个是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
家人的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震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
各位,以上就是小编知道的,“以和为贵”的典故。
一、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二、三尺巷的故事: 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
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得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
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三、兄弟以和为贵的故事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
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
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扩展资料 以和为贵解析: 以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也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员朱子旺的一个作品。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2、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兵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3、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5、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
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
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