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
(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
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
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
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国一位领导人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应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从目的角度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素质?二是就实现途径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教育创新或改革?
有人认为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兼顾以上几个方面。然而,在我们来看,创新的关键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担负着重大责任。那么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1、学校的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一是通过考核评估进行引导,要加大创新教育因素在考核评估中的权重系数,从客观上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二是通过激励机制进行指导。学校设立创新教育成果奖,可设立科技发明创造奖励基金,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良好局面。
2、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育中本身就具有主导的特点,这就决定着由教师担当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深刻把握创新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点,才能对学生施教。作为在职教师,可尽快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创新档次”和“创新质量”,以适应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其次;教师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传授创新思想,还要教育教会创新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第三,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拓展到课外,通过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多角度激励学生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最基本的创新能力。
3、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但在学校则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学生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
4、硬件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全天开放;适当提供科研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为其出“创新成果”提高保证。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创新教学设备,改善创新教育办学条件,永葆“创新”的发展势头。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创业思维的内涵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二、创业思维的特征(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
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
“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精神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创业伊始,所有承诺都只是空头支票,合伙人、团队、投资人、客户都是相信了这张空头支票而与创新创业者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能百分百践行承诺,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信用,更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青年学子缺乏创业思维的原因(一)思想障碍虽然中央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报告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促进了少量高校青年学子的创业实践与就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学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因此很少有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也使很多高校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赚钱、养家、生存的层面上。
浮躁与急功近利使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商业经济效益,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创业素质,锻造创业思维。(二)资源性障碍高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但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指导老师资源短缺。
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供给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得不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提升。
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高校指导老师自身由于不具有创业思维,缺乏创业经验,使高校青年学子在创业思维的塑造上难以得到提升,对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预期目标。(三)制度性障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进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大道远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课程处境尴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创业大赛与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疏离使高校青年学子较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使得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四、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塑造的措施(一)打破思想障碍,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收集大量创新创业案例丰满实验课程;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教育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创业思维塑造与知识体系培育的一体化。在对高校。
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
项目中锻炼职业能力
组建创业团队
1、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所以无论你要从哪个方面开始着手创业,都要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当下最热的创业方向莫过于互联网创业了,想从互联网创业开始就要学习一些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
2、懂得经济、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来作为辅助,还需要学习一些IT技术,一些基本软件如ps的使用,这些都会在实践中用得上。
3、当然这些知识针对互联网创业,线下创业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主要包括;创业相关的管理、财务、文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推理总结的能力、反省创新的能力等等。
4、创业的社会能力其实也是对一个人情商的考察,情商有的时候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能立刻培养出来的。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成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把钥匙。
课堂上讲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一项措施。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
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其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用于考试之中,这就使他们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
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二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
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延伸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优化课外环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高校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
可通过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二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
如浙江大学就推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计划),由学校提供精心设计的选题,让学生投标取得项目,完成项目研究后由专家论证评比,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3、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少数优秀大学生利用其新创意、新设计和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延长学制,以保证其在专业上花的时间培养自己的优势;也可放低门槛,允许大学生带项目到大学生科技园自主创业。同时,高校还应经常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
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
另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优化学科机制广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
高校必须健全学科机制,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需要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
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
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