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
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
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
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
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
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二、《马云的三次创业》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
美团可能是王兴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创业,但不会是他创业的终点如果要排中国最知名的连续创业者,王兴一定名列前茅;如果要排最倒霉的连续创业者,王兴还是能够名列前茅。
如果当年没有将校内网出售,现在王兴名下可能会有一家几十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如果饭否没有被迫关闭500多天,现在王兴名下可能还会有中国移动互联网最火的应用。 但很可惜,没有如果。
王兴的几次创业都和“最早”有关,却往往和“最大”失之交臂。但是如果没有校内网的出售和饭否的关停,就很难出现现在的美团。
王兴创办美团同样非常早,但是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美团从规模上来说也是中国最大的团购网站之一。相比他的前几次创业,美团无论从融资规模、员工人数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都是最大的一次,而且也最接近成功。
从校内到美团,王兴并不觉得自己有本质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是更有耐心了,并不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改变了,而是以前一些没想过的问题现在会去想了。”
他在最近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表示。当初王兴之所以选择社交领域创业,是因为大学是学计算机网络,所以在看到社交网络的时候比较容易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但是这一两年,王兴开始更加系统地从大的趋势上去想问题,更多从根本需求上分析一个问 题。“跟冲浪一样,你冲的多高是浪大不大决定的。”
他说。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Meeker)的2011互联网报告中,俄罗斯和中国各两家公司上榜,中国是百度和腾讯,俄罗斯是Yandex和Mail。
ru,就是因为搜索和社区这两个行业大,进一步说是因为用户对搜索和社交需求大。所以一家公司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和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相关的,“这最根本的事情跟个人能力无关,一定是用户需求。”
在美国,如果问一个创业者为什么要创业,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想改变世界”。 很多时候这个回答是真心的,只是有些人喜欢改变世界的过程,有些人喜欢改变世界的结果。
王兴创业的原因也是如此,但他更倾向于结果。“因为从自立的角度看,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希望把这个世界搞得好一点。”
美团逻辑现在的日历大多有每月、每周、每天这样几种查看方式,但王兴希望能增加一个以年为跨度的查看方式,比如从现在到2060年。 而校内、饭否和美团则都是整段时间里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心态就会更加平和,可以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以王兴的观察角度,一些风险投资者会说,希望投资的公司能站在风口上,这样即便是一头猪也会被风吹起来。
这说的就是时机。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两位IT领域的奇才都是1955年出生的,但如果他们早出生5年或者晚出生5年,可能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和他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幸运的是,王兴几次创业都找准了风口。校内网虽然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但王兴仍然犯了很多年轻人的错误,尤其是和风险投资者的沟通不是很顺利,这也直接导致了校内网被迫出售;在饭否的问题上,王兴首先是很敏锐地发现了微博的价值,但在运营过程中还是因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预见和防范,导致在微博的浪潮来临之前提前退场。
在创办美团的过程中,王兴对待融资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团的两次融资都非常顺利。虽然融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购网站的生死,但是融资以后如何花钱更为重要,而王兴在花钱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得当。
王兴创办美团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他没有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社交领域进行创业而是选择了电子商务,但王兴认为美团事实上也融入了很深的社交因素。 最重要的是,美团可以借助社交来进行传播,而他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和其他团购网站在获得大笔投资之后花钱打线下广告不同,美团至今没有做过线下的广告,所有传播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口碑完成。曾经有人质疑美团花钱过于保守,认为王兴从来没有手握那么多的资金,所以“不会花钱”。
但事实上王兴的钱花得非常到位。根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的统计,美团已经多个月份位居团购网站销售规模的前三位,而很多烧钱过快的团购网站一旦融资不顺利马上就暴露出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美团第二轮融资完成后,王兴对外公布了美团银行账户的余额,6000多万美元。 按照美团目前的烧钱速度,这些钱足够维持其2年多的运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融资通常需要能保证公司12至18个月的运营,所以美团在资金上非常安全。
“创业公司死亡无非两点,一是钱花完了,二是信心耗尽了。通常钱花完是非常直接的信息,信心耗尽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但二者也有关联,尽量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要避免致命错误的发生,就还能继续前进继续尝试。
”王兴说。美团对王兴的另一大挑战是他管理人的能力。
美团从11人的创业团队到成为拥有超过2000人的公司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搬过好几次办公室,在高速发展中“管理肯定是问题之一”。现在美团总部办公室里摆放着很多白板,有的是小贴士,有的写着临时的规则,这也是公司还不成熟的标志。
但是伴随美团高速发展的是王兴快速的学习能力。“美团从11人到2000人,他从来没有吃力到不行,他的扩容能力还是很好。
创业的定义: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按自己个体情况对创业定义进行展开理解:你有想法做,你的人生价值观和自信心。 个人创业背景:a,个人价值观和资源。
b,国家政策。c,当地政府鼓励政策。
项目切入点和项目商业计划书的起草、调研和落地过程的简叙。 创业经历的叙述:人、财、物;产、供、销六个方面的叙述描写和阶段性的感悟语。
说说目前个人创业的效果、业绩、实现价值和下一步规划,有财务数据则更好。 对自己个人创业经历的感悟和见解。
以上为“个人创业经历怎么写”的框架,按你具体做过或者想象做过的内容(即虚构)填就行,其中4、5、6是主要展开项,其他则简洁扼要。留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她高中时辍学回家开商店,几年后又重返校园并考上北大研究生时,她让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钱永强只见一面、连协议都不签,就向她投资200万元。
今年,她的网站在两个月内连续获得两笔各数千万元的投资“他们可能觉得我没能力骗他们的钱吧。 ”小龙女这样解释投资者信任她的理由,对于最让创业者头疼的投资问题小龙女的回答显得有些轻描淡写。
小龙女所指的能力可能包括她当时的身份仅仅是一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大学生,还包括她丝毫不会夸夸其谈介绍自己所做的事情多么有前景,用小龙女自己的话说“不会吹”。 2005年初,因创办新东方学校而名利双收的钱永强登录到交友网站“世纪佳缘”,按照要求填写了必须的个人信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回复一封接着一封,很快超出了他已经注册的所有其他类似网站。
不久,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约见了网站的版主——小龙女。此前,他对这个女生一无所知,唯一的联系,大概就是她曾经是他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新东方学校英语培训班的学生。
创业故事寥寥数语之后,他甚至协议也没有顾上签,就向她的网站投入200万元的资金——这也是该网站历史上的第一笔外来投资。变化昔日农村辍学生变风投新宠这个女孩名叫龚海燕。
两年后,她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这个穿着平跟凉鞋的互联网弄潮儿依然不改本色,除了略显疲态的神色。 记者一句“龚总”刚出口,就被挡了回来,她更希望别人叫她在世纪佳缘上的昵称“小龙女”。
这个昵称很容易让人把它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联系起来。小说中,小龙女长年睡在寒冰床上,不食人间烟火,是标准的冷美人。
而现实中的小龙女除了与人沟通时那种直白的方式,就再也很难找到与小说人物的相似之处。 “我姓龚,龚里面有一个龙字;另外我是属龙的;还有互联网上管不漂亮的女孩都叫恐龙。
就叫小龙女了。”她这样自嘲道。
她可一点都不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这不,接过记者递过去的最新一期《数字商业时代》,目光很快便停留在封二广告的位置上,随即向记者询问广告价位。 “世纪佳缘做到现在我们基本上靠用户的口碑传播,然后注册,我们基本上没有做什么推广,现在拿到融资之后我们会做大规模的市场营销。”
几个月前,公司刚刚先后拿到两笔巨额的投资。4月份,已经向她投了几笔资金的钱永强说动新东方的另外两位创始人徐小平和王强,向她的公司投资了4000万元人民币。
过了不到两个月,启明创投又决定向其投入1000万美元。现在,她感到必须加快速度冲向梦想。
“口碑营销是很好,但是它慢。”她说。
求学23岁“高龄”重回高考考场小龙女出生在湖南省西北部一个全镇人口只有1万人的农村。在这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两条路,一是外出打工,一是上大学然后外出打工。
而她的计划不在这之内:她小时候的理想是要开家商店。起初,做母亲的并不理解这个想法,“你卖给谁啊?村子里一共这么点人!”是母亲通常用来打消她念头的口头禅。
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下广东打工的经历,让她的母亲开了窍,回来靠借来的3000元钱,在乡镇上开了商店。 高中尚未毕业的她辍学了,全心打理商店。
不久后,面对蒸蒸日上的生意,她仍然感到不足以彻底改变“家庭的命运”,毅然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南下打工大军,但最终只是成为流水线上“麻木”的一员。1996年11月23日,成为她生命的转折点。
她的一个高中同学到员工宿舍找她玩,看到已经考上大学的昔日同学,并听她讲述曾经的同学都考上了哪些大学过着怎样的生活,她感到自己被“刺醒”了。 说到这里,她脸上浮现出内容丰富的笑容,“如果当初我那个同学没有去找我,可能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创业故事21岁的她,回到原来的学校,由于马上就要超过当时高考政策允许的年龄,她只有一年零七个月的复习时间。她至今仍然不能忘怀当时的一幕:她坐在校园广播台里,面对比自己年龄要小好几岁的同学——校园记者,充当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考问”的反面教材:放弃学业去打工,结果境况惨淡又重新回到校园。
对她而言,必须放手一搏。就在高考前夜,她得到了可能终生受用的礼物。
由于高考前失眠,她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以往常的那颗“能够原谅孩子所犯的所有错,甚至是没有原则的包容”的平常之心,给了女儿无穷的勇气。结果是,她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4年后,她又考上了在新闻界鼎鼎大名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从那以后我坚信,只要保有一颗平常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她坚信正是这种平常心和因此而表现出来的“实在”,为她赢得了投资人的认可。钱永强的创业伙伴徐小平,也是在北京安定路长新大厦附近的邦客咖啡里与她见了一面后,便决定与钱和王强一起向她的公司投入了4000万元。
直到现在,她与徐总共才见了4面。对自我的意识甚至影响她的用人标准。
她一直更喜欢管理成本低的员工,因为她觉得他们不用催也会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创业从无心插柳到超级红娘进入研究生课程后,一直梦想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小龙女。
郭台铭 20年前在台湾,他名不见经传,所属企业规模连台湾一千大制造业都够不上;但如今却是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台湾科技首富,麾下企业遍及欧美。
他就是台湾最大科技企业集团——鸿海集团的老总郭台铭。 英雄莫问出身低 黑手雄心与天齐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
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
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
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
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
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
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目标大 雷厉风行明赏罚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
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
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
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
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
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
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
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
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
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 郭台铭,1950年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1974年在台湾创办"鸿海企业集。
陈光标于2003年创办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变废为宝。
多年来,陈光标领导江苏黄埔公司诚信做企业,守法经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并投身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敢为人先,成为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排头兵,至今已累计捐赠款物超过14亿元,位居中国慈善家前列。陈光标还积极推动慈善理念的传播,提出“投身慈善乐在其中”,“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等慈善观念,高调做慈善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大力弘扬,能带动更多的和他一样的富人加入到行善的队伍中来,带动全天下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善意。
马云创业真经:没钱也能创出大事业没钱也能创出大事业很多人都想创业,但他们似乎又有一个不创业的理由:我没有钱,我要是有钱的话,怎么怎么样……似乎只要有钱,他就一定能创业成功。
可是马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没钱,同样可以创业,同样可以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马云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创业开始时都没什么钱。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很多人总是有想法,却很少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然后就是马上行动。当时是1992年,马云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青年教师,28岁,工作4年,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
但没钱不是问题,他找了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风风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成立起来了。创业开始,也是举步维艰,第一个月,翻译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当时每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于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劝马云别瞎折腾了,连几个合作伙伴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但是马云没有想过放弃,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吃了很多苦头。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于是决定回国做互联网。这次创业,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马云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说这种话的人,这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难。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账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坚持梦想。
没钱,只要你有决心,肯努力,不要被困难吓倒,梦想的光辉一定会照进现实。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
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那是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时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也精打细算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
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8年后的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
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马云的三次没钱的创业经历,再听了俞敏洪关于人生的论断,你还会为自己创业寻找“没钱”或是没有其他什么的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付出所有的努力,世界上就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其实创业之门随时为你敞开,走出第一步的时候,你便和马云在一条路上了。
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跑出很远,而你刚刚起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