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形势任务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执政使命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职责和任务。
要求基层党组织成为党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的组织基础,承担起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企业、城市街道社区、学校、机关等社会基层组织内部建立了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社会事务,不再直接包揽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收益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必须创新党的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方式、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方式,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履行好党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2.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有战斗力的,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大批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积累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经验。
但是也要看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严峻的;伴随着改革进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也是复杂的、艰巨的。当前,全市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不少与新的形势任务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些党组织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与社会基层组织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群众利益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党员队伍的变化与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与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缺乏物质保障。这些问题,影响党组织有效履行领导核心、政治核心职能,影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加强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任务、工作方式、自身建设、工作条件等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以厦门市为例:
2020年度厦门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部分名单
1、财心财智·预算家(厦门市财政局预算处党支部)
2、最强警声(厦门市公安局宣传处党支部)
3、学村守护人(厦门市集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集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
4、金融梦·奋斗者(厦门银行党委)
5、厦门网信“信仰学堂”(厦门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党支部)
6、领航1234(漳州海关缉私分局侦查情报科室党支部)
7、“稽查红帆”(厦门市税务局稽查局党总支)8、红·外·线(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机关党委)
9、理论宣讲轻骑兵(厦门市委讲师团党支部)
10、“爱心医保”党旗红(厦门市医疗保障局机关党委)
参考资料来源:厦门机关党建-中共厦门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关于2020年度厦门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 评选结果公示
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理念。树立“绩效党建”理念,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
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活动从“偏于形式”向“突出作用”转变。树立“活力党建”理念,培育
崇尚创新的基层党建文化,使组织活动与时俱进,时尚鲜活。树立“幸福党建”理念,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
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让基层真正得实惠。
二是以区域化党建为途径,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推
行“跨域联建”,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机(关)联建、企企联建等跨区域联建模式。推
行“行业统建”,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建立枢纽型党组织。推行“特色创建”,根据党员职
业、专业、年龄、爱好等,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成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设置特色党支部。推行“流动带
建”,按地籍相近的“同乡”模式、流出流入地合作的“同管”模式、基于集中居住点的“同屋”模式等设置基
层党组织。推行“青春党建”,在青年党员相对集中的两新组织、商贸楼宇等,采取单位自建、跨域联建、特色
创建等渠道,组建各类“青春支部”。
三是科学设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让党员群众在组织活动中得实惠、受教育。注重新知识、新理论的教育
和传播,实施组织活动动态分析管理,实时更新内容,让党员第一时间接触前沿理论,领会要义。把解决问题作
为活动重点,做到更加贴近基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贴近基层和谐稳定、更加贴近基层群众需求,紧扣实际
谋划实施。赋予基层党员更多的话语权,让基层党员参与方案策划和内容设计,充分反映党员意愿。
四是加快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活动方式,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网络党建,建立跨域联
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实现党建动态“网上查询”、党建任务“网上知晓”、薄弱环节“网上预警”;推动“一
个支部一个网络阵地”,探索“网上支部”、“网上党校”、“电子党证”等模式。打破行业、区域、群体限
制,健全活动开展联动机制,共享活动资源,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根据党员群体差异,开展“菜单式”、“订
单式”活动,针对青年党员,还可围绕创业就业等青年人关心的热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元素,开展
鲜活时尚的特色活动,引导他们服务社会、建功立业。
当前,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的职能分工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也引发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环境和形势、任务和要求的深刻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不断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一、要营造一个关心支持社区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党建工作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动员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一方面是支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建设好了,也可以为居民群众以及单位和单位党员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互相促进的。从而增强各阶层党员的 “社区意识”,使各阶层党员认识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内涵与功能,形成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主体意识”,使各阶层党员从社区的客体变为社区的主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二、要完善机制,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建区域性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组织活动模式,促进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组织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最关键的是要理顺条与块的关系,也就是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
一方面,要让单位党组织和单位党员,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有参与的意识、参与的动力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以社区党建代替单位党建。要在两者间建立一个最佳结合的机制。
一是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协调机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内有关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等协调机构,定期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工作。
二是建立共建责任机制。由社区党组织与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协议书和社区事务共管协议书,实现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
三是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要让在职党员亮出身份、参与活动、发挥作用。
同时,要建立健全四个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制度、在职党员活动记录制度、定期向所在单位通报制度、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评优制度。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各人的特长,组织若干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是建立单位党组织和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把支持和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作为各单位党建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写入上级党委与各单位签订的党建责任书,同年度业务工作一并检查,一并落实。
还要把支持和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作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创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今后党组织和党员评选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和其它一些先进评选,都要征求所在社区的意见。并要把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对党员的年终考评和党员民主评议中。
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些机制,真正形成一个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基层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三、要做好为群众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第一、要把社区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上。要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党的工作抓手。
社区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为社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把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满足居民的利益需求作为中心环节来抓。现阶段,应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等社会困难群体的福利性服务,以及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无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并逐步向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的有偿社会化服务过渡(如物业、家政、养老、快餐等)。
按照无偿与有偿并行、民办与公办并举的方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社会兴办、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整合社区资源,逐步建立起以街道为中心,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内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的系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二、要把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区文化在传承文化成果、引导价值观念、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引导居民追求先进文化,既是促进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设施的作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格调高尚的社区文化氛围,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要把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社区是城市构成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没有社区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必须把维护社会治安,保持基层稳定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只有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政法组织、综合治理组织为主体,以群众自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