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女,1970年4月生,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妇Ⅱ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妇产科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学硕士生导师。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奖获得者。临床擅长于妇科肿瘤、盆底重建手术及宫、腹腔镜等微创手术, 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妇科肿瘤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省计生委科研项目及湖北省卫生厅人才基金等9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2009年研究成果“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和手术治疗研究”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
任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盆底重建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内镜专业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专家组成员、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湖北省计生委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事故鉴定专家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源 11篇),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5部。
从事妇产科工作近二十余年,精通妇科微创手术(宫腔镜、腹腔镜及阴式手术),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囊肿剔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擅长于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的根治性手术及综合治疗,尤其在早期宫颈癌的微创治疗、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及异位妊娠(射频、栓塞技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子宫脱垂及尿失禁)的国际标准化诊治及妇产科B超诊断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和独特见解。 学术职务: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盆底重建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内镜专业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性学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湖北省计生委事故鉴定专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审稿专家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约编辑欧洲一级盆底康复师中华医学会会员湖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任期四年) 2011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妇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妇科内镜微创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奖获得者教育履历:2008。
7 获武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8。10 都林Bosco医学中心进修妇科泌尿学2011。
9 日本福岛医科大学进修妇科肿瘤学工作履历:2012。9 - 至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妇II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2009。
3- 2012。 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妇II科副主任2012。
1 - 至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教授2009。12- 至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成果获奖:1。
2009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和手术治疗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职务发明专利“白帆在制备治疗性传播疾病的阴道用药物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 I 0020084。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部省重点共建的学校,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现有30个学科型学院,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8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具有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强大优势。
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原成都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过两次合并建立的,是四川大学从事社会服务,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学院。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科技部、教育部于2001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的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四川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川大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大学科技园运行几年来,依托四川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才、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教育优势,逐步实现了“三基地、一中心”(即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心),初步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是经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四川大学科技园批准成立的一所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学院实行“职业技能+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依托四川大学师资、实验设备优势,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培训人数最多,实训设备最完善的教学基地之一。目前,学院拥有教学场所8万余平方米。学院拥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运动场等完善的教学配套设施。其中机电、工程机械、数控、汽车、电子、计算机、通讯、印刷、烹饪等专业实作实训室和车间50多个,可供3000多人同时实作。每年有近万名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四川科华技工学校、成都新科华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代码51212)是依托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以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创新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现多方教育资源共享而创办的一所大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办学优势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 8190
【入学门槛低】
凡遵守法纪、品行端正的应往届初高中、职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青年皆可免试报读我院,经学院培训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取得四川大学正式学籍。第一年未取得学籍者,第二年仍有机会获得学籍,在校学习年限以及享受学院就业安置不受影响。初中毕业生除可报读我院中专外,还可选报我院套读大专班。
【经济成本低】
凡报读我院大专的学生在学业期内学杂费不总额不超过20000元,比读其他普通高校节省近2/3。符合条件者,还可享受国家资助和学院优惠缴费政策。优秀者可享受500-1000元的奖学金。
凡取得中专校(四川科华技工学校、成都新科华职业技术学校)学籍的学生在学业期间内所交学费总额不超过10000元,与全国同级同类学校相比居于中低标准。而且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成都市相关规定,可享受国家助学金3000元,按月发放。[国家助学金自主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学生、县镇非农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学生、革命烈士子女、孤残学生、单亲贫困家庭学生和因突发事故导致家庭经济捆的学生。)]成都市籍的我校中专生同等享受成都市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各种专项学费补贴(详情见成都市当年执行的《成都市远郊区市县相同学费标准实施办法》及其他相关政策)。符合学校条件者还可享受学校优惠缴费政策。优秀者可享受奖学金200-1000元)。
苏州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思路汇报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作《“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 面向“十二五”的苏州工业园区》主题报告。
杨说,“十一五”期间,是中新合作深入推进的五年。在两国政府支持下,成功争取了国家高新区政策共享、全国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试点、首个鼓励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一大批政策支持;“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十一五”期间,苏州工业园区GDP增长1.3倍,达到1380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8.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34%和60.3%。
展望“十二五”,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样本,苏州工业园确立了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两大主攻方向,“六大战略”“八大计划”和“三化三型”的发展目标。
产业方面,园区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制定了“3+5”产业规划。力争到2015年末,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千亿级。
城市布局和功能上,园区提出了以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养生区等三大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三大城市副核组成的“3+2+3”新发展格局。
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园区制定了“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提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科教领军人才创新工程、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纳星人才”计划,力争每年引进和培养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 名。
会上,中国邮政速递、北京海兰信数据等5家企业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了近12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方正国际与山海经纬的北京GIS系统项目也在现场签约。发改委、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为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
预计至“十二五”末,苏州工业园区服务贸易额将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2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园区将以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在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上积极探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有效结合,市场导向和政策扶持双管齐下的服务贸易的新模式,继续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科技局,原称科委,属政府职能部门,为行政编制,在国家级就是科技部,省级叫科技厅,到市县级叫科技局。
其二级单位一般有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科技情报所等,市、县均有设立。工作范围:负责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负责科技经费预决算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发布科技计划指南。
扩展资料:主要职责:1,拟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以及科技发展、引进国外智力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2,编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规划并监督实施,统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示范。
组织协调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3,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组织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发展需求分析,提出重大任务并监督实施。4,牵头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拟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监督实施。
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5,统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区域创新发展、科技资源合理布局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园区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科技局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_科技部职能。
科技局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科学技术局属政府职能部门,为行政编制,最高级别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省级单位为科技厅,到市县级称科技局。
其二级单位一般有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科技情报所等,市、县均有设立。
扩展资料
科技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科技、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相关战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拟订科技工作、知识产权工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有关政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负责科技经费预决算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发布科技计划指南。
(三)拟订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协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指导促进产业化基地、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新型创新创业载体、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负责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推进全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作。
(四)指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负责管理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贯彻执行科技保密管理办法;负责全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五)拟订全市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科技金融结合统筹协调,开展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定专题基金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相关计划项目;指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六)加强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和指导农村科技示范、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建设;承担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七)研究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指导涉及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生态保护等社会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科技工作;负责全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科技宣传、科技信息、科技统计、科技保密、科技会展和科普工作。
(八)负责专利技术转化实施;指导和实施知识产权运营;负责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指导专利中介服务机构业务,建立健全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负责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负责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
(九)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部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西安市科学技术局-部门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技局
河南农业大学
位于郑州市文化路和农业路交叉口,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分别临文化路、东三街、丰产路、农业路。
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下设农学院、林学园艺学院、牧医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点(含自主备案),65个硕士点,46个本科专业。学校占地面积4800多亩,馆藏文献总量234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在1000多名教师中,有双聘院士7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75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0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和省骨干教师51人,省管优秀专家32人。各类在校生21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15000多人,各层次成人学历教育生4000多人。
学校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国家烟草(行业)栽培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等18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每年承担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一半以上为国家和部委项目。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荷兰等40多个国家的7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有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
学校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积极实施社会需求导向战略、开放办学战略、改革推动战略、优势特色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战略,进一步加快大学文化和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的步伐,加快办学条件改善的步伐,努力把学校建成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建成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简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现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
学校起源于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绵阳工业学校、绵阳机电工业学校三校合并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绵阳水利电力学校部分专业并入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持“诚信为基、能力为本、创新为魂、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始终依托和对接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本科教育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建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绵阳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学校占地700余亩,校舍面积近3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3亿元,其中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量12958台(件)、总值12498.8万元。学校以工科为主体,设材料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人文科学系、艺术系等八个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培训学院两个二级学院,设有高职专业55个,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3个大类、30个专业领域,其中国家示范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5个、实训基地项目2个;四川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
现有在校高职学生1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784人,其中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149人。
有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高校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个、教学名师1人;省市科技成果评审专家29人;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绵阳市十大创业带头人1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8138质量工程),先后建成特色专业8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门、开放性实训基地7个,培育优秀教学团队18个。
探索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列入绵阳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培养认定“拔尖创新人才”75名。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连创佳绩,获奖学生累计近千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159项、省级奖项244项。
大力构建形成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学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0%,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就业质量逐年攀升。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峨胜集团合作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两个专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建立了完整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3”人才培养模式和以社团为平台、具有创新特色的本科文化,2017届首批毕业学生93人,以出色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受到一批知名企业的青睐,其中11人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围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际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先后与绵阳高新区、游仙区、涪城区金家林总经济试验区实施校地战略合作,落实并完成合作项目30余项,多元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学院”,建立了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绵阳分院和绵阳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装第五八研究所、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一批军民融合的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互动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联合育人,形成了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成长发展,实现了校企双赢。牵头组建绵阳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搭建教学、科研、开发、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协作平台,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被列入《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优秀案例,跻身于四川省10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之列。
通过多元共建打造的“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集教育、训练、交流、服务、实践于一体,培育孵化企业93家,吸纳大学生就业近500人,先后被认定为省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型众创空间众创空间,2016年成功跻身科技部全国众创空间。 目前,学校按照“十三五”发展战略和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巩固一个中心、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三大创新、抓好四项保障,建设美丽魅力和谐绵职”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服务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以优质学校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必胜的信心、决战的姿态,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一流职业大学。
校 训: 重德 精业 求实 创新 办学理念: 诚信。
南京工业大学介绍 【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简介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
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 等历史时期,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学校拥有新模范马路、江浦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210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59.9万m2,固定资产总值11.1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64亿元。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159.6万册,电子文献95.2万册。
现设有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环境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共19个学院(部)。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类学生17729人,其中本科生14177人。设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等94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1个。
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5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化学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生物化工等2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岩土工程、工业催化、安全技术及工程、发酵工程等8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2184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116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7%。
现有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281人。学校拥有一大批教学与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部)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9人,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入选“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人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与奖励。
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军工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获首届“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5人获省青年科技奖。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南工大特色的“大化工、大建筑”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十五”期间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4门次,省优秀课程群2个,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结构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竞赛等比赛中捷报频传,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奖总数连续位列全省高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建国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近20位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