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需要符合:
分数线达到其要求,身体健康等。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与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启明学院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
启明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开发学生潜能,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途径,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达成"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目标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启明学院基本办学思路为"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将以"开放式"办学的思路统领基本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教师聘用等方面加大对国际、业界、高校、社会的开放力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包括选拔、评价、激励、约束等)机制,吸引与鼓励高素质学生、高水平教师和优质资源参与启明学院办学,创立新的运行机制和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等。学生可自主选课,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在具备相应条件下,可自主选择该校设置的任一专业。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学科支撑。面向本科生,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推动面上的创新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示范。
启明学院成立2008年9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丝宝教育与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暨启明学院成立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隆重举行。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
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
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
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
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
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
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
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研究生期间在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干了三年,写下一点感悟:
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其次才是创业。拿什么来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创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创业?再者,如何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引导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商业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上。
以上这些都是学校通过培养方案教育可以做到的。但是培养要一个商业领袖,不是照本宣科这么简单。
对于个体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的领导力和实践能力,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和社会接轨的实践的机会,比如企业实习,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人格魅力。靠领导力和人格魅力还有企业信念聚拢起来的团队比金钱雇佣来得更有效。
具体到创业,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创业,学生如何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学校如何让给与学生合适的创业机会?如何给与学生投融资机构交流的机会?这些都是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最难做到的一点。
对我而言,虽然大学期间没有和其他团队一样拿到几百万融资,但是学校给我们很好的创业条件和创业机会,正如我们启动项目时候说的,只要团队能活下去,我们就是成功,我们团队还活着,虽然大家没挣到多少钱,但是我们始终靠信念活着。
一、课堂思维训练 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首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成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把钥匙。课堂上讲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一项措施。
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其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用于考试之中,这就使他们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
二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
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
因此,各高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
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
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延伸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外环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
高校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可通过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二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如浙江大学就推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计划),由学校提供精心设计的选题,让学生投标取得项目,完成项目研究后由专家论证评比,学生获得创新学分。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三是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少数优秀大学生利用其新创意、新设计和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延长学制,以保证其在专业上花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优势;也可放低门槛,允许大学生带项目到大学生科技园自主创业。
同时,高校还应经常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优化学科机制 广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校必须健全学科机制,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需要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