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一是包括去年5月19号经过国务院已经发布的这个大的规划,现在正按照部署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重要规划、行动计划。二是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领域,推动五大工程。
比如工业强基工程今年将集中解决30项到50项标志性的产品和技术,来解决基础上面的问题。三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欧美国家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内容,我国也将智能制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相关建议。第一,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加速整合等方式,集聚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对自主可控软件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和重点突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力推进国产软件产品应用。打破国外产品优于国内产品的思维定势,结合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深度挖掘国产芯片的应用潜能,鼓励使用国产软件产品,并通过政策扶持扩大其在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建立软硬件制造商互动协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硬件发展片面注重工艺方面赶超国外企业,建议政府倡导我国芯片制造商、操作系统制造商、应用软件制造商等各产业主体间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
第二,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速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制造装备(生产线)和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的技术和信息化含量。
加速客户需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
加速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深度融合。鼓励大中型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及全新制造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引导。
对初创期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采取引导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对处于发展壮大期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采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导资金,按市场化运作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强化创新项目与创新资本的对接。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政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
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第四,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
推进工业物联网广泛应用。借鉴浙江省发展“千企机器联网工程”,每年在不同省份选择一定数量传统制造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推广应用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
要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局限。将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动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网络设计为源头,实现生产要素根据信息资源动态配置及生产模式异质化定制。
要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心。目前,国内很多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云服务产品都已相对成熟,部分已具备国际前沿水平,可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产品提供有效的推广服务平台,应引导企业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与融合,为装备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加速两化融合和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
第五,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本土制造业技能人才。
从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入手,实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壮大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大型制造企业、省属院校与社会资本联合创办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进省外高校院所落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议重点实施国外智力引进工程。
通过持股、技术入股、高薪、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积极对接发达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对于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所需引进的技能人才给予适当补贴,持续不断进行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工作,为智能制造长远发展储备后备力量。第六,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鼓励高端人才和项目团队进行创业发展,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为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内的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创业“弹射计划”,在一些重点省份。
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 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
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 还是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吧!!
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千百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我们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着眼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以下“五个统筹”,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建议:
1.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
为使更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促进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要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提高宣传效果。各地要及时对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进行梳理,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和申请办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发布,并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大学生和企业,帮助大学生和企业进一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要抓住大学生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这两个优惠政策的重点,利用案例宣传,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和阐释工作。
2.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工作,需要统筹相关政策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各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共同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力。加强各政府部门现有行政资源的协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其中,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的整合是政府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要协调整合相关行政资源,切实打破部门界限和地区界限,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不同部门、地区间大学生就业信息和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强化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使大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能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
3.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日前,浙江省政府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回原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今年争取在浙江省建立见习基地1000家。大学生见习制度的实施,对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岗位对口的实践经历。从当前的制度安排来看,借助已实施的大学生见习制度平台,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
4.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要通过体制创新构建有利于促进浙江经济转型提升的制度环境,切实破解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障碍,加快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着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
5.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破解这个错位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统筹协调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要根据浙江产业政策的发展规划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站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人才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增强人才需求规划编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用人需求更有效地实现对接。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职业认知能力勤工助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增进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十分重要。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到的许多心理困扰,大都与不能客观认识、接受和评价自我有关,也与对社会职业的认知不足有关。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和目标。
一个人的优势、特长得到发挥,有利于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职业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特别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的锻炼,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盲目追求的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社会角色转换慢,适应工作岗位过程长。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优先录取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
有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在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薪酬。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加强人际交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
开放的社会需要增强开放心理,提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与人交往沟通不仅仅需要真诚、勇敢,需要尊重他人、相信他人,还有许多的技巧与方法,尤其需要在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并总结经验。
社会实践对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于组织来说,能够保持组织系统的活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客观真实地评价他人,学会与组织沟通,增强自己对组织的认同感,提高组织对自己的认可度。
同时,要学会与社会进行沟通,在社会实践中科学地认知社会,有效地参与社会,积极地影响社会。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团结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必然途径。
在社会实践中,每一名大学生都要踏实工作,增强自己在团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一名管理者,管理的才能不是空洞地挥舞手中的权力棒,而是依靠自身的工作成绩去影响身边的人。
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应该注意,不管你在校时是不是学生干部或者学习成绩如何,在社会实践岗位上都要先踏实工作,切忌只是指手画脚。在社会实践中要学会与人协作,发挥自己对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经验表明,一个人要取得大的成就一般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品行端正,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善于与人合作,会与别人交谈,这样做就为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锻炼中,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尽量多地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做工作的有心人。勇于开拓创新,提升终身学习能力身处改革时代的大学生,应紧跟改革潮流,勇于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一种追求改变、重塑自我、不断向上的能力、过程和结果。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思想的创新、学习的创新,不断向自己的过去挑战、向自我极限挑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只有敢于和善于不断开拓创新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行政商务区沿江居住区出口加工区北部工业区江东区块综合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新加坡科技园高科技孵化器文化创意园产业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 2006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占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
1-11月,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四大产业的产值占开发区的比重达84%,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达70%。电子通信业集聚了摩托罗拉、东芝、宏讯电子、数源科技、和利时、士兰集成电路、立昂电子、鸿源科技、菱庆高新材料、华虹光电、怡得乐电子、华隆电子、史陶比尔、乐金大自然、飞凤通信等企业,形成了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记录媒体、控制系统为主的产品结构。
2005年,我区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信息产业园暨国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 发展定位:(1)软件研发:着重业务外包和媒体创意,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与BPO业务流程外包,主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中心、金融服务、动漫产业;(2)生物制药:包括生物科技、中药、医疗配备等;(3)工业设计: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纺织品、时装、珠宝饰物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
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使科技园发展为杭州湾乃至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物制药研发和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建成后的新加坡杭州科技园,是一个多功能、高品质、生态化的现代新型科技园,园区的“生产车间”更像是高档写字楼,有游泳池,有健身房,还有影剧院,园区内四成空地将栽种绿色植物,整个园区就是一座生态花园。
科技园计划用地面积约600亩,规划建筑面积 78万平方米,主要有研发基地、企业服务与生活配套三大功能。研发办公区:主要包括软件研发、工业设计、生物制药、咨询服务、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孵化园等功能,布置软件工厂、综合研发楼、通用式研发楼、定制式研发楼、独院式研发楼等;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高星级酒店、商业、公寓、会议、培训等配套服务。
首期建设项目——“软件工厂”(杭州国家服务外包基地核心园区之一)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入驻5000人,集软件设计、制作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主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将于2007年年底建成。 产学研合作中心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一体,具备科研合作与开发、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服务四大主要功能。
这种“六位一体”的新型合作创新机制,旨在实现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人才积聚和培养、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使之与开发区的科技合作、招商引资、对外宣传、体育文化事业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和产业化合作。
四大主要功能是:(1)科研合作与开发:促进校企科研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设计创新课题并组织招标;(2)信息交流:科技信息检索、发布与咨询、开展网上技术市场服务工作、开展产权交易活动;(3)资源共享: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仪器设备共享;(4)人才服务:开展人才交流和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该区正在申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积极搭建浙江省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整合生物医药资源,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撑能力和生物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浙江省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浙江省十一五期间重大公共服务平台之一,核心层由我区高科技孵化器、区内相关企业和市内相关院所组成,服务对象为全省医药企业,该平台将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要素,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撑能力和生物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园两中心即留学人员创业园、人才开发中心、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杭州中心开发区分中心,按“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模式管理。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开发区精心搭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平台,旨在为有创业意向的海外留学人员提供更为便利的接待、咨询、创业和立业的全程服务。人才开发中心以“创业、创新、创优”为目标,以全方位地为区内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各类高效、优质的人事、人才服务为宗旨。
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杭州中心开发区分中心的成立,目的是为了接轨长三角,更是为了充分发挥开发区大学城、企业和人才的优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并非是从WEB2.0引申而来的,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对Living Lab、Fab Lab、AIP等创新模式探索的结果。WEB2.0则是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
你好,杭州师范学院确实发展非常快,07年由杭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现在杭州又有很多人在讨论说要把杭州师范大学改成杭州大学。发展的潜力比在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要大。但是杭师大在全国的高校来说那又是无名小辈了。
杭师大引以为豪的就是校友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了,阿里巴巴还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
杭师大的艺术专业和教育师范类是优势,其实专业更多的是看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杭师大分为下沙校区以及文一路的杭师大钱江学院(民办本科),所以看还得看你朋友考入的是哪个校区。
备注:专业简介
电子商务专业是阿里巴巴商学院设置的专业之一, 2001年开始招生,2008年起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目前为杭州师范大学校重点专业,2009年新学年共招4个班。该专业下属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实验室为杭州市重点实验室,专业拥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先进图书资料及畅通的招生就业渠道。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阿里系列课程、电子商务实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专业致力于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增强办学特色,为求学者搭建一个新颖而完善的现代商务知识体系、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 网络营销也是其设置的专业之一,2009年共招两个班。
马云的意思是阿里商学院的毕业生三分之一进入顶级it企业,三分之一自己创业,剩余的流落到社会其他岗位。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现为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为主管理。学校坐落在经济繁荣、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为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百年办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 “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求是笃实的校风。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1995年开始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2000年获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和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别的办学格局。 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省重点专业6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23,7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有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学生8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7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近140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职在校工作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博士生导师3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36人,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共聘任共享、兼职、客座教授17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现拥有省属高校首批“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平台7个。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学校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励15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目前,在研科研总经费超1.8亿元,并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学校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一批教学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重要学科竞赛及国际服装设计比赛中取得佳绩。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近几年学校本科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中心、语音中心、网络中心和一流的体育设施,具有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平台。图书信息中心设施先进,馆藏特色鲜明,是浙江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区域中心和国内学科资料最齐全的服装与艺术设计情报中心之一。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它学术活动,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趋势日益明显。 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迈进!
浙江!希望能帮助到你!浙江理工大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