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民能否创业成功?卖农产品能够发家致富吗?那些在我们身边已经成功的普通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的?日前一场聚焦普通百姓个人创富、与知名大企业家无关的论坛,一项针对我们周围平凡百姓创业的调查报告,似乎能让我们捕捉到问题的答案。
2月18日至20日,由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举办的“第二届百姓致富经验交流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一项最新的由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MBA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发布。
创业者多和“农”字关联为期三天的年会上,8位“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老百姓,成为今年榜样式的“创业英雄”。河北农村长大的女孩杨凤君独辟蹊径,凭着瘦弱的身板做起了胖人的服装;王茶英靠做豆腐积累千万财富,坐上萧山地区同类企业的头把交椅,并最终把豆腐出口欧美;60岁的北京平谷农家妇女张书英,44岁开始创业,从做建材起家发展到饮料业、旅游业,倔强和执著使她成功,被人称为“拧老太太”;河北人张宝卫早年跑广州经营水果,现在开办了特色南瓜种植基地,他种植的巨型南瓜被人当艺术品购买,单个产品曾卖到8000元;河南安阳人李军专门生产水果纸袋,这个“给水果穿上衣服的人”把生意做到全国6个省,使蔬菜水果身价大涨,自己的年利润也超过百万元;山东淄博人吴胜营,硬是从花样繁多的小吃市场中,开发出新产品“烤鸡蛋”,并一举打入超市;最离奇的创业英雄还包括养牛专业户王守红,他竟然从牛粪里发现了商机,用牛粪做培基种植蘑菇,目前已计划销往海外市场,还投资80万元搞了科技园区,准备将牛粪进行包装当作商品卖。
这些创业致富的成功者或多或少都和“农”字有着割不断的关联,他们或出身农民,或从事农产品经营,或是和农业打着交道。“他们也许不是出身名门,没有很高的学历,白手起家,却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市场,做成了我们可能做但是没有做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MBA研究中心主任付文阁如此评价这些“百姓创业英雄”。
创业10万元就可起步《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揭开了普通百姓创业成功的秘诀。报告显示,48%的创业者创业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下,也就是说想创业10万元就可以起步了。此外,年龄在26-35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段,在这段时期创业的人数接近一半。
报告还显示,企业雇员和农民是创业的主力军。企业雇员所占比重最大,为41.56%;其次为农民,为25.11%。创业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大约是女性的3倍,前者为77%,后者为23%。男性和女性选择创业的行业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创业者选择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而男性创业者选择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批发零售业、工业加工业和农业加工业。据调查,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行业是百姓创业者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行业,而这些小人物的资金来源80%来自个人家庭的积蓄或者家庭借款,而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资金的比例相对较小。
报告的调查结果还分析了创业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中,资金筹措、市场需求、技术人才和内部管理等问题是创业者在各个阶段都可能面临的困难。调查显示,有过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占48%,因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企业失败被最多的创业者所认可,其次是创业项目选择错误,第三是管理不善。创业者要想成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研究表明,创业者应具备的前五大品格是:诚实守信的原则、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求异的思想、灵活变通的本领和把握机会的意识。应具备的五大能力为: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运作能力。
在目前创业者最高学历中,高中学历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对创业者最高学历和创业时的学历总体进行比较,整体趋势是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创业者人数在减少,专科、本科、研究生创业者人数在增加。有趣的是,创业者都有读书的习惯。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在1至2小时。以自我提高和工作需要作为读书目的的创业者约占73%。
据悉,国内近百名在个人创富领域实现财富梦想的普通人齐聚此次年会和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做小生意的创业者更是慕名而来,共同探讨百姓致富话题
给不给分无所谓,自己一点意见。
不要忽悠,要结合人的需求入手,并以微观和宏观条件的影响和支持侧面论证。人都有需求,但是创新创业目前还是适合那些具有差异化和个人价值体现的高级需求的人群,如果需求是解决生存,还是先找一份工作更合适,所以一定要负责任的去倡议,这一点是先决条件。
其次从微观条件来说,大学为什么是第一次创业的最佳时期,年轻没有失败比较俗,但是符合人们惯性思维。另外有一些我自己的体会,比如符合现在创业的其他微观条件,知识、团队、资源。
这三个条件是其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大学时期的,或者说,其他时期可能某一条件或者某两个条件更加有利,但另一个却无法兼顾的。大学和知识直接挂钩,大学可以找到专业相同和专业不同的具备相关知识的阶层比较相近的同学,对于创业来说聚焦和互补条件更加便利,从一定意义上,对于团队的建立也是非常便利的;团队:更加了解熟悉,可靠安全,你毕业了再去找团队,大家各有各的追求和工作,非常难,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不见得了解可靠,可靠的不见得和你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最后资源:大学有各个企业的联系,各个大学的联系和老师的学术支持,有的还能与国外有联系,你想干什么都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得到帮助。
说完了微观再说宏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时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国家也提倡创业,这个在原来什么时候有过,并且也说明在未来具有未定发展性,要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条件,这是对知识经济的肯定,不用不就是浪费么?微观和宏观讲完了,主要是创业。那么创新这个东西说实话,是一个观念,观念来自于认知和内化,来自于体验、经验和市场营销方面知识的了解,这个是大学生的弱项。
如果说一堆要创新的屁话,其实不如给出一系列的数据来,某几个行业非常突出的新贵是谁?这几个行业每年要死多少企业?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两个情况会同时发生。结论是创新,但是还没完!!!创新释放了更多的或者更强烈的,或者新的——需求,和需求无关的创新是瞎耽误工夫。
我的创新创业感想
总的来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创新创业。所以在第一次接触到听到“创新创业”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困惑。因为一听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为是与就业方面有关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学校里面的“创新创业”说得不那么神秘一点其实就是做课题。与大家所做的暑期社会实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创新创业相对来说更加学术和专业一点点,形势更加多样化,可以做成实践的形式,也可以是理论的形式。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要做项目,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做创新创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选题。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关键在于新颖,创新,或者也可以是借鉴别人做过的课题,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就是,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必须突出自己课题的创新之处,从新的切入,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课题一旦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组建你的团队,大家共同找资料,合理分工,开始写创新创业立项申请书。通常包括“立项的目的与基本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和“项目的实际运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等等这些方面。接下来就是去找导师,和导师的沟通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建议修改创新创业申请书。在课题申请立项之后,就按着你们计划的时间表去做你们的项目。
就从自己的个人经验来说,做这个创新创业特别偶然,反正就是有点歪打正着的意味,这次创新创业的课题成功结项关键是团队成员以及其他同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给了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课题是以兰州高校为例,所以我们的课题大部分都在在兰州进行。在做总体规划的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规划,做调查问卷是必不可少的,在问卷的设计上我们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一份可行度、效用比较高的问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协调,共同讨论,团队精神很重要,而且在课题中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不能忽视导师的指导意义,指导老师的一些建议可能会给你“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在课题的进行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会在挫折失败中成长,往往都要“见了南墙挖洞也要过去”的信心。充分的准备和不断地学习尝试,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概率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原计划方案,遇到难题可以换个方式和方法继续前进,经历过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脚步更加坚定。永远要记住一点:信心和坚持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创新创业课题进行时间跨度通常为一年,时间最好提前规划好,合理分配。避免最后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尤其有做实践的同学,要好好利用暑期时间。
通过创新创业,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很团队成员的交流中学习很多的知识。一次尝试,增加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外在压力增加时,就会不自觉的增强内在的动力,我觉得这是大学里面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在这次的课题中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但是必须还是要学习领导力,the leadership。还有一点就是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建议大家能够积极地加入创新创业计划活动中,因为,你总能收获很多,它绝不会叫你失望的。
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
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创业的文化和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创业,。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
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创业的文化和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创业,仅通过开设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创业是综合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实践,因此创业教育一定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借鉴MBA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学习和体会创业中需要的工商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在模拟创业练习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年一次,参加人数有限。各个学校可以在学院层次定期举办类似的创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硅谷的创业教父彼得·泰尔从2011年起,启动资助“20 Under 20”创业青年人项目,鼓励大学生退学创业。虽然我们不一定要鼓励退学创业,但这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在美国乃至很多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
激发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实验空间就像乔布斯家的车库,是创新创业的原始空间。因此,利用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空间很必要。这方面需要高校予以重视,出台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到科技园创办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我国的大学也能够像斯坦福等国外大学那样,在大学科技园中产生很多有影响的创新企业。
创业教育还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与社会加强联系,使更多的金融、法律等资源进入学校,为创业服务。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实践经验,这就促使学校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创新,使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走进学校,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到学校上课或任教。这也可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对一些学科的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报告
真快啊,一转眼,又到暑假了,可我还能有几个这样的假期呢 ?即将步入大四的我,除了自
己的热情, 也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而努力。 近年来, 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社会热
点之一,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以大学生创业就业为服务平台, 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机遇。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
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
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相反, 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
业相对较少。而且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
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 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 这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而另一方面, 外在因素也有着不小影响。 金融危机呼啸而来,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 ,另一边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
业的现状。 目前, 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上, 对此国家政策也作
出了积极地调整, 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人数也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 但仍不能够满足
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一、开放与低成本:面向公众群体开放,采取部分服务免费、部分收费,或者会员服务的制度,为创业者提供相对低成本的成长环境。
二、协同与互助:通过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共同的办公环境能够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聚合”产生“聚变”的效应。
三、结合:团队与人才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
四、便利化:通过提供场地、举办活动,能够方便创业者进行产品展示、观点分享和项目路演等。此外,还能向初创企业提供其在萌芽期和成长期的便利,比如金融服务、工商注册、法律法务、补贴政策申请等,帮助其健康而快速地成长。
五、全要素:提供创业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和设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