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生推崇印度的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久。
主要论点就是印度是自由的民间经济,而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因而不能持久。
黄亚生年轻时期与他的父亲黄钢,一个老中国共产党员在意识形态上的产生分歧,黄亚生现在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他当时的想法,他的观点中总是有着一种认为西式民主”总是有效性“的想法,而印度更好的拷贝了西式民主。
代表黄的这些想法的一些文章有 <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What's the fastest rout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等等。
黄亚生在中国媒体前自称他宣扬印度是为了刺激中国。不过从他的英文著作来看,他这也只是在中国媒体面前说辞而已。
目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任职教授,积极为美国出谋划策,如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1月8日刊载题为“与中国的普通百姓交谈”的文章,提出观点:只是跟北京官方进行接触已经不够了。
美国领导人要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同中国人民进行沟通,不要让阴谋论者来代替他们进行沟通。
建议美国政府加强与农民工,被拆迁户,破产企业家加强“直接”交流,以博得他们的支持。
因为“科技已经开始凿开了北京新闻控制体制的几个洞。中国有4亿网民,差不多和美国的总人口一样多。
另外,中国还有7亿手机用户,每年这两类户的数量都在以数百万的速度增加。”
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即微观装配实验室,是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
该中心主任Gershenfeld教授认为,迄今为止,数字革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的发展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无所不在的个人通讯网络及个人计算已经形成。
目前,人类正处于第三次数字革命的前夕,在这次以“个人制造”为核心的革命中,相关的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露出苗头。从某种意义上说,Fab Lab正是这即将到来的革命大潮前跃起的浪花。
Fab Lab的最初灵感来源于Gershenfeld教授于1998年在MIT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能够创造任何东西”,这很快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没有技术经验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创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如为鹦鹉制作的网络浏览器(/mobility/complexity/fablab.pdf。
他是怎样用2000美元,一年时间完成MIT本科教育的?斯考特(Scott H Young),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年轻人, 决定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在一年之内,完成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
万事开头难,斯考特挑战时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找到MIT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及学习资料。如果有人事先把所有该学的内容都为我们安排好,那即使课程再难,我们至少知道努力的方向。
可要是连该学什么都不知道,那就两眼一抹黑了。值得庆幸的是,网络让学习资源实现了共享,因而让斯考特的挑战成为了可能。
我来试着还原一下斯考特通过搜寻资源完成计划的整个过程。斯考特先是找到了MIT官方的课程网站,(很多大学即使没有官方网站,也都能找到类似的信息,比如plan of study和curriculum)。
在“FindCourses”(挑选课程)的选项里,可以根据“Department”(院系)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斯考特找的自然是工程学院下属的“Electrical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专业。
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上面这个表格,里面显示,根据侧重领域的不同,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有四种选择,点进去任何一个都会看到以下类似的课程列表。斯考特浏览了所有四个选择的课程设置,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了一份定制化的课程安排:一共33门课,既有线性代数和物理这样的通识课,也有算法和人工智能这样的专业课。
接下来就是寻找每门课的学习资料,这一点选择MIT比较便利,因为这个官方网站已经公开了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videolectures(教学视频)、online textbooks(在线教材)、assignments(作业)、exams and solutions(考试和答案)等,非常全面。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斯考特剩下的就是跟这33门课逐一死磕。
最后,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以平均一周半一门课的速度完成了这项挑战。他也因此被邀请到TED做了一场演讲,演讲题目为Can you get an MIT education for $2000?(你可以用2000美元完成MIT教育吗?)其实,斯考特并不是打算从事跟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他只是想通过这项挑战证明:我们并不需要昂贵且耗时的大学教育,我们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
Scott H Young无独有偶,跟斯考特“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硅谷显赫的明星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他创办了PayPal,还成功投资了很多高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Facebook。
可这样一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并不认同高等教育的价值,发起了泰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每年挑选20名左右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为期两年一共10万美金的创业基金。选择标准有三个:必须辍学,必须表现出对科技强烈的热情,同时必须有动力在未来的几年努力中去实现这种想法。
所以,这个奖学金还有个更直白的名字,叫“辍学基金”。自2010年发布“辍学基金”项目以来,每年都有很多名校在读生放弃学业选择加入彼得的创业计划,其中不乏斯坦福和哈佛这样的顶尖高校。
当然,我们不必用辍学来表明态度,但斯考特和彼得·泰尔的举动却让我们窥见到了未来教育的模样: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古代,教育是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
到了现代,公立学校和义务制使教育实现了普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兴趣,我们开始希望接受到的教育能更个性化,更多元化,而不是所有学生都遵循同一标准,所有学校都秉承同一理念,然后被按照同一模具生产出来。因此,未来的教育必定是为了满足每个人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而个性化学习是不可能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到那时,学生需要自己找到兴趣方向,然后去搜集和整合资源,接下来完成自主学习;而教师的作用则应该从“授业”转变成“解惑”,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去为他答疑解难,当学生迷失方向时为他拨开迷雾。事实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目前都已经开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尝试。
小学:定制学习内容的AltSchool恐怕很多关注教育的家长都听说过AltSchool的大名,它得到众多硅谷明星投资人青睐,扎克伯格更是投入一亿美元,致力于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AltSchool采用的是小班教学,每个班有20-25个学生和两个老师,所以老师很容易就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
根据能力和兴趣不同,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数学强阅读弱,那他会有更多强化阅读的任务,而数学则进行超过同龄孩子几个年级的学习。
比如,一个8岁的学生,上午可能学的是6年级数学,下午学的却是4年级阅读。AltSchool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观察和引导。
学生会被分到一台iPad或Chromebook,里面提前设置好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清单,等待学生一个个完成,而任务清单的定制源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了解。按照AltSchool的教育理念,想达到最好学习的效果需要完成上图中三个步骤的循环:motivate。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并非是从WEB2.0引申而来的,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对Living Lab、Fab Lab、AIP等创新模式探索的结果。WEB2.0则是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