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剑,性别男,1982年生人,祖籍山东莒县,其父陈发志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次立功,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乡。
2010年,陈龙剑对时兴的电商模式研究后,提出ITM模式和构架雏形。并长期耕耘于时装流通业的一线,不断完善ITM模式的管理、营销、供应链、品牌等方面的机制,对行业发展提供超前的线上线下融合理论。
2015年,ITM模式宣告完成探索,受到国家工商总局(现国家市场监督局)的关注,被相关领导赞誉为“超出国家顶层设计”。2019年,陈龙剑为应对未来十年的数字货币化、去中心化、产业化和AI智能化又一次对ITM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并非是从WEB2.0引申而来的,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对Living Lab、Fab Lab、AIP等创新模式探索的结果。WEB2.0则是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
走近莒国故城,瞩目莒县工业园,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浩宇集团”。
喜看蓬勃发展的浩宇,仿佛在弹指一挥间;置身“浩宇”,细数园内的有浩宇纺织工业园、浩宇纺织、浩宇物流、浩宇热电,园外的有浩宇矿业、康力生药业、宏磊石材、丰源热电、新泰正大焦化等13个子公司。成是跨行业、多元化、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
浩宇集团秉承“以德为源、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按照“效益为先、稳健经营、集约发展、节约循环”的思路,全身心的致力于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成就斐然。浩宇集团董事长武玉亮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激情创业,快速发展。
凭着超人的胆识,着眼于高标准、高起点发展集团企业,积极争引资金、走强强联合之路,实现了企业的跨跃式发展。2003年投资1.2亿元兴建现代化纺织企业,分别从比利时、瑞士、日本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气织机170台套及辅助设备,形成年产2000万米中高档纯棉服装面料、工艺布和家纺面料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安置青年职工及下岗职工8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4年兴建“浩宇纺织工业园”, 园占地500亩,首批落地项目以11万锭高档精梳纺纱、12万吨食用级酒精及热电联产项目;形成了利废、环保、低耗、高效的循环经济链。超前决策、积极外引内联,依托当地品位高的白云岩、石灰岩资源优势,2006年8月与日照钢铁集团合作,兴建日产4000吨活性石灰生产供应基地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洛河镇加紧建设; 2007年2月并购了莒县丰源热电公司。
如今的浩宇集团已形成以纺织、物流为主,建材、能源为辅的大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3000余人,占地50万平方米,拥有浩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浩宇纺织品有限公司、日照金利达纺织有限公司、日照市浩宇矿业、山东浩宇物流、莒县宏伟矿业、山东康力生药业、莒县浩宇汽车维修、莒县丰源热电等13个子公司,形成跨行业、跨区域、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博大浩宇、情注社会。
“浩宇的每一步创新发展的历程都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要把来源于社会创造的价值馈赠于社会、奉献于社会”武玉亮如是说。听这掷地有声的话无不折射出创业者的风采。
多年来,在全力推动浩宇集团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各界捐款120余万元,先后资助了招贤镇、安庄镇、棋山镇等乡镇的贫困大中专学生30余人,捐献资金60万元,在莒县招贤镇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众望所归、荣誉纷至。
浩宇集团的振兴与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集团先后被省、市、县、有关部门评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市“文明信用民营企业”、“十佳纳税企业”、“明星企业”、“工商联系统优秀民营企业”、“消防工作先进集团”、“安全生产示范企业”“莒县经济工作贡献金奖”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受到县委、县府表彰奖励。
2006年被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确定为省级银企战略合作伙伴。武玉亮先后当选为莒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日照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市委统战部、工商联授予“优秀建设者”,日照市工商联副会长、2007年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岁月峥嵘,二十载风雨兼程;时光流逝,二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二十年成就辉煌。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日照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段光辉的历程,它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纵贯了五个五年规划,承启了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迈进。升为地级市的二十年,是日照经济发展最快的二十年,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是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二十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港口城市到现在享誉中外的“水上运动之都”;从凤毛麟角的楼宇建筑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日照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艰苦创业,勇往直前,创造了日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辉煌业绩。脚下的土地,4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陆续留下了宝贵的遗迹,而眼前的这座新城1989年6月12日才正式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日照从一座海滨小镇变身为一座现代化都市,拥有了“亿吨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基地”、“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生态宜居家园”、“大学科技园区”、“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绿茶之乡”等光鲜亮丽的名片。古老和青春在同一个地方交汇,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朝气在同一个城市共存。
站在2009的门槛上,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回望来路,我们却是感慨万千……。 “同志也在等车啊?去哪里”?“日照”。
“日照?日照是哪儿的啊”?“……”这是一位日照籍文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兖州火车站候车时与另一名旅客的一段尴尬对白。其实,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
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
历经沧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
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从两千前年前的古海曲,到八百多年前的日照县,应该说日照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仅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同在山东境内,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日照如此陌生呢?因为日照城太小。话说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两位青岛客人驱车来日照办事,也许是车子开得太猛吧,谁知竟一家伙冲到了岚山头。
在车灯的映照下,才猛然发现正前方的路标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江苏界”。本来是到日照,怎么竟跑到人家江苏界来了?即便是到江苏,日照也是必经之地呀,怎么竟没见日照城呢?他们这才想起来,刚才路过一个有些路灯闪烁的小城镇,也许就是日照城吧。
当时,在兖州火车站候车的那位日照籍文友继续解释说:“日照是咱山东的一个县,这几年发展地特别快,听说都快要升格成日照市了。她就在正东的大海边,石臼所那里”。
“哦,石臼所呀,那我就知道了”。同时候车的那名旅客毛塞顿开。
这也难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大部分只标注有“石臼所”而没有“日照市”。“那时候石臼的知名度的确比日照要大得多”。
2006年6月28日上午,我陪北京来的老同学一起去看望日照的一位老市长。谈起日照的发展,老市长滔滔不绝:“应该说,没有当年的石臼港,就没有今天的日照市”。
历史上日照沿海曾商贾云集,石臼、涛雒等均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县志》描述的“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表明当时的石臼所已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贸口岸。经过百年风云变幻,而此时的石臼海岸却是一派荒凉景象。
1978年,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几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代名词。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那一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沿海开放的总体指导思想,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了石臼码头的改建计划,很快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批示:充分利用日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建设现代化深水大港。于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海曲被唤醒了,日照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
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此时的港口,既无城市依靠,又无老港依托,在荒滩上起步建设、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壮大。
应该说,日照港从一诞生,就处在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没有吃过一碗计划经济时代的“安逸饭”。但是,日照港人却毫不迟疑地转入了生产、建设、经营并进、探索创新的新时期。
在艰苦的条件下,日照港人率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