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双创"活动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打破校企人才供需不符的瓶颈,培养专项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拟从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出发探讨"互联网+"时代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以助力符合企业社会之需且具备多领域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电子商务行业打造一个基于法律保障的发展生态圈提供人才支撑。
我认为公众号不是未来走向没落,是已经走向没落。因为公众号是一个热启动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粉丝积累才能继续运营下去,除非你只是在自我记录,不管粉丝多少。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乎是否有人关注及互动的,这就是你自己日记和微信朋友圈的区别,坚持写日记、做手账的人很少,但是愿意通过微博、微信表达的人很多,这是人性的层面。
另外,微信公众号文章撰写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首先,QQ空间、博客和微博对排版的要求不高,但是微信公众号不同,不仅仅是内容文字层面的,很多人有运营的经验就知道,公众号文章排版是耗费精力和心思的,是视觉的一部分。而且公众号对推送的次数也有限制,并不是像微博、QQ空间甚至微信朋友圈那么自由,对于自由创作来说是有一定阻碍的。加上微信公众号目前都只能通过PC端进行登录编辑,限制了时间和工作地点问题,需要专人专时,这样的门槛对便捷性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注定不会是全民的。
未来人们的关注点,或者是内容的表达形式可能更倾向于直播、视频,更重要的是短视频,与公众号相比,门槛低,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无需非常繁琐的编辑(当然不排除会有精心制作的视频),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录视频的成本要比写文章门槛低多了,技术操作难度也没难么大,如果上传分享的流程渠道也十分顺畅,那一定会不断涌入大量人群。
对于真正想要分享干货的,可能以视频、直播的形式目前并不是好的做法,这个方面刚刚开始,混沌初开,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所以情况复杂。反而是类似知乎、豆瓣这样的专门社区,内容是可以沉淀的,而不是内容流呈一过性特点,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收获,最终也可能出书等等。
所谓自媒体,带有媒体属性,凡说到此还是想要影响一些人,而非单纯的记录,这样就多多少少带上了一些利益的色彩,很多人打着运营自媒体的名义想出名甚至赚钱,这不是我上面讨论的重点。所以综上,从全民性来讲,未来很可能视频社交的产品会热起来。
作为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学科学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医学生应有的不懈追求。
作为从事临床工作的老师,我深感做好临床科研工作,不仅能够充实和发展前人创造的知识宝库,而且对于全面提高临床业务水平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应具备“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关键,也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要素。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以前医学高等学校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医学生培养成充满探索精神和改革精神、而且有强大创造能力的人才。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以带教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在教给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潜力。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实验课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和验证,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老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本科生参与教师或研究生的课题,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并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
要经常召开学术会和讨论会,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还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科研小组,加强科研能力训练。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科研小组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临床科研,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科研能力和经验不足,而又缺乏科研基金支持的医学生而言,迈好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是极为重要的。
我认为医学生首先要抛弃“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大事做不得,小事不肯做”的浮躁和消极思想,从临床实际出发,从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入手,发掘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例如,地高辛是临床上使用了上百年的纠正心力衰竭的药物。
它鲜明的特点是疗效明确,但是毒副作用复杂多样,并且因人而异。临床观察地高辛与不同种类药物联合应用对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是极有临床意义的课题。
从临床实践出发,开展科研工作,目的明确,花钱少,可操作性强,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并且能够为以后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 此外,在开始科研之前,要就某一临床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检索,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进展。
在收集资料,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势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并且提高了外语水平。同时,撰写综述,也培养了学生客观地评价不同学者的研究观点,并且全面的加以归纳,整理,综合的能力。
科研贵在创新。尽管医学生在临床科研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但也不能一味地重复前人的工作。
“墨守成规,满足现状”是科学的大敌。也许有人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创新”是高不可攀的。
其实不然,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就时时处处闪烁着创新意识的火花。但是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一点成绩。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上诊治病人,都需要团队的协作,一个病人从进院到痊愈出院,没有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是很难想像的。
因此,处理好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网络及其他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 力和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医学生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敢于向书本所述和老师所讲提出质疑。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并创造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达到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3.4 大力加强创新性的研究教育与开展校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科研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提倡学生进行科研创业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研究,学生可以提高和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和筛选文献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大胆开拓实践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适当开展创新性的实践。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术流派开始形成,伤寒学开始兴盛,辨证论治异军突起,临床医学飞速发展。
在基础理论方面,解剖学飞速发展,《欧希范五脏图》与杨介《存真图》问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进行阐发注释;阐发脏腑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深入探讨外感热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法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经络学说;提出中药归经学说,重视药性、药理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政府组织编纂、校勘出版基础理论、本草、方剂及综合性医著。临床方面,默守《伤寒论》成规,滥用《局方》的局面被打破,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内科常见病如风证、外感热病、内伤火热、消渴、郁证等,外科常见疾病如对痈疽、癌疾、乳痈、阴囊积水、化脓性皮肤病病症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妇产科疾病以肝脾作为证治纲领;儿科学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麻、痘、惊、疳等病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创立了一整套诊治惊风的基本大法;王惟一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腧穴模型,统一了经穴排列顺序,使经穴理论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对灸法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明新的针刺手法,注重补泻,针灸并举用于临床各科;眼科、口齿、咽喉均独立成科;骨伤科与外科疮肿并列,辨证论治骨伤疾病,正骨以手法为主,开放创口治疗以冲洗及药物治疗为主,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补肾(或称健脾补肝肾)治疗创伤三大原则得以确立。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创新因素主要有:统治者对中医学高度重视,鼓励并支持发展中医,提高医生与中医学地位,建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开办中医教育,编纂并校勘中医著作;科举制度与学而优则仕的盛行,加之少数民族的统治,文人知医、文仕通医与儒医大量涌现改变了医学队伍组成结构,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活字印刷技术、指南针导航、造船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中外贸易与医药交流等使中医得以普及,并引进外国中药与制剂技术;良好宽松的学术争鸣氛围,知识分子言论自由的大好局面,“宋学”注重考据,怀疑批判精神,勇立新说的学风,以及理学、运气学说、道教、佛教的影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疾病谱发生改变,疫病、外感热病、脾胃内伤、湿热病、阴虚精亏等增多;中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基础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与新方剂);著名医学家(如钱乙、陈自明、王惟一、陈无择、刘完素、张元素、李杲、张从正、王好古、罗天益、朱震亨、戴思恭、危亦林等)敢于疑古,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使其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并举,标新立异,争创新说,提出火热论,脾胃内伤学说,攻邪说,脏腑辨证说,药物归经说,阴证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三因说等新理论、新观点。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研究外感火热为主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的易水学派,以李杲为代表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补土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研究攻邪理论的攻邪派,以王好古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研究内伤火热的丹溪学派等学术流派等。
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开创了学术争鸣的新局面,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和繁荣。总之,政府的高度重视,医学家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并举的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对当代与今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