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9日从农业部网站获悉,3月16-17日,农业部在四川省金堂县举办了全国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现场交流活动,总结推出全国县域农村五大双创典型模式,通过成功模式和成熟经验的借鉴,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据介绍,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扎实推进农村创业创新,通过抓政策、育主体、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为农村双创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考察研究,农业部总结推出全国县域农村五大双创典型模式:一是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围绕特色产业,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二是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模式,围绕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双创活动。三是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返乡下乡人员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周边农村双创。
四是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群型模式,以双创园区(基地)和农业企业为主的平台载体,提供见习等多种服务,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五是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模式,依托企业优势,带动当地农村双创为企业配套服务,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承 包、租赁、人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
通过聘用管理技术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 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通过 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
通过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创业创新 共同体。
目前,农民创新创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业意识不 强,创业勇气欠缺。
部分农民存在着观念陈旧、创业意识较差等 问题,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心态,怕失败、怕亏 本、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传统观念还比较普遍,缺乏闯世界、创事业的意识和勇气。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真正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 民还不多。
具体表现在文化较低、技能缺乏,且农民自身技能培 训意识也不强,谋求一技之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同时农民 对创业、市场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因此面向农民开展的创业培训 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融资渠道狭窄,创业资金缺乏。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来源 主要有自身积累、借贷筹集、银行贷款三种,融资渠道相当狭 窄。
从目前情况看,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一般需要 资金5万元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等一般需要资金10万 元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也需要资金几万 元到数十万元。 农民创业的资金缺口一般在40% ~ 70%。
由于 农村金融发展改革滞后,农民融资困难,导致许多农民的创业创 新理想无法实现。四是示范作用不大,创业带动有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 些产业仅为单个重点企业支撑,产业链条短,集群发展水平低, 加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对 当地农民创业创新大规模持续有效的带动。 “企业+基地+农 户”的机制也比较松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机制尚未 真正建立,影响了农民特别是种植、养殖大户的发展。
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虽然数量多,但大部分合作社实力不强,规模小、发展 水平不高,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力 有限。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以开展农民培训为 抓手,通过多渠道转移农民、多举措推动农民创业的途径,提高 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 助推器,是不可阻挡和无法改变的大方向。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农民工 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支持返乡创业园、返乡创 业孵化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实训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示 范基地建设。深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施“互联网十”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提 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推 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人农业,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 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挖掘农村传统工匠技艺, 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 品牌。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负责)。
①突出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 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 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 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 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 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 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②丰富创业创新方式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法律法 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 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聘用管理技术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与 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 辟创业空间。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
通过发展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 制灵活的创业创新共同体。 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 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建立合理稳定 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 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 向,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 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 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向特色小城 镇和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
全国最大的合作社企业开始发动青年当“创客”。
5月8日,中国供销集团正式启动“新时代新供销”青年创业创新活动,旨在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发掘和储备优质项目,推动解决新时代为农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中国供销集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大型涉农流通产业集团,是供销总社全力打造的涉农领域“国家队”,在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资生产、物流、销售,棉花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日用消费品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领域居于全国领军地位。
目前该企业拥有3.6万名员工,青年员工占大部分。近年来吸引大批“海归”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盟涉农服务领域,开拓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新领域,力图成为“三农”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企业。
近年来,中国农村市场发生很大变化。2017年底,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27%,农村地区网民线下消费,将近一半用手机支付。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也相继布局乡村市场。中国供销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涉农领域的合作社企业,该集团坚持把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服务需求作为企业的长期愿景,逐步树立“大流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改革、虚拟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
此次青年创业创新活动,重点在于解决涉农领域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45岁以下青年员工围绕上下游或为农服务相关行业前沿领域开展创业创新。其中,创业项目需具有一定的产业开发价值和商业价值,鼓励涉农电商、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金融等领域项目参加;企业还鼓励青年员工携工业工程技术、信息化技术、项目运营、管理提升、营销客服等方面的项目参加创新活动。
据悉,创业创新活动评选将持续到下半年,该集团将专门设立青年创业创新帮扶基金,集中资源对符合落地条件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办公场地、市场资源、创业指导等方面支持,创业成功的给予股权、期权等激励,拟引入创业合伙人制度,使双创活动成为合作社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口。 内容来源:凤凰网。
从农业部获悉,近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蓬勃发展。
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很多亮点。
一是双创人数越来越多。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即返乡、下乡、本乡人员,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形成蔚为壮观的双创主体。
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涉农创业占比为60.0%;农村双创人员平均年龄44.3岁,91.4%为男性,学历为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为40.7%。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
二是双创领域越来越宽。农村双创人员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绿色农产品、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交叉融合、竞相迸发的态势。
他们中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村各类中小微企业,目前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领办人员中70%以上都有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服兵役等经历。 三是双创起点越来越高。
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去。据调查,54.3%都使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营销产品,89.3%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广泛采用了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从农业部获悉,近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很多亮点。
一是双创人数越来越多。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即返乡、下乡、本乡人员,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形成蔚为壮观的双创主体。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涉农创业占比为60.0%;农村双创人员平均年龄44.3岁,91.4%为男性,学历为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为40.7%。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
二是双创领域越来越宽。农村双创人员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绿色农产品、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交叉融合、竞相迸发的态势。他们中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村各类中小微企业,目前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领办人员中70%以上都有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服兵役等经历。
三是双创起点越来越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去。据调查,54.3%都使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营销产品,89.3%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广泛采用了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