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自1999年起从事产业组织与创新理论研究,重点在产业创新和产业组织演变、创业理论及实验经济学研究。 2004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务院侨办项目、广东省软科学九项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997)、北京市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998)以及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5)。 从2000年起,在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支持下开展创业教育,倡导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以知识经营、体验教育和教育孵化器等为理论基础,主持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并在汕头大学和暨南大学创立了创业实验室;2003年在暨南大学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现在扩充为香港科技大学与暨南大学联合经济学实验室),面向海内外开放。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创业经济研究会会长,多家高校兼职教授或顾问,《产业经济与创业》电子杂志主编,有新浪博客天天观察并且每天更新。
马兴田的目标是“百年康美”。
因此他必须打造一种内在的精神去支撑、去成就这一看似渺远却又颇为现实的目标。他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才能创造,创造才能创业,百年康美文化内核必须是创新精神。
百忙之中,马兴田都会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身为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的他才能以哲学智慧融入企业文化,以创新精神培养企业理念,以科学创造推动事业发展。
马兴田认为,尽心才能尽力,尽力才能进步,只有吸收汲取一切古今中外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明营养,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成就百年大业。于是,康美公司成为创新的沃土,创新之花四时常开,硕果累累。
在西药领域成功研发了以络欣平、培宁、利乐、诺沙为代表的国家级新药,系列药品先后列入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多项技术获得专利。 在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悟这种创新精神的内涵,那就是在继承中不拘于传统,在兼容中不忘整合。
他们选用道地优质中药材,严格遵循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不仅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等现代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同时也聘请了北京同仁堂具有几十年中药炮制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专家进行经验传授,并通过实施技术革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炮制工艺,最终实现中药饮片生产规模化,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检测手段现代化。 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信息技术,自主设计安装了国内第一套全面覆盖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控制、存储、销售等方面的电脑管理软件系统,进行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数码化管理,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还借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国内中医药科研、医疗权威单位的技术力量,各方紧密合作,组建了以王永炎院士为专家组长的康美药业中药饮片外围专家队伍,提供强势的技术支持。2002年康美药业成为国家第一批通过中药饮片GMP认证的三家试点单位之一,并被列为“国家中药饮片GMP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
2003年,公司承担的“中药饮片产业化及GMP改造”和“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两个项目同时被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导向计划,“中药饮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2005年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专项项目。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康美牌中药饮片占据全省中药饮片市场30%以上的份额,成为了全国中药饮片龙头企业。
“十三五”时期,广东将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 台,有效拓展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 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优化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 理、资本等资源配置,汇聚创新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省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 计划,依托创新创业产业园区、高等学校和创新型企业,打造一 批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国家级和省级新兴 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支持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
加 快全省公共创业服务信息网和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构建高效便捷 的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和补贴申领发 放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 造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 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 术和服务支撑。 二是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建设。
加 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基地,在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环节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企业,形 成服务完善、成效显著的众创空间。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广泛应用研发创意众包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众 包平台,积极培育发展面向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物流、旅游 等生活领域的服务众包。
推动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微企业 和创业者开放科研设施资源,鼓励大型骨干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发标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 展,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捐赠平台、创 业沙龙等公众互助平台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众创金融示 范区建设,争取开展国家互联网众筹试点建设,积极开展实物众 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三是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创业服务机构作用,办好鼓 励创新创业的各类赛事活动。
引导媒体加大对“双创”政策的宣 传力度,普及“双创”知识,发掘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培 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文化。 营造勇于探 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通过网络平台、线 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大众创业就业,营造深人人心、氛 围浓厚的众创众扶文化。形成政府与市场有机协同、高效运作的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等 机构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覆盖整个创新链的公共服务 平台。 积极构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
完善投融资模 式,引导和鼓励各类众创空间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有 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加快国家质检中心以及省级授权 质检技术机构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广东商学院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为现名。
经过24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学士学位、法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全日制在校生17228人的多科性省属重点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和三水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83亩。
校本部毗邻广交会新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三水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8.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40万元。
校图书馆藏书300万册,建有广东省高校经济、管理、法学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分中心。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近1000人,其中正高职称160多人、副高职称310多人,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280多人、硕士教师480多人。6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还聘请了118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具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
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我校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主体学科自2004年起连续四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目前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JM)。
学校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近三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7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6项、横向课题86项,争取省部级以上高级别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立项方面位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发表学术论文4124篇,其中核心期刊1565篇,被SCI、EI、ISTP收录39篇;出版各类著作109部,其中有影响的学术专著55部;获得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政府奖励1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广东商学院学报》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学校大力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现有18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名牌专业7个,名牌专业数居省属高校前列。建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
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5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4项,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66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以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500个;以实验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科学构建由实训、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三个课堂”整合推动教学改革深化,“三个课堂”整合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学校已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以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着力点,不断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形成鲜明的本科教学特色。此项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兄弟院校领导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5年,我校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该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第一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示范中心之一;2007年,教育部在该中心召开全国高校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会。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
近三年来,学生科研立项54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9篇,在全国、全省科技作品、创业计划、数学建模、英语辩论、文艺体育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44项,其中国家级161项(含特等奖4项、一等奖21项),省级483项(含特等奖2项、一等奖61项)。七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其中2004-2007年分别达到99.29%、99.57%、99.39%、99.10%,毕业生倍受社会欢迎。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先后与世界各地3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是列入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 新世纪、新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乘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广东商学院,秉承“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积极实践“人才立校、学术强校、服务兴校、特色优校”的办学理念,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工作方针,朝着到2010年或稍长时间初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型省属重点院校,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标迈进,为广东和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八、科教兴粤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重视抓好幼儿教育,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五”期末,全省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0%以上;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6%,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15万人左右,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重点建设一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一批学校进入全国同类型学校前列,发展一批重点学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广大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以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教材和专业设置,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体系;改革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健全以省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理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和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制定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准入规则,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合同聘任制,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层次、科类结构,支持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办学,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来粤合作办学和科研,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建立大学园区。 建立多元教育投资机制。
确保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要提高1—2个百分点,市、县财政也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实现全省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的目标。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非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的多种收费模式。实施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继续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使其成为我省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鼓励大企业兼并、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科技开发实力。 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依托作用。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选择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面向社会招标,开展联合攻关;择优建设和扶持一批开放性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创办或受聘于企业。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开发应用型的科研机构要逐步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实行企业化经营;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机构要调整结构,消除低水平的重复设置和重复研究,并以应用研究为重点,逐步成为全省中长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咨询服务型的科研机构要走向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依托,逐步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 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基地。
继续办好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建设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虚拟大学园”和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并以此为依托聚集一批人才、科研成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1.5%;制定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粤设立风险投资公司,鼓励组建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国内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市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上市公司重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快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新机制。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使我省尤其是广州、深圳等地成为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