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落实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 护制度。
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股权期权等激励政策,为“创业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知 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创业爆发的金钥匙,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 创新创业的火种。
国家已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将进一步加强知 识产权司法保护,切实依法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 大财税、金融、场地等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力度。
在财税支持 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可以通过 设立创业基金等形式加大财政支出。在金融支持方要更多 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解决 风险投资不足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畅的问题,使大量潜在 的资金敢于和愿意投资创业企业。
在场地支持方面,有条件的 地方应对创业者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 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一)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明确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四)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创新模式,提高“双创”软实力。
开设“韶峰实验班”、“师昌绪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协同培养实验班”等,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7门MOOC课程,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进实务部门和企业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等,积极引进、聘请企业人员等来校为学生授课。 营造氛围,激发“双创”新活力。
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创新创业学生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开展“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赛事。 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就业创业大讲堂”、“韶风·名家论坛”等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开展SIYB培训。
投入1700余万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积极选树创业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可以划分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个部分,使之加强教育引导,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营造全员创新培育机制的浓厚氛围。
发动群体智慧,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培育运行机制,旨在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和技术六个子系统入手。 培育创新人才队伍 1:企业创新培育机制首重人才,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本体,应首先夯实企业创新人才基础。
掌握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开端,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发创新设想,促成创新行为并使之在企业中发挥显著作用。 注重员工创新意识的广泛培养,加大宣传推广,舆论引导,更好地营造创新发展氛围,让创新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心灵深处,为创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2加强企业创新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企业创新制度体系,目标责任制度、奖惩考核制度、项目评价制度、创新评审制度等,设置企业内部开展创新工作的底线,指导企业创新工作发展,构建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3:建立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上要注意创新奖励周期的合理设置。
对创新项目进行立项、跟踪、考核、评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充满活力的土壤。 4:建立企业创新保障机制 :企业创新成果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应注重保护和利用。
创新型企业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主题,在创新培育机制发展过程中,企业是承担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完善创新型培育机制。 。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全面贯彻教育“四个服务”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形成“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培训、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进校园、上讲台。 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创业双学位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三要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创新创业合力。
学校内部要加强跨部门协同,统筹整合好教务、学生、就业、科研、团委等单位的资源,大力加强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的合作,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从目标任务认识不清晰、过程不明确、方式方法模糊,到通过学**、交流后慢慢领悟、理解、实践、提高的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吗? 在大学里强调双创教育是通过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让一群刚刚离开父母身边、涉世不深的孩子去开公司吗?创业经营的范围、顾客群定位、团队如何确立和管理? 资金从哪里来,如何运作? 一群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学生成立公司,成功率如何保障、风险如何承受? 市场竞争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大家。电信诈骗、传销受骗、误乘黑车等事件,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很不成熟。
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强调校园里的知识文化学**,勤工俭学也多是为师生服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游戏和餐饮、休闲服务为主,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项目所占比例很少。
还不乏一些高校将功利化教育取代了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出现重学历轻实践、眼高手低、自私自利的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课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等方面转型。
有的学生有志于做科学研究,有的学生选择创业,这两类学生的培养并不冲突。 “创新教育重在培育创新思维,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实践能力。
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创新的种子,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求教有门’。”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双创教育的目标,将双创教育内容分解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意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双创课程的开设,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大学生创业不应是开网店、做小买卖,要坚持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没有创过业的老师能给学生上创新创业课程吗?相比其他学科,创新创业课程更偏重实践。
没有创过业,如何给学生上创业课?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也缺乏深入的企业实践体验,如果单纯由在校教师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学校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
引入企业界、创投界和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放到实**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每门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保证课程的延续性。
校内教师必须有创新经历、创业体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者受过良好的创新创业培训。校外教师则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学校一方面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另一方面,对在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搭建平台让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课堂里能教出创新创业人才吗?创新创业可教吗?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双创人才?一张试卷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吗?教学效果如何考评?在华理有这样的共识: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一方面,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发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
另一方面,在考试方式上建立学生主动学**的激励机制,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的充分结合。学生通过在网站注册公司、装潢店铺、发表原创科普文章、发布学术众筹等,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方式。
学生自行组团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课堂研讨、网上项目获得的投资和来自同学的投票、来自社会的投资都可能影响最终成绩。课程、实践、孵化、创业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这一点,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阅读经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学与科学教育并重,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各课程及课程与实践之间,充分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能力要求分散到课程或实践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的恰当切合。同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学校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创新创业可教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教学方法一定不是传统模式,应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思维训练,突出实践实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双创教育要成为撬动高教整体变革的突破口,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中国一位领导人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素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应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从目的角度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素质?二是就实现途径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教育创新或改革?有人认为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兼顾以上几个方面。
然而,在我们来看,创新的关键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担负着重大责任。那么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1、学校的引导作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一是通过考核评估进行引导,要加大创新教育因素在考核评估中的权重系数,从客观上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二是通过激励机制进行指导。学校设立创新教育成果奖,可设立科技发明创造奖励基金,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良好局面。
2、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在教育中本身就具有主导的特点,这就决定着由教师担当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深刻把握创新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点,才能对学生施教。作为在职教师,可尽快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创新档次”和“创新质量”,以适应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其次;教师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传授创新思想,还要教育教会创新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第三,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拓展到课外,通过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多角度激励学生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最基本的创新能力。
3、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但在学校则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学生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4、硬件的保障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全天开放;适当提供科研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为其出“创新成果”提高保证。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创新教学设备,改善创新教育办学条件,永葆“创新”的发展势头。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2. 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 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3. 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4. 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辅导,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创业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主动创业的精神,掌握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提高捕捉商机的本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企业的,任何部门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之外设置其他登记类前置性审批条件。
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规政策概括为如下方面:
1. 注册登记程序简化,费用减免。如福建省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 年内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
2.金融贷款优惠。如重庆市规定“对半年以上未就业有固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可在户口所在地居委会登记,申请3000—20000元人民币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
3.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辅导。如上海市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4. 税费减免优惠。如辽宁省规定“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减免的内容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类型。对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在3 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5. 户籍和人事制度。如重庆市对自谋职业的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和人事档案暂存就读学校2 年,或由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存管2年,存管期间免收档案管理费。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业反哺创新体系建设是东北大学的鲜明特色。多年来,学校科技产业科学高效发展,仅2014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净利润6.5亿元。2007年以来,2545项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200多个创新项目、700多篇学术论文、289项专利成果、数十家学生创业企业,是学校聚合强优项,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真实写照。
新的时期,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东北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以及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在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拔尖人才上下大力气。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汇聚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从最核心、最根本、最持久的专业教育入手,将创新创业基因深植学生体内,从源头上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充分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课程集群,并以现有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为试点,创建互动型学习示范课,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在继续实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替代、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打造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开展讲坛、学术交流等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网络化体系,开展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评选工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活动体系,推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试点工程,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高度融合,并为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优秀项目和学生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
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学校疏通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链,通过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前孵化器建设和包含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近万平方米空间的后孵化器配备的密切配合,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不断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调整专业学科建设引领人才的培养输送;通过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整合;通过加强国内国际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发展中,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一位领导人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应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从目的角度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素质?二是就实现途径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教育创新或改革?
有人认为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兼顾以上几个方面。然而,在我们来看,创新的关键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担负着重大责任。那么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1、学校的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一是通过考核评估进行引导,要加大创新教育因素在考核评估中的权重系数,从客观上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二是通过激励机制进行指导。学校设立创新教育成果奖,可设立科技发明创造奖励基金,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良好局面。
2、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育中本身就具有主导的特点,这就决定着由教师担当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深刻把握创新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点,才能对学生施教。作为在职教师,可尽快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创新档次”和“创新质量”,以适应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其次;教师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传授创新思想,还要教育教会创新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第三,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拓展到课外,通过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多角度激励学生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最基本的创新能力。
3、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但在学校则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学生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
4、硬件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全天开放;适当提供科研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为其出“创新成果”提高保证。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创新教学设备,改善创新教育办学条件,永葆“创新”的发展势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