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思考一下,美国硅谷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成的创新生态圈,它的行成具备哪些客观要素?美国有非常发达的航空交通网和成本很低的公路运输网,使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能够在全美国自由而内充分的流动。这样一个环境,使得美国能够在全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而在局部地区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比如,在全美范围内有纽约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波士顿地区生物产业的集聚,德州地区有电器、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硅谷地区的IT、TMT产业的集聚,洛杉矶星光熠熠的文化娱乐产业的集聚。硅谷单独看是一个有充分集聚效应的产业区,放在整个美国看又是美国整体经济环境中有机的一环。
3.我们也要考虑硅谷这个地区的个性因素。硅谷最初的发展是因为斯坦福这个高校,而斯坦福又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最好高校之一。实际上,斯坦福之所以产学研的工作做得好,还是因为当年学校经费紧张,而其创始人斯坦福先生的遗嘱规定“永远不许卖出学校土地”,逼得管理层没有办法了,拼命在学校的技术转化和土地出租上动脑筋。这才形成了最初的“高校产业园区+高校技术转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硅谷的雏形。这样的发展方式使得硅谷在技术创新中,起步就领先,一路领先,建立了强大品牌和吸引力,现在已经形成了强烈的马太效应,短时期内其他地区没法与之比肩。
一、关于美国硅谷的一些基本情况 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其中约60%是以信息为主的集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约40%是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公司,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等公司。
1998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约为海淀开发区GDP总值的140倍。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都在从事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 إ 我们考察或座谈过的二十余家企业,其技术和产品都是该行业最领选的。
一般认为,在硅谷的公司不论其大小,如果技术和产品水平不在世界上占前三位,就必然被淘汰出局。因此,技术创新成为硅谷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成为每个在硅谷工作的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
硅谷正是以每天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而确立了其世界上最大科技创新区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إ 2。
成功率很高。 إ 据一些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分析,1998年硅谷开办的高科技公司赢家即高效益企业比一般性投资企业多一倍;输家即失败的企业则少三倍。
还有一种说法:靠风险投资起步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在二三年之后,基本形成一、三、三、三的局面,即:大获成功的企业占10%。 这些企业往往一举上市成功,股票上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营额和知名度急剧上升,成为硅谷的明星。
成功的企业占30%,这些企业可以盈利,有的可以通过上市或兼并实现公司资本的增值兑现,风险投资公司也可得到正常的回报。一般性的企业占30%,这些公司业绩平平,但风险投资尚可持平。
失败企业占30%,这些企业亏损甚至颗粒无收,走向消亡,风险投资也赔了进去。在世界范围内高风险的科技创新企业中,硅谷这里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إ 3。效益很好。
إ 在硅谷,人员不超过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约4800家左右,假定这些公司的GDP值占硅谷的50%,即1200亿美元,那么每个中小型公司的平均GDP为2500万美元,即2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些公司的平均人员为35人,则人均GDP为70万美元,即600万人民币。
这是目前海淀开发区人均 GDP的40倍(1998年海淀开发区人均GDP约为14万元人民币)。另外,硅谷地区成功的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或投资者的个人资产增长也很快。
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创业者(Founder),创业三四年之后个人资产达到千万美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硅谷地区也是美国个人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
旧金山及其附近的地区的零售物价和房价也是美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地区。إ 4。
人的积极性很高。 إ 事业的成功及一旦成功后的巨大利益是硅谷科技人员的工作动力。
在硅谷,三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41~50小时之间,即经常加班,有的每天工作10小时。 十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1小时。
在这里,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 紧张和劳累是硅谷创业者们生活的基本特征。
我们接触到的几十位清华校友,个人都是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和工作。这种拼搏的结果,将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达到事业上的辉煌和经济上的巨富。
إ 二、关于硅谷的创新机制 إ1。创新型企业的设立--以人为本的组建原则。
إ (1)Founder和Found。إ 在硅谷,当创业者有了一项新的科技成果,甚至仅仅有了一个新的Idea,想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最直接的办法是开办公司。
这些创业者(Founder)会选择若干人组成一个班子,确立经营负责人(CEO)、技术负责人(CTO)等主要职务。之后,大体上有二种创业方式:一种是分二步走:确定每个创业者的股份比例,自筹少量资金注册公司,进行前期研究开发。
到了一定阶段,需要进行较大的资金投入时,对公司进行评估作价,然后选择投资者,进行资产和资金的组合,办成规模更大的股份公司。 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办法是一步到位的办法:首先对这个创业班子及赖以创业的技术成果,按其未来的价值进行量化,折合为若干创业股,班子里的每个成员,也要确定占股份额,并且要留出一定比例的额度给未来将加入公司的主要骨干。
这就是说,创业者们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智力投入在未来公司中将以股权形式得以回报,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 (2)占股权的兑现。
إ 当创业股及其股份比例确定之后,就要吸引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首期投资,设立公司。为规避风险,首期投资额一般以公司创立后一年左右时间内的资金需求量为依据而确定。
这些资金股与非资金的形式的创业股组合时,双方要确立一个公司创立期的总股数,其中创业股一般占有30%到50%的股份比例。 投资者与创业者通过法律程序兑现这些占股权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首期投资时,投资者用资金以双方商定的价格(一般低于一美元/股)来购买总股数中的相应份额;而创业者同样也要以商定的另一种价格来购买总股数中的相应份额,即不是纯粹的无形股。一般情况下创业者的购股价格大大低于投资者,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的,例如几个美分购买一股。
但是,创业者的占股权必须在今后3~5年内逐步完成兑现,在这几年中不管公司的规模和价。
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因此,硅谷已成为各国研究和效仿的一种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硅谷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以及因毗邻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
硅谷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量上,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发展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创立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硅谷人在创业中营造了硅谷文化,而硅谷文化又进一步吸引、凝聚了各方优秀人才进入硅谷。
实际上从长远看,硅谷文化凝聚人才、发展经济的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大大超过了其经济指标的增长。这种潜在影响是一种难以用数字表明的巨大财富和精神因素。
美国各州也力求仿效硅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意在美国新经济勃起的过程中,搏取称雄地位。而在整个事态发展中,“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尤应引起我国民营科技园区企业的关注和思考。
1.硅谷文化的基本内涵 硅谷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繁荣学术,不断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 (1)繁荣学术,不断创新。
学术的自由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人们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在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必然会启迪新思想、新创意。这些新思想、新创意往往会演化为高新技术的萌芽和新产业的起点。
可见,繁荣的学术是硅谷一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基础。在硅谷发展过程中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之输入了各类人才,也把大学良好的学风和学术传统带到了硅谷,孕育了硅谷鼎盛的学术研究、学术探索风气,从而为硅谷提供了人才、智力和技术诸方面的强大支持。
不断创新,则体现了硅谷人时时、事事、处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硅谷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这些知识型移民带来了各国、各地的文化,而多种文化的不断交织、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创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有力地推动了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
在这种创新氛围的影响下,硅谷人的思想越发活跃、眼光越发敏锐,人们都分秒必争地力求把一些好的创意转变成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并占领市场。可以说,硅谷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创新,这已几乎成为硅谷人工作、生活的全部。
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促成了硅谷人才辈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新图景、新局面。 (2)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在硅谷,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同业间、社会上的竞争都在不断激励人们勇于闯荡、敢于冒风险。近年来日臻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更是激发了硅谷人的冒险精神。
越来越多的硅谷人体验到冒险与机会同在。没有冒险,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机会。
而硅谷人在这种闯荡、冒险的创业中,又难免会有失败的体验,与局外人那种安份求稳、守株待兔的心态,是难以同日而语的。正因如此,硅谷人对失败极为宽容,他们对“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的失败孕育着成功”、“失败对人的发展是一种财富”的理解和理念,已成为硅谷人普遍认同的明智态度,也成为人们冒险创新的一种内在精神动力。
然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工作、技术或决策中的失误、失败往往被视为一种耻辱或污点,甚至会断送一个人一生的前程。这种观念必然助长、促成人们害怕失败、不敢冒险的保守心理。
在硅谷,许多公司会主动奖赏甘冒风险、积极参与的有胆有识者,却不去惩罚冒险的失败者。硅谷文化中对失败的宽容,大大激励、激发了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
应该说,硅谷中这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特有文化氛围是人类智慧发展、文明发展达至一个新层次的新升华。 (3)崇尚竞争,平等开放。
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硅谷,每个公司乃至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竞争、拼搏于竞争。
在严密公正的市场竞争法则下,人们既着力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注重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崇尚尊重对手,在平等中交流。在竞争交流中产生的一些好创意,往往也较易得到赞助或风险资本的支持。
硅谷人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风格,使硅谷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同事或上司不仅会予以鼓励,并会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硅谷的高开放度也促成了人才的高流动性,这种高开放性、高流动性,对吸引、凝聚高素质的人才,对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4)讲究合作,以人为本。硅谷人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个体的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同时他们也十分看重团队精神。
人们普遍体悟到,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仅依靠个人奋斗就能实现,而必须依靠协同、合作和群体的力量。《财富》杂志一位记者参观硅谷后指出,“那里的公司之间有一种让人惊诧的合作,其紧密程度不亚于日本人,这种合作源于个人间的交流。”
在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根本上得益于人才的凝聚,而人才的凝聚则依靠“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才受到普遍尊重,人的价值。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其实,硅谷最初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它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内一地区的留学生,提高当地经济的一个政策没想到最后那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了科技聚集区。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年硅谷的营业额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左右。1998年硅谷人均年薪已达9.6万美元,1999年则已超过10万,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一年收入不下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一般高出一二万美元。
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
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
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
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
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有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和广东深圳[硅谷, 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
但硅谷多了就不称其为“硅谷”了,美国有一个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硅谷是不能复制的,硅谷只有一个!”。
一共六条,并有解释:
一、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硅谷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二、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接近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暖湿润。
三、交通便捷。“硅谷”临近旧金山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四、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其中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早期起了关键作用,并提供了第一个科研工业区的地盘。现在斯坦福大学在基础研究放面对硅谷的贡献仍然重要。
五、市场稳定。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定货量,订货额一度占硅谷总产值40%。
六、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硅谷一微电子工业为主导,集中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子工业中心。微电子工业是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因而成为高技术中的最高技术。硅谷的没一向重要发明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的电子工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工业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硅谷。
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
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硅谷不仅是美国西部经济第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产业发展 美国硅谷形成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群,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几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二:企业活力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同时,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也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硅谷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甚至在某些高技术创新领域处于世界领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
例如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级的大公司。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三:技术创新联邦政府对硅谷的研发投资增长迅速,企业仍是硅谷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
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在1993年至2004年之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
硅谷企业非常注重研发,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从1990年到2003年,硅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为11%左右,同期美国企业的平均水平为3%。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四:人力资源硅谷的研发人员占到硅谷总从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硅谷,先后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地大学为硅谷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硅谷所在地拥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
重视人才的引进,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外籍人才居多是硅谷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
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华裔和印度裔创办的高技术创业企业占到美国硅谷企业总数的23%。
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了60%,高技术人才中有33%是海外来源。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五:风险投资 硅谷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风险投资成为促进硅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硅谷地区成功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35%的风险资本,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六: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在硅谷的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整合角色,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整合。硅谷专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七:硅谷文化硅谷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硅谷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是美国传统的民族特性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创新精神等和现代文化在高科技时代的典型体现。
硅谷创新文化体现在它鼓励尝试,容许失败,即允许失败(It's ok to fail)的创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们才去不断地尝试,硅谷才诞生了许多企业家、发明家和创业者。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八:政府支持 政府采购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政府颁布“采购美国产品法”,政府对信息产品,尤其是对原创性产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据统计,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到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此外,政府通过研发投入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
政府对基础的、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研发给予直接的资金与各方面的投入。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对硅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硅谷所在的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1973年),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如“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 (来源:长城战略咨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