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由浙江向上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9年筹建,是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工业园,毗邻下沙高教园区,总建筑面积23000 余平方米,园区主要由办公区,配套服务区,住宿区组成,建成后将能同时容纳200家创业企业。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创新性的把本土浙商资源和大学生创业群体链接起来,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唯一的民营市场化运作的创业园,也是开发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创业园,机制灵活,服务有效。 传承浙商精神,经营浙商理念,结合浙商实践,培育创业人才,打造创新产业。
服务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创业,打造本土大学生创业第一平台。 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浙商大学生创业园结合开发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特别是紧跟当前浙商发展的趋势,依托创业园独有的浙商资源,辅以高教园区的人才智力资源,重点发展浙商回归企业“分部基地”经济以及大学生创业经济。
创业园投巨资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住宿场所、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服务、法律咨询、创业资金、人才推荐、市场开发、招商引资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浙商回归创业提供契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高教园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服务。 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实行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商会、学术界等为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开放式办园、开放式管理的运行模式,把创业园作为一个具有协调功能的市场化实体,贴近市场,并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回报和服务地方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下设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和创业园指导委员会。创业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所有进驻的企业进行人员的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和组织各种评审、招标与考核。
创业园指导委员会由政府领导、学者、企业家、传媒人兼职组成,四位一体,负责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培训、管理与技术指导;同时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评审、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选拔、组成与考核。 致力于把园区打造成集“浙商回归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思想集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体,响应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现下沙”方针,实现由“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变,为杭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打响“创业在杭州”品牌和“生活品质之城”提供优质服务,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又一实践。
1、规模优势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建成后预计将容纳近200余家创业企业,届时将成为目前杭州市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 2、浙商理念,引爆大学生创业经济 ⑴省外浙商“吸纳回归”,全国各地浙江商会推荐; ⑵省内浙商“人脉加盟”,浙商研究中心,浙商研究会等推荐; ⑶高教园区“在校以及应届大学生初始创业”,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招商; ⑷往届大学生“发展创业”;女大学生“专项创业”; 3、“两低”优势 根据对下沙高教园区近30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因素的第一位为创业初期成本,第二位为创业项目行业,第三位为创业团队,第四位为交通。
低门槛创业进入机制: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将会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硬件,包括办公场地、宿舍、会议室、接待室、食堂、医务室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将提供创业软件服务,包括提供一站式注册服务、财务服务等。同时我们将推荐合适的创业项目给创业者,使创业者的初期创业成本达到最低,努力营造较宽松的创业通道,形成轻松创业的氛围。
低风险退出机制:鉴于创业者能力水平的高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将通过创业企业全方位评估体系,对园区创业企业进行评估,对于有发展潜力或发展迅速的企业,将予以重点支持(引入新的投资者等);对于发展一般的企业,将通过专家团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后制定合理的发展框架或鼓励相关或同行成熟企业对其进行收购;对于发展滞后或创业失败的企业,园区将尽量促使现有成熟企业吸收其成员就业。 4、地理优势 四通路网,五洲商机:浙商大学生创业园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南临开发区主干道德胜快速路及下沙高教园区,北靠开发区工业用地块,东南望江东大桥,西临杭州客运中心,交通便利,配套较完善。
商业院校云集,创业激情无限:下沙现今拥有14所高校,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商科性质院校云集于此,使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处于一个拥有无限创业激情的环境之中。 5、政策优势 四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配套公共服务。
园区自有政策优势: 6、集约优势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建成后将容纳近200余家创业企业,成为杭州市目前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同时,作为综合性的产业园, 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产业,是综合了文创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等产业的综合性园区。
海南省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可延长2年至5年,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高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
根据《方案》,各高校将大力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将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制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此外,鼓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将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建立创业导师帮带机制,采取结对、讲座、访谈和在线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全面贯彻教育“四个服务”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形成“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培训、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进校园、上讲台。 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创业双学位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三要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创新创业合力。
学校内部要加强跨部门协同,统筹整合好教务、学生、就业、科研、团委等单位的资源,大力加强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的合作,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创业学院牵头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包,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超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制作创新创业微课程,开发创客教学模块,推行翻转式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在管理方面,完善创业课程学分、证书学分和业绩学分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在创业培训和实践中,取得相应证书或成绩的,可折算一定学分,所获学分替换原专业培养规定的相应学分。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此外,学院还对创新创业精英班进行改革,采用小班制,举办特色创业班,开设创意创业班、科技创业班、网络创业班等。
创新模式,提高“双创”软实力。
开设“韶峰实验班”、“师昌绪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协同培养实验班”等,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7门MOOC课程,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进实务部门和企业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等,积极引进、聘请企业人员等来校为学生授课。 营造氛围,激发“双创”新活力。
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创新创业学生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开展“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赛事。 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就业创业大讲堂”、“韶风·名家论坛”等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开展SIYB培训。
投入1700余万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积极选树创业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
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
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
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
三创学生指的是具有创意意识、创造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学生。
“三创”教育就是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总称。学校开展“三创”教育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不仅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更是中职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
作为学校要大力挖掘“三创”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和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播下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种子,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按照“三创”教育论,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没有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质量评价体系等制度体系,多停留在创业计划或竞赛指导以及就业指导层面,多数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业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
二是国内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除了相关学院开设创业专业课之外,其他学院大都以选修或者辅修的方式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失。
三是目前的创业教育教材实用性不强。有的甚至直接使用国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与我国的创业实践相脱离。
四是缺乏创业实践的教育。教育形式多限于课堂与讲座,对于如何把握创业机遇、如何具体实施的创业实践教育普遍不足。
五是基础教育阶段缺少对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和品质的培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创”教育之花 在这里竞相绽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创”教育 凝聚精神文化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中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制度,包括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允许跨校修读课程、严查新生入学资格等等,这份新规给大学生发放诸多新“福利”的同时,也划定了“禁区”。
具体情况:
1.创新创业、论文专利、网络课程都可算学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份高校学生管理新规,新增了多项让学生获取学分的渠道。
例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2.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休学创业 经历成果计入学业成绩
新规规定,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如上文所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
3.学习制度更为灵活:放宽学生学习年限 允许跨校修读课程
新规明确,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并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条件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
4.对处分不服可申诉: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新规明确,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除了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代表外,新规增加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作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专家参加。
此外,新规还新增学生处分应当设置期限并到期应予解除的内容,规定“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内容。
就由我来回答一下题主吧!
扬州大学在2015级本科新生中挑选出优秀且富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同学组成了创新实验班。
实验班有两个,题主说的应该是扬子津校区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此外在文汇路校区还有个“创新实践实验班”。我就简要说说创业班的情况吧。
创业班招生面向整个扬子津,只要是扬子津校区的同学,英语成绩能够满足一定的要求,都可以报名参加实验班选拔(本届的就是来自9个学院,26个专业)。
两个创新班都将会采用“书院制”培养模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思想碰撞,开拓创新。
既然是班级,就会要上课。创业班的同学专业课是在原来的班级上的,但诸如马克思,军理课,思修等课程将会由老师们优化整合,在实验班统一授课。此外,创业班还会加入很多和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并且将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好处多多。
学校为每一位同学都制定了一份独特的培养方案,并且实施“双导师”制度,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作为一名大一本科生,这样的待遇除了扬大创新实验班,几乎是找不到的。
包括很多的野外拓展活动,我们自己组织的晚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题主是一位小学妹的话,希望能在明年的创业班新生名单中看到你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