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创新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坚 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 新,加强基础研发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稳步提高,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6。2%。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胜利 召开,发出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召。
颁 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 战略目标,明确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进六大转变” 战略布局,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制定实施首个国 家层面综合性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突 出了塑造引领型发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要求,体现了科技与经 济、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部署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确定15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启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 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等4个项目试点,为科技 创新指明了新的发力方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 费支出1。55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
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08%。
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8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19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 有效专利拥有量达628。
5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0。3万件,首次突 破百万大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
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3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4万亿元,增长16%。
科技创新取 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发射升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启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 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 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居世界首位。 基础前沿加速赶 超,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组织 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工程, 一批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创 业人才不断涌现。
三是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全面启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8个区域全 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一批可总结推广的改革发展经验。 印发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新增湖北、广东、福建3个创新型省份 试点。
新设河南郑洛新、辽宁沈大、山东半岛、福建福厦泉、安徽 合芜蚌和重庆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 人保持快速增长,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深人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 型升级,重点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
发布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落实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和领导人承诺,继续实施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科技合作项目联 合资助工作,科技创新弁放合作持续深化。四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 改革深人推进,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行,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6印发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 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劳 务费管理使用等六大方面自主权。 出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 配政策,提出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措施,更好实现知识创造价值,使价值创 造者得到合理回报。
制定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改革,更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 动方案,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制度安排。
普惠性政策进一 步落实,全年新增备案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累计达10。
4万家, 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15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 收约760亿元。 二、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将推进“双创”工作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有力抓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进人提质增效新阶段。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
3万户,增长 11。6%,平均每天新登记4。
5万户。全年新登记企业552。
8万户,增 长24。5%,平均每天登记1。
5万户。一是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 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首批28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各示范基地。
展示“五小”成果的目的在于激励团员、青年积极投身 “五 小”活动,贡献聪明才智,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五 小”成果展以在本企业开展为基础,吸收企业全体团员参加 。要 组织青年分头收集“五小”成果及效益情况,落实好展览的 准备 工作。
活动开展的主要步骤可以是: (1)用实物、照片、图画、表格统计数字等形式展出 “五 小”成果,组织团员、青年轮流参观。 (2)召开本企业青年会议,请革新能手谈参加“五小” 活动 的体会,传授经验。
(3)组织团员、青年进行讨论,探讨本企业、本岗位技 术革 新的重点、难点以及技术革新的方案,确定各自的努力方向 。 (4)帮助团员、青年选择“五小”项目,制定详细的攻 关计 划,明确方法步骤并开始逐步实行。
深圳宝安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宝安赛区是由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和区投资推广署共同举办的大赛。
大赛旨在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到宝安创业;促进并完善、实施鼓励技术创业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引导创业人才、创新项目向宝安集聚并形成区域创新效应;促进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对接,重点培育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创业企业,加快我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大赛主要面向全球范围内拥有前瞻性、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从事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并需投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拥有优秀科技、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并有志于创业的创业团队、留学人员和大学生。
深圳宝安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宝安赛区是由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和区投资推广署共同举办的大赛。
大赛旨在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到宝安创业;促进并完善、实施鼓励技术创业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引导创业人才、创新项目向宝安集聚并形成区域创新效应;促进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对接,重点培育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创业企业,加快我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大赛主要面向全球范围内拥有前瞻性、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从事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并需投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拥有优秀科技、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并有志于创业的创业团队、留学人员和大学生。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
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
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
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5秒